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08-09 01:55:26包淳亮

「民主統一」的一個想像

當代,「主權在民」是證明國家統治正當性的原則。此一原則的落實,即人民的政治參與。因此民族國家的邊界,即是政治參與的邊界。從這個角度來說,現在台灣自己的完整的政治參與體系,使台灣成為一個有別於中國大陸的另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與台灣人民之間,只有中華民國為中介;台灣人到了國外,也依賴中華民國的保護。在此情形下,台灣人民要求擴大中華民國的「外交空間」,並敵視壓制中華民國外交空間的中共政權,乃勢所必然。然而,大陸方面壓制臺灣空間的作為,基於歷史因素與現實考量,也暫時沒有改變的跡象。
如果要滿足臺灣人民參與國際社會的期望,有兩種辦法,一種是衝破大陸的壓制,另一種緩和大陸的壓制,經由大陸求得參與的滿足與被保護的需要。前者的終點為兩國論,後者的終點為一個中國。有鑑於衝破大陸壓制的努力,經過多年的失敗,甚至提出兩國論也得不到世界的迴響,因此已幾乎走到了可能性的盡頭,也許我們可以開始嚴肅思考後者的可行性。
後者以供給與需求的角度來看,大陸方面應該供給,但供給的品質不牢靠;臺灣方面應該有需求,但又懷疑供給的品質,因此不願意購買。由於大陸有統一台灣的訴求,基於主權在民,必須承認所有台灣人民都是中國公民,必須使台灣人民參與中國政治生活,須使台灣人民在中國具有代表權,因此他必須供給。但大陸本身的政治參與過程都還未得到完善,是否敢於依照真正的民主原則,容納臺灣自由選出的代表,不免成為一個問題。
雖然如此,如果中共能促使台灣人民參與「中國」的政治生活,使台灣人民藉由參與中國政治而獲得歸屬感,並藉由中國對台胞的海外保護產生依賴心,那麼當台灣逐漸降低並最終放棄爭取其他國家承認的企圖時,或「臺灣」之作為「中國」的一個成員國或特殊行政區域,就成為一個現實。就算「中華民國」仍然存在,其與「中國」的關係也會成為「國家內的成員國」與「具有國際地位的國家」的關係。從此一巨大的收益來說,大陸對台工作的重點,是藉由台灣人在中國的政治參與,逐步解決兩岸之間的國家地位問題。
在台灣,各黨派候選人都期望大陸民主,其原因或是基於「民主國家之間不會發生戰爭」的「兩國論」下的現實考量,或是基於「民主統一中國」的指向於「一個中國」的樂觀期望。前者姑且不論,如果就民主統一的觀點來說,遲早臺灣人的代表應該參加全中國的政治生活,但問題在於現階段大陸政治參與不足,使臺灣人懷疑自己僅能擔當花瓶的角色,並難以以民主的程序,在大陸的體制下保障臺灣的利益。但倘若臺灣決定藉由參與中國大陸的政治,從內部促使大陸的民主化,那麼臺灣人參與大陸政治的前景,也不是不可能在短期發生。
一方面或許是「請君入甕」,另一方也可以順水推舟,搞「特洛依木馬」;入甕的臺灣是否會被限制住,或把甕給撐破呢?特落依木馬,是否可以贏得民主的勝利,或更協助了中國的發展壯大呢?各種場景都有可能出現,但結局都不是戰爭。能否走上這條路,端看雙方是否有足夠的自信心。大陸若有信心,可以先「虛位以待」;臺灣若有信心,可以與大陸直接展開政治談判。如果兩方都有自信,我們或許可以想像臺灣的「全國人大代表」在北京的會場提案、舉手表決,乃至於拉布條抗議的場景!如果這個場景可以發生,台灣人是否願意讓他發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