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8-16 10:35:29沙包
完美的心境
一位弟弟進了苗栗的山裡求道去了。彷彿是小說中的情節,但在現實生活中仍然活生生地上演著。這其實並不非常特別,如果與跑到嵩山少林學武功,或者到印度參加克里西穆納提的解放營相比,更是如此。但家人非常擔心,這種擔心又由於對這個活生生的人的理性的懷疑而加深。但我雖然自詡最為理性,卻也因此感到有些無能為力;那些懷疑上山求道者的理性的人,果真就擁有理性?
但感嘆是真實而切身的。母親感到丟失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為了成為所謂的「完美的人」----求道,本來就是為了讓自己完美----而拋家改名。是的,拋棄家庭的責任,並且在法律上,完成了改變名字的程序。但我們又能如何地責難?「改名」不是經常發生在我們周遭?不都是由於那些算命者的「建議」?而這種「建議」,又是立足於哪一種「理性」之上呢?
而我們收到的那些網路上的勵志信函,不都是一直強調要「降低物質需求」,「追求精神提昇」?現在,有一個人,基於所謂的「師父」的訓誨,而極為嚴厲地「降低物質需求」以「追求精神提昇」,我們反而感到他的怪誕不經。這不是「葉公好龍」嗎----但我當然知道,其實勵志語彙必須「因材施教」。但這兒有一個小問題;我們對於自己的孩子、學生,可以講一套這個大道理,但對於兄弟、朋友,這個「教」字,恐怕未必派得上用場;特別是對於那已經三十歲的「大人」,除非,嘿!他當你是「師父」。
我這個弟弟究竟為何對於氣功師父的話如此「服從」?這其中的「權威」如何建立起來的?這個「師父」是否真的「值得」去崇拜,或者只是個郎中?對於這些問題,由於沒有足夠的訊息,我無從判斷。這個社會有很多「騙子」,具有某種神蹟性質的場域,各種各樣的教派,算命,氣功,武術等等,都有很多欺騙的空間。但他們又都宣稱可以對我們的人生造成重大影響,乃至於無可置疑。「信者得永生」,也是全心全意地「鍛鍊」,才能練好「功夫」。
而對我們這些俗世中的父母兄弟,雖然誠心祝福他練成「功夫」,但心中其實更期待他練好功夫的過程中,不需要將他服役十餘年的積蓄,都「孝敬」給他的「師父」。我們的期望很低,因為我們既不信任未曾謀面的深山高人,也不信任自己兄弟的理性。
放大點看,其實我們面對這個問題,得試著瞭解那種追求完美境界的心境。這種「心境」其實或許是一種「權威人格」的表現,或許表現了當事人的強烈的對「規範」的服從。在平常的環境中,這樣的性格可以是最好的士兵(就像我的弟弟),最得力的部屬,最孝順的孩子----但是也可以是最順從的學生、最虔誠的教徒。而我的弟弟,就我的媽媽來看,顯然沒有當好「孝順的孩子」的角色。他選擇了後者。或許,因為我的媽媽沒有足夠的權威,使他「變得完美」。
這種想要讓自己變得完美的心境,相對於求財求利的祭拜與算命,究竟算是高尚的行舉,或者只是愚蠢的表現?我不想要求人們回答,事實上,我畏懼人們依據理性回答的能力。
圖:小說與現實的分際,事實上並不如我們以為的清楚。
但感嘆是真實而切身的。母親感到丟失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為了成為所謂的「完美的人」----求道,本來就是為了讓自己完美----而拋家改名。是的,拋棄家庭的責任,並且在法律上,完成了改變名字的程序。但我們又能如何地責難?「改名」不是經常發生在我們周遭?不都是由於那些算命者的「建議」?而這種「建議」,又是立足於哪一種「理性」之上呢?
而我們收到的那些網路上的勵志信函,不都是一直強調要「降低物質需求」,「追求精神提昇」?現在,有一個人,基於所謂的「師父」的訓誨,而極為嚴厲地「降低物質需求」以「追求精神提昇」,我們反而感到他的怪誕不經。這不是「葉公好龍」嗎----但我當然知道,其實勵志語彙必須「因材施教」。但這兒有一個小問題;我們對於自己的孩子、學生,可以講一套這個大道理,但對於兄弟、朋友,這個「教」字,恐怕未必派得上用場;特別是對於那已經三十歲的「大人」,除非,嘿!他當你是「師父」。
我這個弟弟究竟為何對於氣功師父的話如此「服從」?這其中的「權威」如何建立起來的?這個「師父」是否真的「值得」去崇拜,或者只是個郎中?對於這些問題,由於沒有足夠的訊息,我無從判斷。這個社會有很多「騙子」,具有某種神蹟性質的場域,各種各樣的教派,算命,氣功,武術等等,都有很多欺騙的空間。但他們又都宣稱可以對我們的人生造成重大影響,乃至於無可置疑。「信者得永生」,也是全心全意地「鍛鍊」,才能練好「功夫」。
而對我們這些俗世中的父母兄弟,雖然誠心祝福他練成「功夫」,但心中其實更期待他練好功夫的過程中,不需要將他服役十餘年的積蓄,都「孝敬」給他的「師父」。我們的期望很低,因為我們既不信任未曾謀面的深山高人,也不信任自己兄弟的理性。
放大點看,其實我們面對這個問題,得試著瞭解那種追求完美境界的心境。這種「心境」其實或許是一種「權威人格」的表現,或許表現了當事人的強烈的對「規範」的服從。在平常的環境中,這樣的性格可以是最好的士兵(就像我的弟弟),最得力的部屬,最孝順的孩子----但是也可以是最順從的學生、最虔誠的教徒。而我的弟弟,就我的媽媽來看,顯然沒有當好「孝順的孩子」的角色。他選擇了後者。或許,因為我的媽媽沒有足夠的權威,使他「變得完美」。
這種想要讓自己變得完美的心境,相對於求財求利的祭拜與算命,究竟算是高尚的行舉,或者只是愚蠢的表現?我不想要求人們回答,事實上,我畏懼人們依據理性回答的能力。
圖:小說與現實的分際,事實上並不如我們以為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