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0-15 10:55:54包淳亮
轉載:從神舟五號看中共航天成果
神舟+星網 全球空中間諜網
武中文/研究員(台北市)
中共第一艘載人太空船「神舟五號」預計今天發射,使中共太空計畫邁入新的里程碑。
不過中共的「神舟計劃」並不會僅止於發射載人太空船而知足,二○○二年二月在共軍內部的一個不公開研討會上,有研究報告二○○四年前要完成首次載人任務,二○○八年建立太空實驗室,二○一○至二○一五年建立長期有人駐守的太空站。此一報告與美國二○○○年十二月國防部評估中共太空能力的「國防報告」認為中共在二○一○至二○二○年才能完成載人飛行的論點,幾乎有七至十三年的差距。而中共建立太空實驗室與太空船,最終可能在月球上登月的「嫦娥計畫」,其實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建立有自主權的太空衛星「星網」,搶佔美國現有的信息戰「制高點」,是挑戰美國太空優勢的第一步。
中共建立「星網」的企圖可由過去的神舟太空船計畫一窺究竟。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神舟三號」太空船分為「軌道艙」與「返回艙」,「返回艙」於二○○三年三月廿五日發射,四月一日下午返回大地。但「軌道艙」仍然續留軌道運行為期半年以上,該艙內裝在一套「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該儀具備三十四個波段,僅次於美國一九九九年升空的光譜儀僅少兩個波段,可實施對「大地」、「大氣」、「大海」進行各種頻譜的成像監測。該光學遙感對地探測儀是中共「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製,設計上係採用雙面鏡旋轉掃檔、雙光學系統、稜鏡分束直耦和光柵分光等技術,針對地面遙測所需進行探測。對海洋以水色和水溫探測為主,兼顧海水和海岸帶探測,其中海岸帶探測以不同水深和淺水地形探測為主要實驗項目,可對掃描地區的岸際和水際實施長期跟蹤調查,台灣全島、海岸均完全涵蓋在內,各種地物也暴露無遺,必要時亦可對港口、基地實施動態監測,其性能與軍用間諜衛星相當,雖目前仍在實驗階段,但性能已較過去「可返回式」衛星所載之監偵儀器進步甚多。
而在二○○三年籌畫升空的海洋衛星和二○○三年元月五日升空的「神舟四號」飛船的軌道艙,已成為該型監測儀的長期載具與平台,對台灣海峽與台灣全島實施「情報、監視、偵察」,其性能與研發方向均十分值得我國防、國安和科技部門重視其爾後發展。二○○五年後第二代「星網」架設完成,結合神舟計畫的載人太空船將成為全球性的空中間諜網,此為美國最為擔心者。
另外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神舟計畫自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十七日開始至二○○三年十月中旬完成五次發射,由初始試驗型的升空至第五次實際載人飛行的時程未超過三年,由計畫至完成首次載人的時程剛滿十年。參與協力廠多達三千多家,相關的研究和權責單位達一百多個機構。由第一代的發射試驗若干主力系統的主任設計師在「神州四號」發射時已由第二代接手執行,而第二代主系統設計工程師的平均年齡僅三十五歲,包括航天航太工程應用系統總設計師兼總指揮顧逸東、「神州號」系統總指揮袁家軍、「神舟號」總設計師戚發軔、副總設計師施金苗、載人航太工程火箭系統總指揮黃春平、長征二號火箭副總設計師劉竹生,其中年齡最大的未超過五十歲。
此次載人航空的工程總指揮是由現任總裝備部部長李繼耐接手負責一線指揮,李繼耐在「十六大」新任「中央軍委」委員,負責總裝備部的共軍軍備現代化的發展,很少人知道他的科技背景,西方許多情報單位的紀錄中都認為李是軍事學院畢業的,事實上他是哈爾濱科技大學核物理系畢業的,熟悉核子戰略、核子彈和導彈科技,與曹剛川、徐才厚、和江澤民合稱「科技幫」,因為他們經常利用「軍內互聯網」用科技語言討論軍內日常事務或交換科技新知。
由以上觀察可知,中共在技術高層更新換代的速度遠遠超乎西方人的想像。
【2003/10/15 聯合報】
武中文/研究員(台北市)
中共第一艘載人太空船「神舟五號」預計今天發射,使中共太空計畫邁入新的里程碑。
不過中共的「神舟計劃」並不會僅止於發射載人太空船而知足,二○○二年二月在共軍內部的一個不公開研討會上,有研究報告二○○四年前要完成首次載人任務,二○○八年建立太空實驗室,二○一○至二○一五年建立長期有人駐守的太空站。此一報告與美國二○○○年十二月國防部評估中共太空能力的「國防報告」認為中共在二○一○至二○二○年才能完成載人飛行的論點,幾乎有七至十三年的差距。而中共建立太空實驗室與太空船,最終可能在月球上登月的「嫦娥計畫」,其實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建立有自主權的太空衛星「星網」,搶佔美國現有的信息戰「制高點」,是挑戰美國太空優勢的第一步。
中共建立「星網」的企圖可由過去的神舟太空船計畫一窺究竟。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神舟三號」太空船分為「軌道艙」與「返回艙」,「返回艙」於二○○三年三月廿五日發射,四月一日下午返回大地。但「軌道艙」仍然續留軌道運行為期半年以上,該艙內裝在一套「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該儀具備三十四個波段,僅次於美國一九九九年升空的光譜儀僅少兩個波段,可實施對「大地」、「大氣」、「大海」進行各種頻譜的成像監測。該光學遙感對地探測儀是中共「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製,設計上係採用雙面鏡旋轉掃檔、雙光學系統、稜鏡分束直耦和光柵分光等技術,針對地面遙測所需進行探測。對海洋以水色和水溫探測為主,兼顧海水和海岸帶探測,其中海岸帶探測以不同水深和淺水地形探測為主要實驗項目,可對掃描地區的岸際和水際實施長期跟蹤調查,台灣全島、海岸均完全涵蓋在內,各種地物也暴露無遺,必要時亦可對港口、基地實施動態監測,其性能與軍用間諜衛星相當,雖目前仍在實驗階段,但性能已較過去「可返回式」衛星所載之監偵儀器進步甚多。
而在二○○三年籌畫升空的海洋衛星和二○○三年元月五日升空的「神舟四號」飛船的軌道艙,已成為該型監測儀的長期載具與平台,對台灣海峽與台灣全島實施「情報、監視、偵察」,其性能與研發方向均十分值得我國防、國安和科技部門重視其爾後發展。二○○五年後第二代「星網」架設完成,結合神舟計畫的載人太空船將成為全球性的空中間諜網,此為美國最為擔心者。
另外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神舟計畫自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十七日開始至二○○三年十月中旬完成五次發射,由初始試驗型的升空至第五次實際載人飛行的時程未超過三年,由計畫至完成首次載人的時程剛滿十年。參與協力廠多達三千多家,相關的研究和權責單位達一百多個機構。由第一代的發射試驗若干主力系統的主任設計師在「神州四號」發射時已由第二代接手執行,而第二代主系統設計工程師的平均年齡僅三十五歲,包括航天航太工程應用系統總設計師兼總指揮顧逸東、「神州號」系統總指揮袁家軍、「神舟號」總設計師戚發軔、副總設計師施金苗、載人航太工程火箭系統總指揮黃春平、長征二號火箭副總設計師劉竹生,其中年齡最大的未超過五十歲。
此次載人航空的工程總指揮是由現任總裝備部部長李繼耐接手負責一線指揮,李繼耐在「十六大」新任「中央軍委」委員,負責總裝備部的共軍軍備現代化的發展,很少人知道他的科技背景,西方許多情報單位的紀錄中都認為李是軍事學院畢業的,事實上他是哈爾濱科技大學核物理系畢業的,熟悉核子戰略、核子彈和導彈科技,與曹剛川、徐才厚、和江澤民合稱「科技幫」,因為他們經常利用「軍內互聯網」用科技語言討論軍內日常事務或交換科技新知。
由以上觀察可知,中共在技術高層更新換代的速度遠遠超乎西方人的想像。
【2003/10/15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