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17 00:12:17包淳亮

對台獨主張者,以及台獨的看法

2003年2月15日,Beaver兄問我怎麼看主張台獨者。我就隨便講講自己對台獨主張者,以及台獨的看法。

我想,擁有台獨情感,或者倡議台獨、支持台獨的人,心態是很多樣的。最初的、以及素樸的台獨主張,至少有三個來源,即日本的殖民統治、中國的落後、以及國府的專制。對於不同的台獨主張者,則任一條件的改變,都可能使其改變台獨的立場。例如一些日據時代的台獨者,二戰後變成了中國民族主義者;或者國民黨放棄一黨專政,在台灣採行民主制度後,就不再積極強調台獨;或者中國大陸經濟近年突飛猛進,就不再認為需要台獨。

但是這些都屬於比較工具性的想法------必須強調一點,即所有的台獨主張,都源自於某種工具性的想法,因為台灣97%的人口在族群上屬於漢人,而在遲至日本統治台灣之前,台灣的絕大多數人擁有的是漢人------中國人種族/民族意識,以及其下的地域/語言族群意識。

素樸的台灣獨立意識產生後,就擁有了自身的動力,與產生她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脫離。對於此種意識的受眾------而非思想者-----而言,台獨僅僅是一種「好的」意識形態,至於好在何處,那就不重要了,因為受眾只要相信作為此種思想的宣傳者的那些台籍政治經濟菁英、台灣思想家即可,這些精英、思想家是指標人物,是權威來源。

素樸的台獨主張,在此種宣傳下逐漸在部分群眾中產生素樸的台獨意識。此種在部分群眾中紮根的意識,脫離了原來宣傳者、思想家、精英的考量,擁有了自身的情感。對許多人而言,她不再僅是一種工具;她可能是自幼的信仰,她可能是一種崇高的事業,她可能代表正義,她可能意味著幸福與利益。她是必須被捍衛的真理、是檢驗我群的標準、是忠誠的對象、是不由分說的絕對價值。

而在政治界,有一群人成了這樣的思想的信奉者,或者其中還摻雜了群眾動員的政治利益考量。有了這樣的政治,也出現了鼓動這樣的群眾的思想者,以藉此與政治人物交換政治利益。於是,在台灣誕生了基本教義派的台獨;台獨本身即是目的,至於其原有的工具性考量,則成了次要的論述包裝。此種經過精雕細琢的台獨,由於其誕生之出即具有政治界、經濟界、思想界的關連,因此亦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以上,是某種台獨。

然而,在這樣的氛圍下,擁有自身動力的台獨思想,也有了分岔,例如公民國家的台獨思想------僅僅是由於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現有獨立地位,就必須有一與此相適應的國家意識;無論其是中華民國或是台灣,總之是一個國家,總之擁有其國民。而此一台灣國家未來的重點,不在於台獨,而在於不斷的進行現代國家的建設,使台灣成為可以與西歐、美國、日本比肩的現代國家。

這種台獨,雖然也具有很高的工具性,但與上一代的工具性台獨又有不同。上一代的工具性,是出於變動的國際政治、經濟現實,出於中國、日本的地位升降,出於台灣被出賣、被壓迫的痛苦記憶,出於為台灣人尋找一條生路的使命與動機。新一代的工具性台獨,則是在1949年之後,台灣承平半個世紀的情況下,面對國際政治經濟的現實,所產生的一種包容性的、開放性的思維。

必須注意到的是,台灣一般民眾對現實的掌握,似乎比許多人所願意承認的高得多。已有許多學術報告探討此一議題,我們可以有一個簡單的結論:若說台灣意味著台灣人要掌握台灣的前途,大概至少有七、八成的台灣人贊成她;若說台獨意味著從文化歷史等角度與中國大陸切斷關係,大概有七、八成以上的台灣人反對她。但是無可否認的,台灣確實有二成左右的民眾,已經產生永遠與中國大陸切斷政治乃至於文化關係的願望。主要由於1996年飛彈危機事件,擁抱素樸的台獨思想的這群民眾,對於中國大陸至少是疑慮極大的,且其中不少人已經產生了敵對、仇恨中國的心理;由於這個因素,總體而言,近年台獨的鷹派、強硬派、好戰派的成分也加重了。

然而,台灣多數民眾仍是現實主義的信徒,這一點迄今沒有改變。考慮到未來幾年兩岸經貿關係將繼續趨於緊密,兩岸實力我消彼長的趨勢尚未有所減緩;出於對現實的考慮,在台灣的在下一個總統的任期內,台灣接受某種政治和解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如果說這種和解可以被稱為「統一」,我覺得大前研一兩岸2005年統一的論斷,也不是沒有可供參考之處。終究,在陳水扁政府否定九二共識、將其視為統一的代號之後,下一屆政府若放棄此一向獨立靠攏的戰略空間訴求,而重新擁抱九二共識,不正是意味了台灣接受了統一的最後前景?

但是,任何所謂的統一,又都不會是真正的統一;因為台灣已經形成了獨立的法律、政治動員體系;這一點沒有改變。真正的統一,只能依靠類似歐洲的漸進方式,而那是終我們一生不會完成、因而無由得見的長遠事業。當然,假若台灣人不願意進行政治經濟整合,那就更說不上真正的統一了。



圖:大前研一的中華聯邦,其實意涵邦聯、聯邦、國協等多種意涵,把她當作是兩岸和解即可,不必深究「連邦」(日文原文)究竟何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