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11-04 15:55:15包淳亮

1102雪城紀事留言:失去對民主的理想的執政者

其實我們有兩個不同範疇的問題。一個是國家、民族、統獨,一個是公共政策、核四、總統罷免。

對於前者,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些初步共識:基於血統、文化、歷史等等意義的「祖國」關係,絕大多數台灣人民對於「中國」存在某種特別情感是正常的。台灣前途由全體住民自決,但不預設立場,可以包含從統一、維持現狀到進一步的宣告獨立各種選項。因此政客習稱的「愛台灣」可以意味支持統一或獨立。

如果這是共識,那麼就應該避免「敵意語言」的使用,否則獨派與統派之間沒有真正的和解可言。在「外力」逐漸崛起的形勢下,「附匪」將逐漸變成許多人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選擇,而國內對此又兩造互斥,要團結一致推動中國大陸的民主,也沒有可能。

一個統派,如要推動大陸民主,就得負擔成本,但獨派卻還要在國內扯他的後腿,那這個統派的理性選擇恐怕是放棄推動民主,而在犬儒化或附共兩選項間猶疑,我想這絕非台灣的利益。至於獨派對大陸民主的推動,且不說沒有這個情感的推動力,在實踐上也不過是「干涉他國內政」,製造敵我矛盾,似乎更不具可行性。

對此我特別感到可惜。我認為,就長期來看,甚至現狀的「獨立」都難以維持;但統獨互扯,反而使台灣加速中國改變的潛力無法發揮。(這就像戒急用忍讓台灣資訊產業大廠只能半弔子的到大陸,只能幫大陸的大廠做代工,其結果仍然是大陸長大了,台灣還是邊陲,一樣可惜。)

在統獨上還有「道統」兩個字的問題;其實我在寫那幾個字的時候,心裡想的是歌仔戲、布袋戲的劇情。這些「台灣文化」其實是在教忠教孝,其中「忠」的是簡稱「中國」的民族國家。抽掉這些成分,要叫布袋戲、歌仔戲演什麼?這又讓我覺得所謂的閩南、外省兩個族群,在「中國」的認知上其實是很不同的,但又是殊途同歸的。外省人看布袋戲、歌仔戲時有語言隔閡,但對於國民黨的愛國教育常不加反省的接受。閩南人看布袋戲、歌仔戲時卻可以很容易融入情節當中。因此許多不被霍布斯邦所稱的下層中產階級與小資產階級的台獨「意識型態」所感染的台灣中下層民眾,卻很能在福建省享受回到家的感覺。

這裡我想到一個問題:究竟是維繫這些具有傳播漢族意識或中國意識的台灣文化重要,還是建立台灣獨立的意識型態重要?若是後者,對現有的台灣文化中的親中成分加以重新建構,恐怕是基本教義派當仁不讓的工作吧!

如果我們對於現狀(實質獨立)、價值(統獨開放)、程序(公民投票)都有共識,那麼就可以平心靜氣的討論什麼是台灣的長遠利益,什麼是台灣的短期利益。基於長短期的利益分析,我們可以判斷對「一個中國」或「未來的一個中國」的接受度;或在其內涵上有進一步的主張,例如國協、邦聯或共同體;或在兩岸經貿關係上有三通或戒急用忍的共識。當然,如果一方的長期利益是維護「台灣文化」,一方的長期利益是「台獨意識型態」,那共識只好再度擱淺了。
======================
小威稱「我把理想性定義為一種『長期利益』,是因為一種理想如果能夠宣稱其正當性,則它必然對應於較普遍的價值,並合乎長遠的利益對於理想性的看法」。我不若小威之樂觀。

先討論一個實質問題,即對停建核四對經濟的影響的衝擊,是否缺乏理由?我想不是。由於過去幾年的許多產業與基礎建設,都遭到民眾的抗爭,因此台灣的建設效率已經比較低落。這種情形,國民黨當負主要的責任。當十多年前抗爭初起,無論其是否合理,國民黨常以綏靖政策應付,給予過高的補償,或將政策緩議。民進黨之後也採取此種態度,甚至變本加厲。人們完全有理想相信,因為地方的反彈,核四蓋不成,且未來製造空氣污染、佔用土地、降低房地產價格的其他形式的電廠,都很難蓋得成。因此郭正亮認為,應該在促成其他民營電廠順利開工上,展現新政府的公權力,其實很有道理;如果新政府真的可以「施政」,可以促成替代方案的實施,那麼衝擊必然大為減小。

跳開上述實質問題,回頭看「理想性」。一項施政具有較普遍的價值,容易得到人民支持,獲得正當性,從而證明施政的正確。但理想性完全是另一碼子事。布爾雪維克的理想性訴諸於人民的長期利益,事後看來長短期都沒讓人民得到利益。當然,我們可以說共產主義對應了「平等」此一普遍價值,不過一個理想是不是真的值得去捍衛,不是說這個理想有此一目標就夠了的;何況如果依據這個理想所施行的政策,若是禁不起「公民投票」的考驗,施政者還說這是普遍的價值等等,那麼這個普遍究竟意味何指?

因此,當在內政上,如小威所稱,有些是基於長期利益所不得不做的舉措,我對此也有點質疑。起初施明德想讓國會改選院長,黨內有人認為他瞎攪和;後來也有黨內先進主張主動提出倒閣改選,黨內也對此不表贊成。對於立院的少數,似乎只是視若無睹。如果由於在立院局少數的「這個現實」「有礙他們提出符合人民長期利益的政策」,就認為可以藉由批評立院多數「不是最新民意」、「腐敗」、是「既得利益者」,然後不管立院多數的可能反撲,一味強幹,我想這就流於民粹主義了。更別問我們到底要不要代議政治?要不要民主?

在核四問題的過程中,到了後來,在野黨願意接受「核四公投」,反而民進黨的停建核四說帖對此加以反對。正大光明的作法或許應該是接受公投-----如果在總統、行政院都是民進黨的情況下,如果在國家的宣傳機器轉動起來宣傳停建核四的情況下,還得出繼續興建核四的結果,那麼民進黨也只有認了。否則,只能相信聖裁?只能相信總統對人民的利益的判斷?在停建核四一事上,手段因此確實太過拙劣粗糙了。

這時候講「短期利益」、「長期利益」、「技術面」、「政治理想」,好像都只是自我安慰;失去對民主的理想的執政者大談其政治理想,不曉得是不是法西斯的想像。

說到這裡,在論述統獨時在文章中充滿「自由主義」精神的小威,彷彿由於對在野黨的輕蔑,一時失察,走岔了道。其實這也是寫文章的好處;例如我在這兒請求前輩的開示,當然也有對自己的想法的「相信」的成分,但也有一個前提,即我很可能大錯特錯。文章擺在這裡,有什麼錯誤,就像個靶子,可以被一射再射。因此,請再打我二十大板吧!

==================
==================
==================
==================
下文為小威原貼:

經過這裡,看到沙包先生提了一些問題,忍不住就來搶答了,希望老公公別介意……。我會試著用較淺顯的方式來談問題,這樣或許可以讓更多的人參與,希望大家包涵我的老生常談。

沙包先生提到「祖國」的問題。並說:「中國當然是『祖國』,如果祖國按照其意義,說的是血統之源流」。我想這裡這裡的「祖國」或許很接近英文裡的fatherland,這個字是從德文Vaterland來的,意思是父系先祖原居之地。純粹從移民歷史脈絡來看,要說中國是台灣漢移民的「祖國」倒也言之成理。但重點是這個說法背後的政治意涵。其實從文字使用來看,沙包既然談到「祖國」,不就已經預設了一個與祖國有別的新國家嗎?想想,美國人會說美國是他們的「祖國」嗎?我認為是不會的!因為那就是他們的國家。「祖國」的問題只發生在新移民國家!例如當初到新大陸移民的人就會用這個字。因此,我們不妨就先把「祖國」定義為祖先 (特別是父系祖先) 的國家。根據這個定義,許多人的血源「祖國」的確是中國沒錯,用不著否認。差別是:討論祖先的國家是一個歷史問題,但討論我們的國家則是現實的政治問題。

沙包先生還提到「我們的歷史記憶或許與四百年歷史有些關連,但與『道統』更加相親」。有趣的是,「道統」和歷史一樣,都是經由文化和學習而來的觀念,既非與生俱來,亦無邏輯上的先驗性,因此很難否認它和「大中國教育」無關!以政治活動而言,中國「道統」裡也沒有出現民主選舉這回事,那麼為什麼我們實行民主政治呢?一句話,都與後天的學習判斷有關。透過學習,我們接受了資訊,但資訊也可能因為不夠周延而阻礙判斷;最明顯可以感受到的是,從蔣氏父子到阿扁總統執政,台灣的輿論和資訊開放程度大幅提高了,同時主張台獨的人口比例也的確是升高了。這種政治立場的轉變當然和利益判斷有關,沙包先生在這點上倒是說對了。不過另一方面,它也和較抽象的文化、國家認同有關。不過我比較相信,心理層次的認同,終究必須以一定的現實物質利益為基礎。在美國,許多華裔移民也認同中國文化,認為中國是他們的祖國,但政治現實上,他們卻毫無疑問地自稱是美國人。不信你問問那些從中國跑出來的移民為什麼不回祖國,他們可會理所當然地告訴你他是美國人唷。其實「祖國」如果那麼好,他們根本不會出來,自然也就不會出現「祖國」的問題了。這是個現實利益的問題!

因此,我們不妨就假定:「台灣前途由全體住民自決」這個命題約略等同「台灣前途由各方利益總決」(此處所謂利益甚至可以包括精神上的利益)。在這個假定下,討論統獨就必須回到兩岸物質條件的共同基礎和差異來談,這是主張獨立或統一的各方都不得不面對的課題,否則任何主張和分析恐怕都會流於空洞,而當一個空洞的主張與另一個空洞的主張遭遇時,則恐怕只有援引精神勝利法則了。不過,一味強調利益,恐怕又有流於功利甚至暴力之虞。因為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間的區別經常不是那麼清析自明。民眾對短期利益的認知,經常可能被握有強勢資源的一方炒作操弄。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人心是可以被收買的。更糟糕的是,政治人物之間,也可能透過短期利益的交換而出賣理想 (長期利益)。對一個有理想的政治參與者而言,這正是他們所面臨最大的挑戰與試鍊。

老公公四年前好像曾參與過一份【台獨運動的新世代綱領】的連署,其中強調「台獨不是最優先的政治目標,而是為了實現其他政治理想的途徑」。此種看法毋寧是較為務實的,可惜並沒有進一步延續。在此,我把理想性定義為一種「長期利益」,是因為一種理想如果能夠宣稱其正當性,則它必然對應於較普遍的價值,並合乎長遠的利益 (恐怖主義之不具理想性,不是因為它違反大多數的法律,而是因為它不符應於普遍價值與長遠利益)。至於沙包先生擔憂「理想性有可能化身為自鳴正義,而那是很可怕的」,比較有可能的情況是因為它造成短期利益上的衝突。例如,掃黑金如果「真的」影響股市,那麼這頂多只是短期利益的問題。處理短期利益,可在技術面上尋求最佳途徑,但必須以不違最長期利益為原則,否則只能以「政客」名之了。

於是最後剩下的問題應該是:什麼才是這一代台灣人的普遍價值與長遠利益?我願意把這個問題回到輿論與資訊的開放上來談。先讓全民獲得足夠且周延的資訊,然後大家才可能思考自己長遠的利益,而不是讓自己的一票被騙走或買走。例如核四,蓋或不蓋的得失利弊是什麼?一般人真的知道嗎?政治人物又懂多少?大家吵了半天,卻不願回到政策的基本面來談。核廢料究竟該放在哪裡,沒有人知道。那麼這究竟還是不是一個問題呢?各政黨都在搶短線,話題不斷被炒作,但有多少人認真地思考他們的長遠利益?政局的混亂,坦白說各黨都有點責任。但重點不在於比誰該負的責任多些,而是誰對在哪裡、錯在哪裡,以及,人民是否認知到這些衝突與他們真正的長期利益的關係。

誰在轉移話題,升高對立?誰在閃躲問題,裝聾作啞?民進黨至少為核四做出了政策決定。他們當然知道這個決定會得罪許多人。但從上述的觀點出發,我要問的是:這個決定得罪的是那些人的短期利益還是長期利益?得罪的是某些法律條文還是國家的長期利益?技術面的處理是一回事,原則的堅持卻不容更改,否則還有什麼起碼的政治理想?在野黨常說,要民進黨認清自己在國會裡是少數的現實。我要問的卻是,這個現實是否有礙他們提出符合人民長期利益的政策?至於沙包先生所說「如果只是片面相信民進黨是對的,只想用權謀手段分化在野力量、或轉移視聽,那麼台灣的政局,還有得亂吧」就有些言過其實了。我想,民進黨恐怕從來都沒有實力去分化在野力量。而如果說在野力量真的會被「分化」,那麼又是基於短期利益還是長期利益的內在衝突?

對民進黨的批評,我已經寫到不想寫了。而對在野黨,我則是連批評的時間都不願浪費。嗯,看來我這種人也只能偶爾來這裡廢話幾句了……。佔用板面過多,希望老公公別皺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