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29 17:08:34solesoul
婚姻狀態語意學
「妳還沒結婚吧?看妳這麼年輕。妳結過婚了嗎?」
「嗯?‧‧‧哦!結過一次了。」
這回答乍聽讓人感覺怪怪的,事後回想,還是認為它有點搞笑,雖然現場諸君沒有人有半點要笑的樣子。而須說明的是,大家都不是喜怒不形於色的那種人,包括我。
就一主觀之事實而言,當事者如此陳述,可謂言簡意賅,表達得絕對清楚﹝她陳述之後,就變成客觀事實了﹞;但同時也可以說,並不絕對清楚。
絕對清楚是因所有在場的人,我想都藉由此一答覆,而對伊的婚姻現況了然於胸──這從當時現場約有半秒鐘之完全鴉雀無聲可以得證。而最重要的,提問的人,他以一個刻意壓抑的「O」字嘴型和聲音,加上一個心領神會的表情,表示了他的充分理解。
是,她離婚了。但所有第一次結婚而仍維持著婚姻關係的人,在邏輯上,不都也能這樣回答麼?這或許是語意學上一個可以討論的例句。
有所謂「結過一次了」,則依此類推,離「結過兩次了」這樣的答覆,似乎亦僅五十步去百步之遙矣。可能就是類似的促狹聯想,讓人覺得它好玩好笑。然而,婚姻破裂,在一般認知裡,無論如何是不幸的事,豈能任意將其當作笑料?所以缺德之念未起,旋被自己的善良天性遏止下來,表面上也就不敢有任何造次。這麼說起來,似乎大家還算有點天良。雖然我們看當事人,答得也還算輕鬆。
伊的職業是文字記者,而且看來聰明伶俐,應該也會感覺自己這樣的回答不無語病。但假如她答「是!」,或答「結婚了」,則眾人會以為她此時還維持著婚姻關係,這與事實顯不相符。或者,她本來是要反射地回答「結過!」然則,婚姻之存續與否猶然模擬兩可。凡此種種,都不足以明確反映出她目前的婚姻狀況。為了給大家一個清楚而完整的答案,也許吧,又下意識地想避開「離婚」兩字,所以便腦筋急轉彎地接上了一個量詞,說成「結過一次了」。果如此,也真虧她轉得快、不辱我前面對她的讚美了。
其實,伊或未必就真如此忌諱那字眼。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逝者如斯不捨晝夜,時代的巨輪早已嘎啦嘎啦轉過二十世紀、邁入了第廿一個世紀。斯時也,離婚在西方世界固已是家常便飯,於東方淨土也逐漸見怪不怪,沒那麼不可對人言了。
她這答案多半是順著問題答的。而那個疑問句在語意學上,敘述本來就有疑義。此非關文法,文法乃形而下之物,惟人類語意之微妙,有時則介於拈花微笑之佛曰不可說與此形而下之間,雖還未達到「形而上」的境界,但至少是「形而中」。很多話意在言外,非表面字詞可解,故佛法有所謂依義不依文。實因語文之有限性,任你舌燦蓮花、說法第一,亦難突破也。蓋所謂表達,乃是雙向之事,猶如無線傳訊,有好的發射裝置﹝表﹞,接受器本身也要頻率能對得上,否則如何能「達」?須知人頻率之不同各如其面,一百個人至少有一百零一個頻道,所以對頻(tuning)這件事,絕對沒有想像中容易,若再加上天候地形等種種客觀因素之影響,則收訊不良本來就是常有的事。人還每以為這是雙方溝通不夠用力所致,遂力勸其加強彼此的疲勞轟炸,最後兩造皆因酷刑難耐而草草畫押但求結案走人,只留下「人際專家」獨自在那兒口沫橫飛地闡揚溝通於人類之如何重要云云並教人溝通技術乃如此如此這般這般點點點。殊不知主客觀因素未解,一切都是徒勞無功,此真所謂不知本矣。
所幸人類因長久群體生活而產生的共同默契,使其傳意溝通並不百分之百依賴浮淺之語言文字,而尚借重於人與人間之靈犀一點,而謂之心靈交會。此雖透露出人類語文功能有限之無奈,但也憑添了人際交往之詩意畫境。至若心靈交會之極致,乃可但憑意會、不需言傳,一顰一笑,即抵千言萬語,是所謂知己,此則人終其一生,可遇而不可求。
閒言休表,今人類既已演化到視不結婚為正常,也視合則留不合則去為平常,卻在語意上仍將其族類之婚姻狀態,簡單化約為「結過」與「沒結過」兩種,至若結過又復歸於未結的,則被四捨五入。這或只是一種倫理慣性,一種長久的集體道德認知之牛頓第一定律,也可以說是人類群居文化所自然積累的尾大不掉。依此婚姻狀態之簡易二分法,我們一般問人婚姻狀態之正統之遣詞,應說「結婚了嗎?」,而不必畫蛇添足。加一「過」字斯過頭矣,其語意反有可議。說結「過」婚了嗎?語法雖順,語意亦通,但似預留人家結過又離之空間,應答者亦可能被誤導,如此例。若我們將這句話的清晰度、銳利度和色彩飽和度予以調高,以強化其「語相」,而說「曾經結過婚嗎?」這樣大家就比較容易看出它的怪了。
問人「吃飯了嗎?」可說成「吃過飯了嗎?」此處二句全等,可互相取代無誤。但換作「結婚」,就不能比照辦理相提並論了。平平是兩字,就有差恁多嗎?當然是滴,結婚與吃飯在這方面確不能相提並論。雖然人類的婚姻從古到今、從中到外,本質上其實與吃飯一直息息相關,不可須臾或離,本來就當相提並論。但這是從人類婚姻之功能性與目的論來說的。在行為屬性上,吃飯之於人類,至少到目前為止,是理所當然被預期要重複再重複的行為,而結婚則反是,這是兩者最主要的差別。質言之,吃飯可以照三頓吃,但結婚一般總認為,即使你不厭其煩,也是不該照三頓結的。
於是,不管那矯不矯情、虛不虛偽,假不假道學、自欺不自欺,脫離不脫離現實,在此地大家總是預設:正常人只結一次婚。所以傳統上才會這麼的問:「結婚了嗎?」或「你已婚嗎?」或說「成家了嗎?」,而不用「目前有配偶嗎?」「現在單身嗎?」「敢有婚姻紀錄?共幾次?有沒有破金氏?」等等的問法。雖然後者問起來可能比較精密準確、也符合時代的需求些。
以文法而言,「結婚了嗎?」是現在簡單式,不是完成式。傳統上它指涉的是一種持續的狀態,並非一個動作的完成。但已婚當然不表示婚姻一定還持續,這古今都一樣的。不過昔日婚姻之不持續,大概多基於自然因素,即因人年壽有時而盡,這很無奈。而現代,則「人為中斷」的比例已多到古人不能想像,因此同樣的一個問句,我們會覺得它對於今日人類的生活狀況已不太能勝任。﹝當然,現代雖已不像古代視離婚為天大禁忌,但習慣上還是以結婚為大喜,套用老子哲學,天下皆知喜之為喜,斯悲矣,故逆思其離婚,率抵不免無悲。因此,有關婚姻不管人為中斷或自然中斷,一律無奈﹞。這問題我們其實是想這麼問的:「有婚嗎?」亦即只是想了解一下對方目前的婚姻狀況,至於其昨夜星辰,說真的,誰還理它作甚?只是這種表達法尚未成為大家的習慣用語,即使離婚早已是大家的習慣動作。
傳統人事資料表上婚姻狀態選項可能讓失婚者難以下筆。為順應時勢,原來的「已婚未婚」應改成「有婚無婚」,好讓某些人在填寫時,不會猶疑難決。至於口語上,目前此一用語可能大家一時還難適應,所以如要問人婚姻狀況,不妨暫用「單身嗎?」,或更滴水不漏一點,「現在單身嗎?」如此則被問的人,不論婚姻現況如何,都可泰然作答。要知道,可不是任何人都有辦法像文字記者那樣腦筋急轉彎的。
「嗯?‧‧‧哦!結過一次了。」
這回答乍聽讓人感覺怪怪的,事後回想,還是認為它有點搞笑,雖然現場諸君沒有人有半點要笑的樣子。而須說明的是,大家都不是喜怒不形於色的那種人,包括我。
就一主觀之事實而言,當事者如此陳述,可謂言簡意賅,表達得絕對清楚﹝她陳述之後,就變成客觀事實了﹞;但同時也可以說,並不絕對清楚。
絕對清楚是因所有在場的人,我想都藉由此一答覆,而對伊的婚姻現況了然於胸──這從當時現場約有半秒鐘之完全鴉雀無聲可以得證。而最重要的,提問的人,他以一個刻意壓抑的「O」字嘴型和聲音,加上一個心領神會的表情,表示了他的充分理解。
是,她離婚了。但所有第一次結婚而仍維持著婚姻關係的人,在邏輯上,不都也能這樣回答麼?這或許是語意學上一個可以討論的例句。
有所謂「結過一次了」,則依此類推,離「結過兩次了」這樣的答覆,似乎亦僅五十步去百步之遙矣。可能就是類似的促狹聯想,讓人覺得它好玩好笑。然而,婚姻破裂,在一般認知裡,無論如何是不幸的事,豈能任意將其當作笑料?所以缺德之念未起,旋被自己的善良天性遏止下來,表面上也就不敢有任何造次。這麼說起來,似乎大家還算有點天良。雖然我們看當事人,答得也還算輕鬆。
伊的職業是文字記者,而且看來聰明伶俐,應該也會感覺自己這樣的回答不無語病。但假如她答「是!」,或答「結婚了」,則眾人會以為她此時還維持著婚姻關係,這與事實顯不相符。或者,她本來是要反射地回答「結過!」然則,婚姻之存續與否猶然模擬兩可。凡此種種,都不足以明確反映出她目前的婚姻狀況。為了給大家一個清楚而完整的答案,也許吧,又下意識地想避開「離婚」兩字,所以便腦筋急轉彎地接上了一個量詞,說成「結過一次了」。果如此,也真虧她轉得快、不辱我前面對她的讚美了。
其實,伊或未必就真如此忌諱那字眼。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逝者如斯不捨晝夜,時代的巨輪早已嘎啦嘎啦轉過二十世紀、邁入了第廿一個世紀。斯時也,離婚在西方世界固已是家常便飯,於東方淨土也逐漸見怪不怪,沒那麼不可對人言了。
她這答案多半是順著問題答的。而那個疑問句在語意學上,敘述本來就有疑義。此非關文法,文法乃形而下之物,惟人類語意之微妙,有時則介於拈花微笑之佛曰不可說與此形而下之間,雖還未達到「形而上」的境界,但至少是「形而中」。很多話意在言外,非表面字詞可解,故佛法有所謂依義不依文。實因語文之有限性,任你舌燦蓮花、說法第一,亦難突破也。蓋所謂表達,乃是雙向之事,猶如無線傳訊,有好的發射裝置﹝表﹞,接受器本身也要頻率能對得上,否則如何能「達」?須知人頻率之不同各如其面,一百個人至少有一百零一個頻道,所以對頻(tuning)這件事,絕對沒有想像中容易,若再加上天候地形等種種客觀因素之影響,則收訊不良本來就是常有的事。人還每以為這是雙方溝通不夠用力所致,遂力勸其加強彼此的疲勞轟炸,最後兩造皆因酷刑難耐而草草畫押但求結案走人,只留下「人際專家」獨自在那兒口沫橫飛地闡揚溝通於人類之如何重要云云並教人溝通技術乃如此如此這般這般點點點。殊不知主客觀因素未解,一切都是徒勞無功,此真所謂不知本矣。
所幸人類因長久群體生活而產生的共同默契,使其傳意溝通並不百分之百依賴浮淺之語言文字,而尚借重於人與人間之靈犀一點,而謂之心靈交會。此雖透露出人類語文功能有限之無奈,但也憑添了人際交往之詩意畫境。至若心靈交會之極致,乃可但憑意會、不需言傳,一顰一笑,即抵千言萬語,是所謂知己,此則人終其一生,可遇而不可求。
閒言休表,今人類既已演化到視不結婚為正常,也視合則留不合則去為平常,卻在語意上仍將其族類之婚姻狀態,簡單化約為「結過」與「沒結過」兩種,至若結過又復歸於未結的,則被四捨五入。這或只是一種倫理慣性,一種長久的集體道德認知之牛頓第一定律,也可以說是人類群居文化所自然積累的尾大不掉。依此婚姻狀態之簡易二分法,我們一般問人婚姻狀態之正統之遣詞,應說「結婚了嗎?」,而不必畫蛇添足。加一「過」字斯過頭矣,其語意反有可議。說結「過」婚了嗎?語法雖順,語意亦通,但似預留人家結過又離之空間,應答者亦可能被誤導,如此例。若我們將這句話的清晰度、銳利度和色彩飽和度予以調高,以強化其「語相」,而說「曾經結過婚嗎?」這樣大家就比較容易看出它的怪了。
問人「吃飯了嗎?」可說成「吃過飯了嗎?」此處二句全等,可互相取代無誤。但換作「結婚」,就不能比照辦理相提並論了。平平是兩字,就有差恁多嗎?當然是滴,結婚與吃飯在這方面確不能相提並論。雖然人類的婚姻從古到今、從中到外,本質上其實與吃飯一直息息相關,不可須臾或離,本來就當相提並論。但這是從人類婚姻之功能性與目的論來說的。在行為屬性上,吃飯之於人類,至少到目前為止,是理所當然被預期要重複再重複的行為,而結婚則反是,這是兩者最主要的差別。質言之,吃飯可以照三頓吃,但結婚一般總認為,即使你不厭其煩,也是不該照三頓結的。
於是,不管那矯不矯情、虛不虛偽,假不假道學、自欺不自欺,脫離不脫離現實,在此地大家總是預設:正常人只結一次婚。所以傳統上才會這麼的問:「結婚了嗎?」或「你已婚嗎?」或說「成家了嗎?」,而不用「目前有配偶嗎?」「現在單身嗎?」「敢有婚姻紀錄?共幾次?有沒有破金氏?」等等的問法。雖然後者問起來可能比較精密準確、也符合時代的需求些。
以文法而言,「結婚了嗎?」是現在簡單式,不是完成式。傳統上它指涉的是一種持續的狀態,並非一個動作的完成。但已婚當然不表示婚姻一定還持續,這古今都一樣的。不過昔日婚姻之不持續,大概多基於自然因素,即因人年壽有時而盡,這很無奈。而現代,則「人為中斷」的比例已多到古人不能想像,因此同樣的一個問句,我們會覺得它對於今日人類的生活狀況已不太能勝任。﹝當然,現代雖已不像古代視離婚為天大禁忌,但習慣上還是以結婚為大喜,套用老子哲學,天下皆知喜之為喜,斯悲矣,故逆思其離婚,率抵不免無悲。因此,有關婚姻不管人為中斷或自然中斷,一律無奈﹞。這問題我們其實是想這麼問的:「有婚嗎?」亦即只是想了解一下對方目前的婚姻狀況,至於其昨夜星辰,說真的,誰還理它作甚?只是這種表達法尚未成為大家的習慣用語,即使離婚早已是大家的習慣動作。
傳統人事資料表上婚姻狀態選項可能讓失婚者難以下筆。為順應時勢,原來的「已婚未婚」應改成「有婚無婚」,好讓某些人在填寫時,不會猶疑難決。至於口語上,目前此一用語可能大家一時還難適應,所以如要問人婚姻狀況,不妨暫用「單身嗎?」,或更滴水不漏一點,「現在單身嗎?」如此則被問的人,不論婚姻現況如何,都可泰然作答。要知道,可不是任何人都有辦法像文字記者那樣腦筋急轉彎的。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index.php/product/%e5%a8%81%e7%88%be%e5%89%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