2003-09-10 11:06:11沙包
簡論中國大陸的城市化
簡論中國大陸的城市化
一、
中國大陸經過二十年的快速發展,已經獲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這個過程有一個大缺憾,就是戶口管制造成的城市化進程緩慢。事實上,迄今中國「國務院公報」對各個城市發展規劃的批示,仍然片面強調「規模管制」,具有非常強的「反城市化」的色彩。
許多學者認為,這種「反城市化」的態度,使中國的內部市場需求落後於其工業化的發展,於是拖累了中國的經濟發展。雖然如此,經過多年「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鎮」的不同發展路徑的爭議,支持人口自由流動、儘速廢除戶口管制、以市場來決定城市大小的呼聲,已經逐漸獲得共識。由此出發,我們可以談談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的一些問題與遠景。
問題可從最受媒體關切的問題是城市化造成的「大拆大建」談起。由於中國的經濟崛起速度極高,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住宅的需求量極大,因此許多城市內的低矮舊建築,面臨被拆除重建的壓力。這種大拆大建,僅就其經濟意義來說,是無可避免的,但其相關問題很多。
首先,由於城市當局的稅收主要來自企業而非市民,因此城市當局對於都市計畫的作業,常忽略市民的需要,且都市規劃不被重視,於是在許多新興住宅區,甚至學校、市場等基本設施都付諸闕如。
其次,在精神上有益於培養愛家愛鄉意識、在物質上有利於提高城市生活環境與觀光效益的街墎保存、古蹟指定的步伐,大大落後於城市更新的腳步,於是大量具有保存價值的建築遺產,在開發過程中灰飛湮滅。
其三,中國大陸的城市土地轉讓尚在制度化的過程之中,土地開發案是最豐沃的腐敗土壤,而舊房的原居民往往在開發過程中被犧牲。
其四,由於當前中國的平均國民生產毛額,還只相當於西歐、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水準,伴隨著快速的城市化過程,大量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的新興勞工階層無力負擔過於精緻的住宅,因此如何一方面依照「現代主義」的意旨,更快地滿足新居民的住宅需求,同時避免現代主義建築設計中的弊病,也是一大挑戰。
以中國人口之多,密度之高,發展的結果絕對是超大型城市的增生。永遠要記得:中國是要與西方、與歐洲大陸、與美洲大陸相提並論,而非與法國、與德國、與英國相比。因此應該期待在中國同時出現紐約、芝加哥、洛杉磯、布宜諾斯愛麗斯、聖保羅、里約、墨西哥城;或者同時出現倫敦、巴黎、柏林、米蘭、羅馬、巴塞隆納、維也納、莫斯科、聖彼得堡。這才是中國的規模。這才是中國的遠景。有了正確的遠景,才有正確的制訂政策。
二、
無論是大城市、小城鎮,或者農村的發展,都得在如何「現代化」的路上思考。只有提供「產品」,才會有收益,才能進行商品交換,才能提高生活品質。小城鎮建設的核心問題也是:他要提供外界什麼產品(商品)?
他能提供的可能是從附近農村來的農產品(含加工)、或附近地域的礦物等原材料,或擔任其他(大城市)的工業的產業分工角色。對內,他能提供農村及小城鎮本身公共設施,包含商品與教育服務、醫療等。
他的優勢經常僅僅是當代的農民,即剩餘勞動力。而一旦利用了這些剩餘勞動力,成了了工業區(開發區),這兒就自然逐漸發展起來,進入了一種良性循環。
但這些產品必須是對外的,因為剩餘勞動力所意味的消費力是很有限的。因此這個小城鎮必須有很強的營銷能力。營銷或既可以像浙江中、南部義烏、溫州一帶,幾百、上千萬人在外面跑市場,也可以依靠外地來的商人,但這將意味利潤將更少留在這個小城鎮,但這仍強過「鄉黨委」之類搞的產業開發,因為他們對營銷管道缺乏認識。
「溫州模式」已經列入高中教材裡面。對溫州模式的認識,應該從這第一課開始。
一、
中國大陸經過二十年的快速發展,已經獲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這個過程有一個大缺憾,就是戶口管制造成的城市化進程緩慢。事實上,迄今中國「國務院公報」對各個城市發展規劃的批示,仍然片面強調「規模管制」,具有非常強的「反城市化」的色彩。
許多學者認為,這種「反城市化」的態度,使中國的內部市場需求落後於其工業化的發展,於是拖累了中國的經濟發展。雖然如此,經過多年「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鎮」的不同發展路徑的爭議,支持人口自由流動、儘速廢除戶口管制、以市場來決定城市大小的呼聲,已經逐漸獲得共識。由此出發,我們可以談談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的一些問題與遠景。
問題可從最受媒體關切的問題是城市化造成的「大拆大建」談起。由於中國的經濟崛起速度極高,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住宅的需求量極大,因此許多城市內的低矮舊建築,面臨被拆除重建的壓力。這種大拆大建,僅就其經濟意義來說,是無可避免的,但其相關問題很多。
首先,由於城市當局的稅收主要來自企業而非市民,因此城市當局對於都市計畫的作業,常忽略市民的需要,且都市規劃不被重視,於是在許多新興住宅區,甚至學校、市場等基本設施都付諸闕如。
其次,在精神上有益於培養愛家愛鄉意識、在物質上有利於提高城市生活環境與觀光效益的街墎保存、古蹟指定的步伐,大大落後於城市更新的腳步,於是大量具有保存價值的建築遺產,在開發過程中灰飛湮滅。
其三,中國大陸的城市土地轉讓尚在制度化的過程之中,土地開發案是最豐沃的腐敗土壤,而舊房的原居民往往在開發過程中被犧牲。
其四,由於當前中國的平均國民生產毛額,還只相當於西歐、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水準,伴隨著快速的城市化過程,大量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的新興勞工階層無力負擔過於精緻的住宅,因此如何一方面依照「現代主義」的意旨,更快地滿足新居民的住宅需求,同時避免現代主義建築設計中的弊病,也是一大挑戰。
以中國人口之多,密度之高,發展的結果絕對是超大型城市的增生。永遠要記得:中國是要與西方、與歐洲大陸、與美洲大陸相提並論,而非與法國、與德國、與英國相比。因此應該期待在中國同時出現紐約、芝加哥、洛杉磯、布宜諾斯愛麗斯、聖保羅、里約、墨西哥城;或者同時出現倫敦、巴黎、柏林、米蘭、羅馬、巴塞隆納、維也納、莫斯科、聖彼得堡。這才是中國的規模。這才是中國的遠景。有了正確的遠景,才有正確的制訂政策。
二、
無論是大城市、小城鎮,或者農村的發展,都得在如何「現代化」的路上思考。只有提供「產品」,才會有收益,才能進行商品交換,才能提高生活品質。小城鎮建設的核心問題也是:他要提供外界什麼產品(商品)?
他能提供的可能是從附近農村來的農產品(含加工)、或附近地域的礦物等原材料,或擔任其他(大城市)的工業的產業分工角色。對內,他能提供農村及小城鎮本身公共設施,包含商品與教育服務、醫療等。
他的優勢經常僅僅是當代的農民,即剩餘勞動力。而一旦利用了這些剩餘勞動力,成了了工業區(開發區),這兒就自然逐漸發展起來,進入了一種良性循環。
但這些產品必須是對外的,因為剩餘勞動力所意味的消費力是很有限的。因此這個小城鎮必須有很強的營銷能力。營銷或既可以像浙江中、南部義烏、溫州一帶,幾百、上千萬人在外面跑市場,也可以依靠外地來的商人,但這將意味利潤將更少留在這個小城鎮,但這仍強過「鄉黨委」之類搞的產業開發,因為他們對營銷管道缺乏認識。
「溫州模式」已經列入高中教材裡面。對溫州模式的認識,應該從這第一課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