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2-08 06:57:07soleil

Why Doing Research?

我曾對semiotics analysis and textual analysis很有興趣過一陣子,就是把廣告當作文化文本 cultural text,去分析其中的象徵符號、美學要素、文化意涵等等。這幾年,也在廣電系修了好些film study、pop music study的課,唸了些心理分析、解構主義的媒體文本分析。只要有一台電腦,幾本參考文獻,我可以足不出戶,就把報告寫好。

我在各式的文化文本裡,看見各種意識型態的脈絡伸展,看見文化千奇百怪目不暇給的面貌在影響我們的生活及世界觀,有時,我看見創造者腦海裡的美麗星空,及人類文化的瑰麗或醜陋。

但是在文本裡,我看不到,真實的人。單獨的個人,或是群體,有故事的、有行為的,有聲音的、有思想的 “人”。我可以研究我自己,在文本裡,反映出來的那些,我喜歡的、討厭的、支持的、反對的。我可以研究,我這個個體所構成的,孤獨的宇宙。但是我還是無法理解,有著可愛捲髮的黑人小女孩,為何一上中學就吵著樣把頭髮用化學藥水燙直; 為何我已經很苗條美麗的朋友,總是挨餓; 為何我們會默默容許種族主義、父權主義、恐同歧視。

我想知道,此刻坐在我對面那個安靜唸書的亞洲學生,對於Bon Jovi MTV裡那群可笑的亞洲黑幫有啥感想; 我想知道,跟我一樣貪吃的朋友,看完滿是super model的流行服裝雜誌,心情怎樣?我想知道,Kurt Cobain的音樂及離開世界的方式,對傷心的歌迷代表了什麼?我想知道,那個告訴我他從沒認識任何同志的朋友,看完藍宇或是If those walls could talk 2會有啥感想。

我想知道,文化文本跟個人及群體有怎樣緊密又分歧的關係,我想知道,我們是怎樣由一個初生無邪的baby,在一點一滴的日常生活裡,變成現在的,你/妳,跟,我。

所以我必須離開我的書桌、我的教室、我的圖書館,帶著筆記及錄音機,去認識人,喜歡我的人、討厭我的人、我喜歡的人、我討厭的人。我必須問問他們怎樣想,再回家想一想,想想我們的差異,我們的共同點。

我從來沒有掌握過任何真理,人們告訴過我的意見,可能過了一陣子,他/她就轉了心意。我從來沒能因此可以預期或更準確的猜臆,另一群人的想法,每一個新認識的人,總有些新的話要說,總有些多多少少的不一樣。我總是對人群感到驚訝,對我新發現的真實片刻(slice of reality)感到詫異,有我認同的,有我反對的,有我不瞭解的,有我無法被接納的。但是,我在那裡,目睹了身為一個人的的多樣性,及總是那樣浮動流離的,人的自我認同。我的文字裡,有人們告訴我的話,我們對話的那個時空,還有無時不在的,我的意識、我的解讀、我的創作。

One's research is also one's autoethnography.

在理解自己及人群之外,或許我們可以看清,社會建構的翻雲覆雨手,是怎樣影響、支配、建構目前的歷史及文化狀況,以及身為自主個體的你/妳,跟我,有何
改變現狀的希望及力量,而非總是落入某種後現代的虛無頹喪裡。

關在24小時空調的冷清象牙塔裡做學術研究,總是令人感到虛無。我無法期待有一天,發現一組即將以我命名的未知星系,或是創造改變人類基因的科技,但是希望,我可以在某些時候,走出自身的孤獨,與人群溝通。即使我所關注的課題,無法像機器一樣被解讀,至少我努力底去呈現並提醒,那不可或缺,人的多樣性及複雜性,以及,不管多希微的,繼續夢想 a better world的可能。


Photo is Vincent van Gogh's self-portrait. I have it on my 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