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10 01:46:42包淳亮
台海關係的出口
台海關係的出口
包淳亮
十多年來,兩岸風雨不斷。千島湖事件為發端,之後的兩次飛彈危機,兩國論,政權輪替,公民投票,一波一波,但兩岸還是走了過來,經貿人員交流繼續擴大。然而兩岸兵戎相見的可能性也始終存在,且受大國力量的牽引而浮動。
面對當前形勢,大陸雖然宣稱要「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但在實踐上,似乎還是寄希望於大陸的富國強兵多些。大陸的「陽謀」是以改革開放以來累積的實力,在經濟上拉住台灣,「以商圍政」、「以民逼官」、「以經促統」;在國際上則圍堵台灣的官方生存空間。同時伐兵、攻城的準備也不可少。大陸學者閻學嘗言「不惜一切代價就能維護中國統一」,且認為大陸的對台政策之所以失敗,是由於武嚇的可信度不足;武嚇若可信,台灣「中間選民」就會選擇比較「安全」的路線,因此大陸應該更明白地向國際宣示其在「臺灣」的利益,宣示用武的決心。
然而在目前兩岸的軍事實力對比下,台灣仍足以自保;就算某些言行挑戰了大陸的主權訴求,大陸亦難以跨海征討。有些大陸學者認為射幾枚飛彈、佔幾個島嶼,台灣民心自潰;負責任的大陸領導人應該不會這麼幼稚,因為歷史證明,一旦進入戰爭狀態,鴿派將立即失去空間,台灣勢必抵抗到底。因此大陸若不能佔領台灣,就不必奢望台灣投降;而不足以令台灣投降的「半吊子」戰爭只會讓台灣愈走愈遠,於是一場戰爭反而可能成為「台灣民族」誕生的轉戾點、里程碑。
必要但不充分的統一條件
目前的大陸經濟軍事實力,決定了用武之途並不可行。當然,在理想狀況下,只要大陸繼續發展十餘年,就將有更為強大的經濟實力,使兩岸權力對比嚴重失衡,並且在東亞取得絕對優勢。這樣一個局面下,大陸的實力將足以使美國、日本投鼠忌器,考慮再三。屆時大陸的用武可信度會提高,經濟上的「逼官」、「促統」會更加有效,因此不僅可以拉住台灣,大陸足以登陸台灣的軍隊實力,也可能讓台灣更加謹言慎行。於是大陸似乎可以好整以暇的等待台灣的「回歸」。
然而,這種想法立即遇到兩個問題。其一是如何解決「現在的問題」;其二是就算「富國強兵」了,仍不足以促成台灣民眾接受「統一」。其原因在於現階段大陸的政治體制,確實使絕大多數的台灣人缺少統一的意願。支持統一者不熱衷於推動統一,支持獨立者卻卯足了勁想盡快獨立,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當然較容易向獨立「偏航」。因此「民主」不僅是現在的問題,也是關於「統一」的永遠的問題。
倘若大陸在富國強兵之後,不進行民主化改革,反而以備齊的武力壓逼台灣屈服,那麼缺乏合法性的逼迫,恐怕反會使外疾演變為內傷,最終反而造成台灣人心靈的不可治癒,演變為惡性的膿瘡;這是所有中國人都不樂見的。因此大陸堅持改革開放,實現「富國強兵」,只能說是具備了實現統一的「必要條件」,但卻不夠充分。經濟、軍事實力之外,以「民主化」為關鍵的「軟實力」與「國家」形象的改善,在統一過程中亦具有關鍵性地位。
民主並非可望不可及
「民主」似乎是個頗為艱難的選項。許多大陸官員學者一聽到民主,就直覺地閃避;但是看到台灣的民主荒腔走板,又似乎幸災樂禍,並認為此種場景絕不會在大陸上演。
筆者無意在此闡述「民主是什麼」的大道理。只想說,如果中國共產黨確實代表中國人民的多數,那麼她應該用競選的方式證明這一點。事實上以中共的執政優勢,外界也根本不認為民主會使中共下台。許多民主國家都是一黨獨大長期執政,有人會說這種民主國家都不夠民主,但日本、新加坡在這樣的民主體制下穩穩當當的走了過來。
過去的歷史且不說,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特別是十六年來的承平歲月,應已提高了中共的合法性。如果中共缺乏自信,那不妨做做民意調查、電話訪問,看看是否真的已經被民眾所厭棄。過去中國大陸電話普及率低,缺乏「電訪」、「民調」的物質基礎,但現在電話已經普及,就該趕快補課;台灣許多民調學者會非常樂意幫助大陸建立民調中心,哪怕是幫中共黨組織建立民調中心。
如果民調結果證明大陸民眾並不像許多學者、官員那麼「看衰」中國共產黨,如果中共明明能夠藉由安定、繁榮的的當前局勢而贏得民眾的肯定與支持,在競爭的選舉中贏得多數、贏得正當性,但卻害怕民眾、害怕競爭,害怕民主,那麼中共又有何面目要求台灣接受統一?
為何民主與統一相關
許多大陸學者不用心思考民主前景,卻囫圇聲稱民主與統一是兩碼子事,香港在一國兩制下一樣可以選舉,一樣可以推動民主。對此香港的民主人士可能抱持懷疑,因為零七年的特首是否能經由普選產生,還是未定之數。台灣人會更加懷疑,因為中國過去一百多年的慘痛歷史,若未經由民主的漂白,實在足以把人嚇得退避三舍。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現在兩岸統一,那麼台灣當然要派民意代表參加中國的議會,或者說現在的人大與政協。如果大陸尚未民主化,是否受得了調皮搗蛋的台灣民意代表,恐怕大有問題。如果受不了台灣民意代表,那麼該怎麼辦?香港的全國人大代表現在尚未經由普選產生,因此多是乖乖牌,如果幾年後由香港人民普選,產生的人大是大陸官方「黑名單」中的頭痛人物,那麼大陸放不放行?
很多人認為台灣永遠不會接受一個「統一」的方案。其實兩岸談判的結果若是台灣願意派代表參加大陸的議會,豈不就是統一?但這樣一個談判結果若需經過台灣的全民公投,試問台灣人是否會支持派代表參加一個不民主的議會?
大陸未能實現民主,對統一的最大損害恐怕還是讓台灣的「統派」失去言論市場,沒有說服力與正當性。於是大陸無論怎麼「寄希望於台灣人民」,都事倍功半。相反的,若大陸已經民主,台灣的統派才有言論正當性,才可以順勢推出參加中國議會的訴求,兩岸才能順勢統一。
邦聯是現階段台灣的底線
如果中共暫時還不願意實現民主,或者短期內「有困難」,那麼台灣對統一當然也只能選擇「不願意」、「有困難」。不過面對現階段的嚴峻兩岸關係,也許邦聯也是大陸可以考慮、台灣願意接受的出路。
邦聯當然是兩個國家,這一點毋庸諱言。但是歷史上的幾個邦聯,最後幾乎都實現了統一,最著名的就是德意志邦聯和美國邦聯。因此若是要追求「未來的一個中國」,邦聯似乎是個可以考慮的過渡方案。
國民黨主席連戰曾有意將「邦聯」納入競選綱領,民進黨內支持兩岸締結邦聯以結束對抗者亦不在少數。邦聯做為當前台灣的底線,是絕大多數知識份子和政治活動家的共識;除了急獨的少數人,從獨派到急統派都能接受。筆者詢問某大陸政治學者:「大陸民主或兩岸形成邦聯,哪個北京更容易接受?」,這位學者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邦聯;由此看來,邦聯似乎比「以民主換統一」更具有可行性。
上海學者葛劍雄曾提出以台灣不加入「以國家為單位的國際組織」為限制條件的「邦聯」方案;筆者對葛先生突破「一國兩制」感到歡迎,但恐怕這個方案還不能贏得台灣民眾的支持。如果以參與國際政治和參與中國政治為兩軸,那麼在四個象限中,對台灣最差的恐怕就是既不能以國家身分參與國際政治,又不能合法地影響中國政治;而大陸學者的此種有限制的邦聯,卻落在此一象限,可想而知並非上策。
目前的兩岸關係也是落在此一象限內,但由於大陸缺乏民主體制,台灣不能融入中國政治體制;想要自在的參與國際社會,又被大陸阻擋,可想而知台灣定然會責備大陸的蠻橫,而在這種困窘不平的心境中,追尋獨立的意願只會愈捲愈強。由此來看,先以邦聯穩定兩岸的關係,亦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台灣的主流選擇與大陸合作
大陸當然會擔心兩岸一旦形成邦聯,台灣就「插了翅膀飛了」。但是太多原因使兩岸的前景更可能在此後柳暗花明。就是在當前的對立氣氛下,台灣的「大陸新娘」已有十餘萬,對大陸投資近千億美金,對大陸出口佔台灣出口三成以上,每年往來四百萬人次。一旦兩岸關係穩定,上述的種種關係豈會倒退?豈會不以更快的速度發展深化?
一國兩制或兩國關係,也都是穩定的法律關係,一樣可以帶來上述的發展。但是邦聯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是其與「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曖昧複雜的歷史與現實的聯繫。形成邦聯的各國,都自稱是同一民族,無論是日耳曼、美利堅、阿拉伯,中華民族豈會例外。邦聯固然可能破裂,分散為基本不相干的幾個國家,但走向進一步整合統一,或走向破碎分裂,關鍵在於環境與作為。
台灣可能也有人認為邦聯是用來「騙」到獨立國家的地位;就像大陸可能會有人認為邦聯僅是用來過渡到統一。但作為一種思路,若大陸也願意以邦聯為「底線」與台灣進行互動,那麼在放任台灣與其他國家建交、形成雙重承認的過渡期,大陸也有足夠多的籌碼,先與台灣談判出一個更有利於兩岸互動、互賴的架構。
美國科學家聯合會前主席史東(Jeremy Stone)倡言「東北途徑」,正是這樣一種你讓一點、我讓一點的妥協方案;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規劃了冷戰後「大棋局」的布里辛斯基,以及「文明衝突論」的作者杭廷頓,也認為這是兩岸關係的出路。
不作為也可能被迫有作為
由於各種原因,大陸很可能既不推動民主、也不接受邦聯,就像現在這樣和台灣耗著,以等待來日「富國強兵」、籌碼更多之時。不過就算台灣不舉辦獨立公投,美國新保守主義與攻擊性現實主義、日本的大國崛起等等可能變數,恐怕會讓這種「不作為」演變成「夜長夢多」;結果台灣、大陸和國際社會都可能因此付出代價。
以武力嚇阻台獨,雖然蘊含了「工具理性」的誘惑,然而其思路與其他以「臺灣地理位置重要性」來論證統一必要性的文章一般,都已經走入岔路。為什麼大陸訴求統一?其唯一合法的基礎是內戰延續,其唯一合情的基礎是民族一致,至於戰爭本來都不合理,只是悲劇。關鍵在於,單靠武力或可防獨,但無以促統;加上經濟實力,也僅止於降低對統一的排拒,但仍不足以實現統一。因此大陸與其責備台灣人數典忘祖,不如要求內部民主改革。而若要追求短期安全,與台灣形成「邦聯」,也不失為一個可以思考的角度。
當然,現在的兩岸困局下,很難有什麼完美的解決方案;我們固然可以想像台灣民眾願意在五十年後接受「一國兩制」,與一個已經民主、富強的中國大陸統一;但恐怕大陸也得多想想,如何才能讓台灣民眾願意静下心來、在缺乏國際承認、動輒得咎的不公平環境下再忍受半個世紀?
台灣民眾很可能不願意再忍耐半個世紀。尋求認同、尋求參與的動力,必須有一個出口。面對這個出口的要求,富國強兵乃至於武力威脅終究有其不足,權衡之餘,也許會發現民主並非遙不可及,邦聯也非洪水猛獸。
包淳亮
十多年來,兩岸風雨不斷。千島湖事件為發端,之後的兩次飛彈危機,兩國論,政權輪替,公民投票,一波一波,但兩岸還是走了過來,經貿人員交流繼續擴大。然而兩岸兵戎相見的可能性也始終存在,且受大國力量的牽引而浮動。
面對當前形勢,大陸雖然宣稱要「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但在實踐上,似乎還是寄希望於大陸的富國強兵多些。大陸的「陽謀」是以改革開放以來累積的實力,在經濟上拉住台灣,「以商圍政」、「以民逼官」、「以經促統」;在國際上則圍堵台灣的官方生存空間。同時伐兵、攻城的準備也不可少。大陸學者閻學嘗言「不惜一切代價就能維護中國統一」,且認為大陸的對台政策之所以失敗,是由於武嚇的可信度不足;武嚇若可信,台灣「中間選民」就會選擇比較「安全」的路線,因此大陸應該更明白地向國際宣示其在「臺灣」的利益,宣示用武的決心。
然而在目前兩岸的軍事實力對比下,台灣仍足以自保;就算某些言行挑戰了大陸的主權訴求,大陸亦難以跨海征討。有些大陸學者認為射幾枚飛彈、佔幾個島嶼,台灣民心自潰;負責任的大陸領導人應該不會這麼幼稚,因為歷史證明,一旦進入戰爭狀態,鴿派將立即失去空間,台灣勢必抵抗到底。因此大陸若不能佔領台灣,就不必奢望台灣投降;而不足以令台灣投降的「半吊子」戰爭只會讓台灣愈走愈遠,於是一場戰爭反而可能成為「台灣民族」誕生的轉戾點、里程碑。
必要但不充分的統一條件
目前的大陸經濟軍事實力,決定了用武之途並不可行。當然,在理想狀況下,只要大陸繼續發展十餘年,就將有更為強大的經濟實力,使兩岸權力對比嚴重失衡,並且在東亞取得絕對優勢。這樣一個局面下,大陸的實力將足以使美國、日本投鼠忌器,考慮再三。屆時大陸的用武可信度會提高,經濟上的「逼官」、「促統」會更加有效,因此不僅可以拉住台灣,大陸足以登陸台灣的軍隊實力,也可能讓台灣更加謹言慎行。於是大陸似乎可以好整以暇的等待台灣的「回歸」。
然而,這種想法立即遇到兩個問題。其一是如何解決「現在的問題」;其二是就算「富國強兵」了,仍不足以促成台灣民眾接受「統一」。其原因在於現階段大陸的政治體制,確實使絕大多數的台灣人缺少統一的意願。支持統一者不熱衷於推動統一,支持獨立者卻卯足了勁想盡快獨立,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當然較容易向獨立「偏航」。因此「民主」不僅是現在的問題,也是關於「統一」的永遠的問題。
倘若大陸在富國強兵之後,不進行民主化改革,反而以備齊的武力壓逼台灣屈服,那麼缺乏合法性的逼迫,恐怕反會使外疾演變為內傷,最終反而造成台灣人心靈的不可治癒,演變為惡性的膿瘡;這是所有中國人都不樂見的。因此大陸堅持改革開放,實現「富國強兵」,只能說是具備了實現統一的「必要條件」,但卻不夠充分。經濟、軍事實力之外,以「民主化」為關鍵的「軟實力」與「國家」形象的改善,在統一過程中亦具有關鍵性地位。
民主並非可望不可及
「民主」似乎是個頗為艱難的選項。許多大陸官員學者一聽到民主,就直覺地閃避;但是看到台灣的民主荒腔走板,又似乎幸災樂禍,並認為此種場景絕不會在大陸上演。
筆者無意在此闡述「民主是什麼」的大道理。只想說,如果中國共產黨確實代表中國人民的多數,那麼她應該用競選的方式證明這一點。事實上以中共的執政優勢,外界也根本不認為民主會使中共下台。許多民主國家都是一黨獨大長期執政,有人會說這種民主國家都不夠民主,但日本、新加坡在這樣的民主體制下穩穩當當的走了過來。
過去的歷史且不說,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特別是十六年來的承平歲月,應已提高了中共的合法性。如果中共缺乏自信,那不妨做做民意調查、電話訪問,看看是否真的已經被民眾所厭棄。過去中國大陸電話普及率低,缺乏「電訪」、「民調」的物質基礎,但現在電話已經普及,就該趕快補課;台灣許多民調學者會非常樂意幫助大陸建立民調中心,哪怕是幫中共黨組織建立民調中心。
如果民調結果證明大陸民眾並不像許多學者、官員那麼「看衰」中國共產黨,如果中共明明能夠藉由安定、繁榮的的當前局勢而贏得民眾的肯定與支持,在競爭的選舉中贏得多數、贏得正當性,但卻害怕民眾、害怕競爭,害怕民主,那麼中共又有何面目要求台灣接受統一?
為何民主與統一相關
許多大陸學者不用心思考民主前景,卻囫圇聲稱民主與統一是兩碼子事,香港在一國兩制下一樣可以選舉,一樣可以推動民主。對此香港的民主人士可能抱持懷疑,因為零七年的特首是否能經由普選產生,還是未定之數。台灣人會更加懷疑,因為中國過去一百多年的慘痛歷史,若未經由民主的漂白,實在足以把人嚇得退避三舍。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現在兩岸統一,那麼台灣當然要派民意代表參加中國的議會,或者說現在的人大與政協。如果大陸尚未民主化,是否受得了調皮搗蛋的台灣民意代表,恐怕大有問題。如果受不了台灣民意代表,那麼該怎麼辦?香港的全國人大代表現在尚未經由普選產生,因此多是乖乖牌,如果幾年後由香港人民普選,產生的人大是大陸官方「黑名單」中的頭痛人物,那麼大陸放不放行?
很多人認為台灣永遠不會接受一個「統一」的方案。其實兩岸談判的結果若是台灣願意派代表參加大陸的議會,豈不就是統一?但這樣一個談判結果若需經過台灣的全民公投,試問台灣人是否會支持派代表參加一個不民主的議會?
大陸未能實現民主,對統一的最大損害恐怕還是讓台灣的「統派」失去言論市場,沒有說服力與正當性。於是大陸無論怎麼「寄希望於台灣人民」,都事倍功半。相反的,若大陸已經民主,台灣的統派才有言論正當性,才可以順勢推出參加中國議會的訴求,兩岸才能順勢統一。
邦聯是現階段台灣的底線
如果中共暫時還不願意實現民主,或者短期內「有困難」,那麼台灣對統一當然也只能選擇「不願意」、「有困難」。不過面對現階段的嚴峻兩岸關係,也許邦聯也是大陸可以考慮、台灣願意接受的出路。
邦聯當然是兩個國家,這一點毋庸諱言。但是歷史上的幾個邦聯,最後幾乎都實現了統一,最著名的就是德意志邦聯和美國邦聯。因此若是要追求「未來的一個中國」,邦聯似乎是個可以考慮的過渡方案。
國民黨主席連戰曾有意將「邦聯」納入競選綱領,民進黨內支持兩岸締結邦聯以結束對抗者亦不在少數。邦聯做為當前台灣的底線,是絕大多數知識份子和政治活動家的共識;除了急獨的少數人,從獨派到急統派都能接受。筆者詢問某大陸政治學者:「大陸民主或兩岸形成邦聯,哪個北京更容易接受?」,這位學者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邦聯;由此看來,邦聯似乎比「以民主換統一」更具有可行性。
上海學者葛劍雄曾提出以台灣不加入「以國家為單位的國際組織」為限制條件的「邦聯」方案;筆者對葛先生突破「一國兩制」感到歡迎,但恐怕這個方案還不能贏得台灣民眾的支持。如果以參與國際政治和參與中國政治為兩軸,那麼在四個象限中,對台灣最差的恐怕就是既不能以國家身分參與國際政治,又不能合法地影響中國政治;而大陸學者的此種有限制的邦聯,卻落在此一象限,可想而知並非上策。
目前的兩岸關係也是落在此一象限內,但由於大陸缺乏民主體制,台灣不能融入中國政治體制;想要自在的參與國際社會,又被大陸阻擋,可想而知台灣定然會責備大陸的蠻橫,而在這種困窘不平的心境中,追尋獨立的意願只會愈捲愈強。由此來看,先以邦聯穩定兩岸的關係,亦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台灣的主流選擇與大陸合作
大陸當然會擔心兩岸一旦形成邦聯,台灣就「插了翅膀飛了」。但是太多原因使兩岸的前景更可能在此後柳暗花明。就是在當前的對立氣氛下,台灣的「大陸新娘」已有十餘萬,對大陸投資近千億美金,對大陸出口佔台灣出口三成以上,每年往來四百萬人次。一旦兩岸關係穩定,上述的種種關係豈會倒退?豈會不以更快的速度發展深化?
一國兩制或兩國關係,也都是穩定的法律關係,一樣可以帶來上述的發展。但是邦聯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是其與「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曖昧複雜的歷史與現實的聯繫。形成邦聯的各國,都自稱是同一民族,無論是日耳曼、美利堅、阿拉伯,中華民族豈會例外。邦聯固然可能破裂,分散為基本不相干的幾個國家,但走向進一步整合統一,或走向破碎分裂,關鍵在於環境與作為。
台灣可能也有人認為邦聯是用來「騙」到獨立國家的地位;就像大陸可能會有人認為邦聯僅是用來過渡到統一。但作為一種思路,若大陸也願意以邦聯為「底線」與台灣進行互動,那麼在放任台灣與其他國家建交、形成雙重承認的過渡期,大陸也有足夠多的籌碼,先與台灣談判出一個更有利於兩岸互動、互賴的架構。
美國科學家聯合會前主席史東(Jeremy Stone)倡言「東北途徑」,正是這樣一種你讓一點、我讓一點的妥協方案;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規劃了冷戰後「大棋局」的布里辛斯基,以及「文明衝突論」的作者杭廷頓,也認為這是兩岸關係的出路。
不作為也可能被迫有作為
由於各種原因,大陸很可能既不推動民主、也不接受邦聯,就像現在這樣和台灣耗著,以等待來日「富國強兵」、籌碼更多之時。不過就算台灣不舉辦獨立公投,美國新保守主義與攻擊性現實主義、日本的大國崛起等等可能變數,恐怕會讓這種「不作為」演變成「夜長夢多」;結果台灣、大陸和國際社會都可能因此付出代價。
以武力嚇阻台獨,雖然蘊含了「工具理性」的誘惑,然而其思路與其他以「臺灣地理位置重要性」來論證統一必要性的文章一般,都已經走入岔路。為什麼大陸訴求統一?其唯一合法的基礎是內戰延續,其唯一合情的基礎是民族一致,至於戰爭本來都不合理,只是悲劇。關鍵在於,單靠武力或可防獨,但無以促統;加上經濟實力,也僅止於降低對統一的排拒,但仍不足以實現統一。因此大陸與其責備台灣人數典忘祖,不如要求內部民主改革。而若要追求短期安全,與台灣形成「邦聯」,也不失為一個可以思考的角度。
當然,現在的兩岸困局下,很難有什麼完美的解決方案;我們固然可以想像台灣民眾願意在五十年後接受「一國兩制」,與一個已經民主、富強的中國大陸統一;但恐怕大陸也得多想想,如何才能讓台灣民眾願意静下心來、在缺乏國際承認、動輒得咎的不公平環境下再忍受半個世紀?
台灣民眾很可能不願意再忍耐半個世紀。尋求認同、尋求參與的動力,必須有一個出口。面對這個出口的要求,富國強兵乃至於武力威脅終究有其不足,權衡之餘,也許會發現民主並非遙不可及,邦聯也非洪水猛獸。
??
2007-12-01 23:49:05
笑,如果台獨在大陸民主之後仍然拒絕統一呢?
到那時,大陸的民主,反而會促進戰爭爆發。
這個問題您想到了嗎?
彥廷
2007-11-21 17:22:16
心有戚戚焉....
民主化後,初期可能使民族主義更為提高,對此許多人都曾提過了。作者之其他文章,如「兩岸關係的權利差異與關係」以及「從國家認同與政治參與,談統一不確定性的極小化」等,也對此有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