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07 18:02:29Constance M.Y.

教改是南柯一夢 & 轉載: 改什麼改




2010/8/1

關於教改是南柯一夢這篇新聞的想法 

看了以下的新聞我只有一個久遠以來一直有的感慨:真正要改的不見得是制度,是人心,是人的觀念。我們的文化根柢就是讀書至上,學歷至上,先不談考試制度的優缺,重點是,我們的文化很少承認 “ People are DIFFERENT!!如果這樣問:為什麼每個人一定要參加學測?  為什麼每個人一定要進大學?  答案不外乎會跟工作、薪水、扯遠一點再跟 美好的人生有關,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為什麼我們的文化總是在騙自己每個人都會唸書?  為什麼我們的文化總是遮掩人的差異性而要求大家往同一個方向走?這個新聞還讓我想起一段往事。

 

去年在美國的中學教書的時候,有一天跟孩子們聊著 “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 的主題,Joey, 一個老是不寫作業又有ADHD 的小孩大聲且驕傲地說:”I want to be a fish man!!接著他告訴我他跟他爸爸常常一起去釣魚,而他對魚也很有研究 (這點日後有證明,Joey 在網路上搜尋一堆奇魚的照片給我看),他說他不想唸大學,只想當個fish man。這段對話讓我感慨良久,我想到,這孩子如果生長在台灣,他跟他老爸表明長大以後要當漁夫,他父親會怎麼說:死因仔!你花我這麼多補習費,結果要去給我補魚,你皮在癢啊?給我唸法律不然就是當醫生!!            樣! ! !

 

是的,我一開始就說這是個文化問題,所以我自問的那些問題可能不會有答案,因為我們就是生活在那樣的文化氛圍中,自然而然地視之為正常;如果不參加學測、不參加大學入學考試,那何止是異類,簡直足以被討伐至死。那麼,我請問,考試方法改不改又有什麼差別?這本來就是一個 挑選標準雞蛋的過程,所謂合格的蛋必需有一定大小與份量,挑選時只看這顆蛋能不能符合 標準尺規”(好比用一個模型套在每一顆雞蛋上,符合者入選,不合者淘汰),這顆蛋的質量一點也不重要 (以前我就說過,在台灣這樣的教育環境,那些可以讀前幾志願的學生,與其說是會讀書,不如說是會考試!) ,考試的本質既是如此,那又何必在意那支標準尺規的長相?

 

當年要將高中聯考改為「基測」,是因為國中是國民普及教育,不應該有太大的優劣差別,只該測驗其「基本」學力。 為了不要父母子女太計較區區一兩分成績,「有識之士」就將一百分計分改為「量尺」級距,在級距內分不出細部差別。為了打破明星學校「迷思」…….  我覺得這些都是 笑話”, 就我在教學現場所見,明星學校仍在,計較成績的現像仍在,孩子們自覺優勝劣敗的心情仍在,什麼都沒有被改變,唯一該改變的是人心,真的!我們的思想不改,行為模式就不會改,教育政策或考試制度也不會有什麼根本改變,別忘了,操作政策的是人,解讀政策的也是人,只要大多數人仍有讀書至上的思想,任何的考試對不會考試的人就永遠不公平;而那些 不是讀書的料的人就難有翻身的一天。

 

我在國外的經驗讓我相信,我們真正該持有的思想應該是 人各有不同職業無貴賤”(薪資確實有高低,但擁有一個職業就該受到尊重)不會唸書的人應該有其它的出路、以及 人有做選擇的權利,一旦做出決定,就要自己負責!

這些看似簡單的觀念在我們的文化中其實近乎離經叛道,因為大多數的父母認為他們應該為孩子的成敗負責任 (到底是為孩子好?還是自己面子掛不住?),大多數的孩子因為從小沒有自我決定與負責的訓練,也就甘於服從父母的要求,聽父母的話,然後一遇到挫折再來怪父母。時至今日仍有很多孩子表明 (推托?藉口?怪罪?) 讀書是為了父母在唸,大學唸的科系是父母選的,連帶地這些孩子也不懂得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反正都是父母在做決定,而他們的決定又反映了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 (我不要我的孩子跟我一樣苦!我要我的孩子有出人頭地的一天!=去    書!) ,於是台灣的孩子從小到大即使聽過大人說 你有多元選擇行行出狀元,到頭來其實只有一個選擇,就是去考試去念大學。

 

剛剛看到教育部電子報報導,所謂的大學多元入學已開放技職生更多管道,我真不知該不該笑;本來技職這條路就是訓練以專業技術為主的人才,現在能進大學表面上好像可以讓他們有實務經驗也有更多學術理論背景,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還不是讓每個人都有個 大學文憑,好有張進入學歷至上社會的門票嗎??

 

南柯一夢好歹有夢,文化、思想與觀念的束縛,卻讓人連夢都不敢夢,遠比種種制度更暴力啊!

 

 

2010/7/26

改什麼改 

朱敬一:教改廿年 南柯一夢 
 【聯合報╱朱敬一】 
 
 

新聞報導教育部最近研議要再對基測做些改變,大致而言有三個改變方向。其一,是要由考兩次基測改為考一次;其二,是要將量尺標準化的成績改為百分成績;其三,是不再侷限於基本問題,而要在考題中加上一、兩題較難的題目,以增加測驗的鑑別度。
 
繞一大圈 回到原點
 
兩次基測改一次,這不是當年的「一試定終身」嗎?量尺改百分,這不是當年熟悉的計分方式嗎?簡易基本題外加若干難題,這也是四、五年級生所熟悉的當年聯考題型。整體而言,這些改變就叫做「回歸聯考」。自一九九六年行政院成立教改會、提出教改白皮書,推動一連串的這改那改,十四年之後,終於又回歸聯考原點。這一路十幾年不是原地踏步,而是「繞著公園散步」,繞一圈回來一切沒變。
讓我們回憶一下當年教改的初衷吧。當年要將高中聯考改為「基測」,是因為國中是國民普及教育,不應該有太大的優劣差別,只該測驗其「基本」學力。為了不要父母子女太計較區區一兩分成績,「有識之士」就將一百分計分改為「量尺」級距,在級距內分不出細部差別。為了打破明星學校「迷思」,專家們發明不公布組距考生人數分布的招數,讓考生家長們因資訊不足,而將就填上「非明星」學校。當然,為了要打破一試定終身之弊,基測要辦兩次,外加其他推薦、甄選等「多元」管道。
 
教育內涵 一改再改
 
不只升學的篩選方式要改,教材也要跟著改。以前戒嚴聯考時期學習內容太過單一,於是改為一綱多本,而課綱內容也隨時修改,忽而古道西風瘦馬,忽而三隻小豬。教改人士說現代公民素養很重要、白話文重要、台灣憲政重要,因此學測基測都要測,於是考試的內容愈來愈多。教改說要給孩子們一個快樂的童年,但說歸說,孩子們的補習時數卻不斷增加。最偉大的是:連中小學修業年數也要改,想從六三三改為五四三,活像是莊子「朝四暮三、朝三暮四」的寓言。
以前,聯考考題確實有難有易,學生們補習是為了拚高分。現在,基測題目簡單了,成敗在於誰不犯錯、誰小心謹慎。結果是,補習班還是得科科補,學生們個個要熟練到解題機器般制約反應,一犯錯就可能成千古恨。以前,很少聽說有人去補作文;但現在由於基測成績大家差異不大,卻只有作文可以拉開差距,於是補習作文者人數大增。以前,補習班生意不錯,而現在則是暢旺無比,是台灣最興盛的無創意文化產業。
 


教改災難 向誰控訴
 
家長傷害一個孩子,叫做「家暴」;如果教改專家在十幾年時間不斷「繞公園」傷害成千上萬的孩子,那叫做什麼暴?家暴可以向社會局申訴,那麼受教改之苦的孩子們,得向誰申訴呢?「繞公園」背後,究竟有沒有一致的理念呢?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2010/07/26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