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09-17 02:07:32包淳亮

民進黨台獨意識轉型與謝長廷主席的「不排除統一論」

2000.9.12
民進黨內部具有影響力的基本教義派的台獨意識型態,與一般民眾的本土意識,其實是有差距的。本土意識的主張,可以一九八六年黨綱中原有的「臺灣前途應由臺灣全體住民決定」、「反對中共以武力威脅臺灣」及「反對中共一黨專政」等論述加以含括,但基本教義的台獨的思想核心,則是以「中國崩潰」為前提的「台灣共和國」的台灣獨立。
此種具有強烈「反華」、「仇中」情緒的基本教義派,並非一開始就佔據民進黨意識型態的核心地位。在民進黨成立的前幾年,其兩岸政策的用詞是「住民自決」而非「獨立公投」,是「中國大陸政策」而非「中國政策」。針對黨內台獨基本教義派要求在黨綱中納入「人民有主張臺灣獨立的自由」,黃信介、張俊宏都曾經表示,應修改為「人民有主張臺灣獨立或統一的自由」。二全大會中,政壇前輩余登發甚至提出要在黨綱前言增列「民主進步黨之精神是……建設世界上最民主、最富強的中國」。一九八九年的《現階段中國大陸政策》,也主張「在臺灣具有獨立的國際主權前提下,研究各種兩岸關係之可行性」,顯見包容各種終局可能。
可惜的是,這種包容的氣氛在整個九十年代只是愈來愈趨於淡薄。這一方面是由於李登輝帶領下的本土化潮流,造成民進黨的台獨本質化的偏向,另方面也是中國大陸的政治經濟危機所造成。後者在1990年代,先後面對了六四事件後的國際制裁危機,鄧小平南巡後持續長達四年之久的通貨膨脹危機,以及亞洲金融風暴後的經濟守勢地位;更別提內政上、權力接班上的種種問題。由於中國大陸不斷遭受各種內外困擾,因此過去幾年台獨基本教義的「中國崩潰」內核,得以逃過現實的檢證,持續「煥發其生命力」。
然而,過去十年一方面是中國大陸不斷面對挑戰的十年,另方面也是其不斷克服挑戰的十年。在這十年中,北京與華盛頓逐步拋開了意識型態的對立,建立了維持既有穩定局勢的共識;北京的權力接班有序進行,政治轉型穩步前進;大陸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兩岸經濟差距日趨縮小;台海兩岸的經貿關係蓬勃展開,經濟交流日趨密切。這種局勢,就對基本教義派的「中國崩潰」的內核,構成愈來愈大的現實的壓力。
由於「中國崩潰」的論述與現實背離,就逐漸顯示基本教義派的台獨意義的不可實踐。為此,民進黨在去年通過了「台灣前途決議文」,基本上放棄了改國號的目標;而陳水扁總統就職後的彈性身段,也反映出基本教義派的脫離現實。對此情形,基本教義派似乎不願認真反省自身脫離現實的環境判斷,反而故意忽略轉型的因由,持續批判黨內務實主張。雖然如此,現實壓力的客觀存在,仍將持續限制基本教義派的活動空間與實踐可能;為此,民進黨內務實的力量,也將不斷出現,以平衡基本教義派的力量,並回應台獨主張轉型的內外要求。
總之,我們認為,民進黨應回歸一九八六年創黨時的黨綱中的思想內核,洗滌、排除基本教義派的仇中情緒,才能務實穩健的處理兩岸關係。而謝長廷主席的「不排除統一」的論述,也宜由此背景,去加以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