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12-06 21:09:42沙包

瓊‧貝茲的「死刑台的旋律」

聽過這首歌的人想必很少;它是「沙可與方祺迪」這部電影的主題曲。電影是談兩個義大利裔的無政府主義者,即沙可與方祺迪,在1920年代的恐共氣氛下,如何被美國政府羅織罪名,最終被定以死刑,坐上電椅的故事。由於片尾的電椅嗡嗡的聲響徘徊腦海,我後來買了這部電影的原聲帶;然後,發現了比電椅的蟄人的聲音容易上口的瓊貝茲在「死刑台的旋律」中所唱出的歌聲。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還在民生東路念法律,這部電影是某年法律週影展的其中一部影片。法律週的影片,強調的都是司法與正義,司法與政治,司法與社會等等。從這部片的角度來說,它是指控司法成為政治迫害的工具。這種角度的影片會引起法律人的迴響,與當時的整個台灣的政治氣氛是分不開的;例如廢除刑法第一百條,即成為當時法律人的主要訴求之一。

然而,雖然當時的反對運動者,今天已經嚐到了執政的果實,但我卻仍然有些緬懷當時的善惡涇渭分明的美好時光。因為十多年來的反對運動,走了一條歪路;它從本土化中汲取了過多的養分,於是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民主與法治的價值。於是在2000年下半,當新的台灣政府突擊報社以壓制媒體,除了感到遺憾,並不教人意外。

這種對於民主與法治的價值的偏離,其實早有端倪可循,我只是特別為部分被本土化所迷惑的法律系的同窗感到惋惜;他們甚至由於對李登輝的本土化路線的支持,而認為總統選舉制度由間接選舉改為直接選舉之後,李登輝即可不受連任一次為限的拘束。至於鼎鼎有名的法律學者李鴻禧,則甚至直到今(2000/12/6)日在自立晚報的文章中,還暗示不接受台獨即不愛台灣、即應遷離台灣。他的信念是建立在何種價值體系之上,真讓我感到懷疑。

令人安慰的現實是,雖然住在台灣即要愛護台灣,已經成為不爭的共識,但台獨基本教義派所期盼的台灣民族主義,則長期並未能得到台灣多數民意的支持。但現實又是令人不安的,因為藉由炒作恐共氣氛,以收割政治果實,仍是許多政治人物的慣用伎倆。他們的作為,令我不禁聯想到電影裡那種從1920年代到50年代的恐共氣氛,還有集恐共之大成的麥卡錫主義,以及不知凡幾的麥卡錫主義的受害者。

在兩岸關係上,由於鷹派的政治利益,就是立足於兩岸的對立,因此無須期待他們會對鴿派保有善意;因此直到實現真正的和平之前,兩岸的所有鴿派,都得冒著被鷹派假「愛國」之名所打擊的風險。想到自己一心以和平為念,也正符合鷹派所蒐羅的「民族敵人」的特徵,因此不禁要擔心自己是不是也有可能被送上電椅。這種憂慮的最終的解脫,或許必須等到大陸高度發展,使瀰漫於台灣的恐共氣氛消散之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