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3-09 02:09:05三維

[心得]穆時英>

此是穆時英筆下的短篇小說作品,主體是以順敘法處理一位醫生在面對病人時所產生的性聯想,很驚訝在1930年時期的大陸竟然會產生如此現代感的作品,其筆法具有相當的藝術性,我們分為以下的幾節討論:
1. 謝醫生的人格特質
2. 從神秘女病人與醫生的互動看時代
3. 作者筆法之藝術性探討
4. 從<<白金女體塑像>>推測作者特性

一. 謝醫生的人格特質
小說中以類「紀錄」的手法描寫謝醫生的生活習慣,可看出他是一個生活相當嚴謹,作息一成不變,理性且帶有潔僻的一個人,通常在心理學層面而言,這樣的人可能擁有「強迫性人格」,並不相當健康。

在第一節中出現之人物「一位下巴刮得很光滑,中年的獨身漢從樓上走下來。他有一張清瞿的,節欲者的臉;一對沉思的,稍含帶點抑鬱的眼珠子,一個五尺九寸高,一百四十二磅重的身子」。此人雖說不是謝醫生本人,但在此篇小說中可說是謝醫生的分身了,從第一節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謝醫生具有以下的特質:
生活嚴謹
理性
潔癖
禁欲
篤信宗教

通常這樣的一個特性,非常容易因為過份的壓迫而致使心理扭曲,比如說有隱藏的暴力傾向或古怪的性偏好。在故事的第二、三節我們立見分曉。

顯而易見地,女病人引起了醫生的性欲,作者是這樣描述的:「十多年來診過的女性也不少了,在學校裡的時後…,怎麼這位女客人的誘惑性就骨蛆似地鑽到我的思想裡來了呢?」

可見此女子一定有什麼獨特的特性吸引了謝醫生,且看小說中此女子的特質:
柔弱易掌握

病態的白晰
白金女體塑像

再來看看小說中謝醫生的性聯想:
「一個白金的人體塑像,一個沒有羞慚,沒有道德觀念,也沒有人類的欲望似地,無機的人體塑像,…,這個沒有感覺的,也沒有感情的塑像站在那兒等著他的命令」

「白金的人體塑像,一個沒有血色,沒有人性的女體,異味呢。不能知道她的情感,不能知道她的生理構造,有著人的型態卻沒有人的性質和氣味的1933年新的性欲對象阿!」

很明顯地與女子特性做了良好的呼應,那麼,這個醫生究竟有怎樣古怪的性傾向呢?很有可能,由於宗教和過度的潔癖,他喜歡的女子是近於無生命的,易掌握的,這非常類似於戀物癖,並且要如塑像般有「謎」、「距離感」、「不可侵犯之神聖性」,我懷疑,「白金女體塑像」和「聖母瑪麗亞像」可能在謝醫師的腦中產生了一種不可理解之化學作用。

總之,這醫生是病態的,雖然他後來有了正常的婚姻生活,但是否保證幸福,仍不得而知,不管如何,他腦裡最棒的性欲對象永遠都是那不可侵犯的「白金女體塑像」吧!

二. 從神秘女病人與醫生的互動看時代
從小說中我們可看出女病人是非常依賴醫生的,豪無防心,這對現在的我們而言是非常不可理解的,它可能代表以下的訊息:
1. 醫學觀念之缺乏
2. 醫生之特殊社會地位(西醫)
3. 中西醫在診斷上並無明顯分野(謝醫生也把脈)
4. 西醫在此時代少有專精
5. 一般大眾對西醫之不了解和敬畏

三.作者筆法之藝術性探討
從節構上來說,此篇小說分為四個段落,並且首尾呼應。

我們不妨將四個段落視為戲劇上的四個場幕,如以電影手法來分析,一、四段相當類記錄片,而二、三段的手法很像舞台劇。(總覺得什麼『屋子裡沒第三個人那麼瑰豔的白金女體塑像阿倒不十分清楚留意…』很適合在舞台上展現,符合舞蹈又配合詩歌)

剛開始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作者筆調了冷酷和理智,感覺如一杯冰水,但從「輕柔的香味,輕柔的裙角,輕柔的鞋跟…」開始,讀者可明顯感覺筆觸的轉變,如同在一杯冰水裡緩緩加入奶精般的雜質的感覺,並且混亂感漸漸嚴重,在「屋子裡沒第三個人那麼瑰豔的白金女體塑像阿倒不十分清楚留意…」處到達高峰,整篇文章的感覺變成一杯混濁的,充滿牛奶乳白光澤,略帶金屬質感的展現,並且,無論是手法上還是劇情上仍舊繼續爆炸!

我們以上圖表示劇情的分裂和爆炸,請注意最後階段兩杯水是同時並存的矛盾,當然,這樣更顯混亂,在劇情中既以冰豔的手法描述女體,卻也火熱病態地呈現醫生的情欲。

而最後在第四段時又平靜地回復到原先冷酷的描述手法,這很像一個循環,究竟醫生的生活是否會再病態的沸騰起來呢?我很質疑。

對於此小說最終的結局是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還是埋有伏筆,有兩派說法,但我選擇後者的可能性,這是基於兩方面,一是這是一篇病態人格的小說,二者,我們再來看看作者的筆法就能知道原因。

第一段落出場的中年獨身漢究竟代表什麼呢?他當然反應了醫師本身,這是文學上常用的鏡子魔法,但我們必須注意,它非但反應了醫生本身,更是一種對比的關係,畢竟他不是醫生本人,但是其中的對比究竟在那裡呢?我們只能隨意想像。

第四段落這個中年男子又出場了,並且和謝醫生一樣結了婚,其中代表的含義有以下幾種可能:
1. 都市總有很多苦悶的單身男性,但也都結了婚快樂地生活著。
2. 以中年男子的「鏡子」特性對比,鏡子在文學裡有重要地位,他可能代表一種不為人知情緒的呈現或隱藏,虛偽的秘密。如是這種可能,我們可以推測,作者想表現的是陽光下的謝醫生和此中年男子並不無同,但真實病態的一面卻仍舊在充滿紫外光的病房裡繼續發酵。

再者,此小說和一般小說最大的不同是類詩的(當然,也有人說詩是潛意識的呈現,而依照佛洛依德,潛意識就是性的呈現,雖然此說法令人相當不滿,但卻出奇地成功!):

「屋子裡沒第三個人那麼瑰豔的白金女體塑像阿倒不十分清楚留意…」
「主救我白金塑像阿主救我白金塑像阿主救我白金塑像阿…」

此種筆法的表現,非常具有現代感!至今仍有許多詩人使用。

並且小說裡有相當多的字彙不斷重覆,如此是為了增加節奏感和強調,通常此種方法在詩歌裡被應用得最兇!

再者,為什麼作者要以如此冷酷且類記錄的手法來描述這個故事呢?有以下的可能:

1. 突顯主角之性格和職業
2. 這小說本來就是一篇病例觀察報告

四.從<<白金女體塑像>>推測作者特性
我們可以兩種路徑了解作者,一是研究其真實生活再和其作品作對比,比如我們從張愛玲的生活和小說可看出她對金錢的看法是和人性結合的<註一>,二是直接從作品研究。

當然第二種方法是相當危險的,但是由於我想我並不能算上是一個拼了老命用功的學生的原因,所以我選擇第二個方法。

單從內容的取材,作者應是個性格上相當前衛叛逆的份子,從筆法上的衝突性和藝術表現而言,作者本身可能也有輕微的壓抑性格,並且精神狀況可能不是太好。(有人認為詩人們都有輕微的精神疾病,尤其表現越好越讓人懷疑;名畫家達利的超現實表現,不也被人說有病嘛?其實我覺作者的才氣和達利真是有得比呢!無論如何,我還是覺得這樣的人是相當迷人的!)

從小說裡我們看不出任何悲憤的筆調,作者應不屬於偏激份子,對於社會的觀感,大概近於冷靜的嘲諷和觀察吧!


註一:詳見張愛玲<流言,私語>頁五十五
<餘韻,我看蘇肯>頁八十九
參考資料:<張愛玲小說之時代感>,盧正衍著

2017-04-09 18:26:45

您好 正巧在閱讀這篇作品
看過您的評析之後 有些地方有所收穫和共鳴
盼能引用部分觀點和言論作為我的課堂心得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