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03 23:29:50中文小僂儸

信銘1224第十三章

明道管理學院 夜二技 中文系四A 程信銘 0328303

《仁者無敵》- 第十三章讀後感
<摘要>
本篇引用論語的原文如下:

(1)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2)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悅)乎?
繹之為貴。說(悅)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3)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陽虎在季氏門下奉為家臣,經過多年積蓄力量,羽翼漸豐,便想聯合同為季氏門下的公山不狃等人向主子發難。意圖攻破三桓專權的局面,一統魯國取而代之。豈料,孟氏對季桓子家兵車備戰,大覺蹊蹺,已有所防備,且在關鍵時刻救了季桓子一命。陽虎經此挫敗,因而流亡晉國。季桓子身為國傾,痛定思痛,對於有土有民的宗族家臣,他必須有所規範,否則,他日難保不會出現另一個陽虎。思考許久,他決定有請孔子來輔佐管理。
但是,在他心中又怕孔子與自己不同心,在向魯定公建言時,有所保留。於是,中都邑宰,便成了孔子為官的試煉石。而且在他的要求下,孔子也推舉了子路做為他的家臣。對此安排,孔子心理亦早有準備,況且,他也不是那種貪權圖勢之輩,只要有施展拳腳的機會,那他宏遠的治世之道,便能實踐於黎民百姓之上。讓子路為季桓子效力,也是希望通過有理有利有節的努力,來影響季桓子。甚至借他之力,達到魯國大治的目的。最後,他也在子路啟程前,贈送他為官處事的五句金玉良言;願子路能終身奉行,謀取百姓的福利。而他則帶著子貢、冉求遠赴中都上任了。

<札記>
孔子因為陽虎之亂,反而開啟了他的仕途,他在叩謝魯定公時說道:「茍利社稷,生死以之。」,這代表了他的決心與從政的原則。值得探討的是,季桓子欲從孔子門下弟子擇一、二聘為家臣一事。當他與帝子們商量時,子路直腸子的性格直覺便是不願當別人的看門狗;而子貢倒是衡量了前因後果之後,抱持正面的態度。對於子貢的分析,孔子十分賞識,正好與他所想的不謀而合;他認為君子固然要持身中正,但在這之間還有一個靈活變通的地帶,是可以衡量考慮的。這就是「權」。
他舉了一個例子,女子掉入河裏,若礙於男女授受不親的禮制,而見死不救,豈非豹狼?伸手救她,就是主張中道又具有靈活性。如果因為一己的執著,又不懂得變通,而造成損害仁義之道的事,那就因噎廢食了。所謂「擇善固執「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在做抉擇的時候,似乎更需要全盤性的思量。若僅把眼光放在某一點,將思慮的層面設定於某一界限,常常會因為這樣而忽略了可能更要看到的重點。一個自我設限,不能從容揮灑的人,又怎能要求他能在學習上,或是生活上能夠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呢?正面的原則確實要堅守,但是有所不為之時,亦應有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