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9-12 01:45:16包淳亮

「九一一」之後的國際與兩岸情勢

公元兩千年九月十一日,世界史上值得關注的一個日子。

「哪裡有不公平,哪裡就有反抗」。中國歷史上的綠林好漢扮演了反抗者的角色,中國大陸今日許多失業農民的反社會行為反映了這種心理,台灣在戒嚴時代以爆裂物攻擊政府首腦的台獨人士今日得到社會的寬恕諒解,而「九一一」這一天的驚蟄,應該說是恐怖主義者的勝利,或是正義的反抗?無論如何,在手段上,九一一是一個成功的攻擊行動;整個攻擊行動的成本效益比,在生命上高達數百倍,在財富上高達數萬倍。這對美國造成了什麼影響?

可以想見美國在國內會加強警戒、在國際上會尋求代罪羔羊;就後者來說,躲藏在人群中的恐怖主義者,將使美國難以採取擅長的大規模報復;難以報復的無力感一方面凸顯了「國家飛彈防禦體系」的荒謬,同時就更突出了美國「安全」的脆弱。在國內加強警戒的結果則將可能衝擊美國的社會活動方式,民主的寬鬆氣氛將也受到損害,有利於創新與吸收移民的整個環境可能都不若往前。這兩者都會進一步損害美國的國家形象;美國仍然是唯一的超級強國,但由於國內的安全感下降,美國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也在此同時受到打擊,這又使美國的對外經貿關係產生劇烈變化。美元匯率走向變得更加難以預測,隨之產生了遲滯世界經濟活動的效果。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的紐約的資本主義「世界首都」的地位,經過准戰爭行為的恐怖活動打擊,在物質與心理上都發生了動搖。

然而,美國紐約地位的動搖不意味著其他人就可以火中取粟。歐洲的經濟規模雖與美國相當,但在政治上不如美國強勢;這在過去有一個壞處,即使得國際資本更加傾向於擁有美金。這個壞處在九月十一日後可能變成一種好處:歐洲做為國際政治的中立者,不像美國一般有著大量的潛在敵人,因此歐洲本土可能比美國更加安全;擁有歐洲的財產,可能比擁有美國的划算;這可能使歐幣的匯率劇升,這種可能性加深了短期國際資本市場的不穩定性。然而歐洲的政治弱勢在長期仍是一種不穩定因素,雖然敵人少,但應對敵人的手段也少。因此政治弱勢的固有弱點,仍將阻礙歐洲替代美國地位的前景。

近年被許多人視為世界第二大國的中國是另一個具有接掌美國霸權的國家,且隨著「九一一」之後美國注意力的轉向、以及美國的國際聲譽的下降,中國的國際地位會有一些增長;同時中國的市場環境也將顯得更有吸引力,因此中國可能成為「九一一」的受益者。但中國的經濟規模不足以支撐世界市場的運作,這意味中國在數十年之內都還不能有效扮演霸權「接班人」的角色。歐洲在政治上的弱點與中國在經濟上的弱點,使美國的失敗只能意味著世界的失序。或許,在這種不確定中,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世界首都」會從一個都市轉變為跨洲的「分散管理」的多都市組合的型態。

就兩岸關係來說,「九一一」之後的國際形勢將凸顯雙方建立某種「熱線電話」機制的重要性;因為美國變得自顧不暇的同時,台灣過去所習慣的安全來源,也變得不再可靠。尋求安全因此不再僅能依靠外援,降低不安全的兩岸緊張因素變得更加重要。

(以上為筆者對九一一的初步想法,希望朋友們不吝就此提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