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05 09:45:53包淳亮

轉載:一種強勢同化的鬥爭政略

一種強勢同化的鬥爭政略
2004.08.05 中國時報
朱偉誠(台灣大學外國文學系助理教授,台灣民主學校發起人)

前幾日中時披露了民進黨內新潮流系醞釀已久的「新文化論述」部分內容(由李文忠執筆),針對台灣目前的族群與國家認同衝突發表了他們的問題分析與「戰略解方」。這篇被譽為「反思族群衝突,希望走出符合台灣社會最大公約數」的「解決當前問題的想像」,仔細讀來卻令人感到「不寒而慄」(套用一位前輩自由學者的感想);新潮流系果然不負他們作為「列寧式」革命前鋒組織的位置,為我們明確指出了本土化鬥爭接下來(其實現在已經開始)的具體政略為何。

我並不想完全否定這篇「新文化論述」的貢獻,因為就呈現台灣目前族群與國家認同問題而言,它至少有試著從兩方各自的立場去理解差異與衝突之所在,儘管其描述仍難免若干偏見。不過一旦落入解決問題的行動方略,「新文化論述」就暴露了它潛藏在這種表面上的「善意」背後的,根深柢固的「泛族群化思惟」、「自我中心的強迫同化理想」與「全面掌控的政治權謀」。

首先便是「泛族群化思惟」。「新文化論述」並不反思自己所代表的立場何以並未獲得絕大多數的「我群」(所謂的「本省人」)認同,反而認為反對力量之所以大過「外省人」的人口比例,是由於「外省人焦慮」「進一步渲染」的結果,同時還「以其他外衣(都會菁英、自由主義者、國際左派、世界公民)包裹種族主義者的傲慢與怨忿,曲解本土化為反全球化的、島國的、反智的、狹隘的民粹動員」。這段文字之所以把邏輯扭曲到無法理解的地步(主張全球化的人倒成了種族主義者),無非是要把一切的反對力量,都窄化為「外省人的族群焦慮」。

然而面對這種它所理解的「族群衝突」,「新文化論述」所提出的解決之道,卻並非反省自我立場造成別人不安的原因,隨而修正自我以容納別人的立場(除了一些策略性的收斂主張之外)。反而是主張繼續強勢推動造成此種不安的政策走向,譬如「去中國化教育」、「台獨運動」、「憲改工程」等,因為這類做法「表面上將激起外省族群的反抗,但長期而言,仍可加速新世代對台灣的融入」,「所以,對族群問題來說,將是『短空長多』」。

用大白話來說,這就是一種「強勢同化」政策,反正我現在掌有國家機器與文化霸權,我就持續莒光日洗腦下去,總有一天你們的想法也會變得跟我一樣。這令我不禁想起部分福佬文化主義者所津津樂道的一種族群衝突最終解決方式,也就是台灣部分地區的「閩客同化」,而那無非是居於弱勢的客家人拗不過情勢所迫,到最後只好放棄自己的母語,變成只會講福佬話。

相對於這樣「我同化你」的強勢想像,「新文化論述」對於「他群」唯一的讓步,只不過是象徵式地「強調外省人對民主的參與和貢獻」以及「默認『中華民國』」,但配套而來的是更多的法西斯政治權謀:譬如「組織外省人新認同團體」、「分享部分權位給泛藍人士」、「推動媒體改革,削弱其輿論影響」。最後一點,說得如此坦白,我想實際上也已經見之於最近新聞局假「重整電波秩序」為名,對中廣與飛碟電台所進行的清算打壓,這中間究竟有幾分是要建立真正公平合理的媒體環境,有幾分是為了一步步遂行自己的文化霸權,我想從事媒體改造的朋友應該看得很清楚。

這樣子的一份文件,憑什麼叫做「新『文化』論述」呢?應該替換成「霸權」二字還比較貼切一些。而其中關於台灣未來的想像,只是證明了這個論述對於自己同時所標舉的「公民主義」與「多元文化」背後所代表的民主價值,不但不是真的信仰,也根本不了解其內涵為何。這只能使得整個論述最後關於阿扁可能的四個歷史位置(傑佛遜、尼克森、傑克遜、華盛頓)的類比顯得十分可笑,因為當如此打造出來的國家,根本不是在意識形態上崇尚自由主義與族群平等原則的美國,而是服膺列寧主義與多數族群專政原則的一個準法西斯國度時,這些位置真正的可能人選恐怕只能讓人感到震懾與痛苦。


圖:日本式的台灣行政區劃。由政府塑造的認同,是否禁得起時間的掏洗?常常是的,因為過去的反對者,常常由於鎮壓而消失無蹤。日本鎮壓的對象是誰?國民黨來台早期白色恐怖鎮壓的對象是誰?現在又是要鎮壓誰?若認同由政府決定的層面太大,北京勢必得出武力解決台灣才能重塑台灣人認同的結果。(一些人也看到,只有中共有此能力,台灣才可以「安心」統一,以免再次被北京出賣。這是一種怪而真實的台灣利益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