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24 16:15:37包淳亮

台客與支那人

於2005.8.22

確實,僅僅幾個月之前,「台客」還是都會人對本省鄉俗民眾的譏諷用語。相對於「台客」,這些譏諷者可能使用了較為流利的英文,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掌握了話語的權力。然而僅僅幾週,都會人再次以其詮釋權定義了「台客」,只是這一次都會人、流行文化界代表了「台」,而誰是「非台」,還隱諱不明。

林濁水在去年12月有一篇文章的結語是:「弱勢者啊,你永恆地讓人心痛」。是啊!關鍵在於弱勢,而非這些名詞本身。台灣流行文化相對於大陸的流行文化,遠為強勢,台北流行樂界自號「台客」,顯得落落大方。中南部相對於台北頗顯弱勢,都會台北人譏嘲中南部的土聲土氣為「台客」,顯得驕傲自矜不可一世。

孫中山的革命伙伴梅屋庄吉,在辛亥革命成功後在日本發起成立「支那共和國公認期成同盟會」,敦促日本政府承認中華民國,我們很難想像梅屋先生當時有意侮辱中國。然而當中國成為日本軍國的盤中飧,支那之稱就被視為一種侮辱。

現在一些右翼日本政客還有意稱中國為支那,但隨著中國崛起,很多中國人可能已並不在意。一個稱謂是否讓聽者產生侮辱之感,不僅取決於稱呼者主觀意願,更取決於他和聽者之間的關係。當聽者不感到受到壓迫,他將不會因此在情緒上有所反彈。

而這種壓迫既有主觀的層面,也有客觀的層面。如果壓迫的客觀面已經不存在,那麼主觀的受壓迫感就會漸漸變得荒謬。這就是中國口口聲稱日本軍國主義威脅再起,而西方世界反應寥寥的原因。也是一些學者指控「台客」是一種歧視用語,卻難起漣漪的原因。

強勢與弱勢,不會因為一些「政治正確」的壓力而消失,但會隨著政治經濟結構的改變而改變。在台灣,民主化就是改變政治結構的原因,也是使「台客」不再弱勢的原因。謝謝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