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賀!霧峰學開版文:2011霧峰學的深耕再出發
圖/文-廖淑娟、簡宏哲
(一)廖淑娟:我的霧峰學,大家的霧峰學
2003年,我從美國回來的第三年,我加入亞大(以前叫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這個大家庭,當時學校只有三棟校舍—兩棟宿舍和一棟教學大樓,所有的行政教學都在教學大樓。很迷你的學校,很溫馨的人。當時的學務長黃玉台教授,帶著我認識校園的人事物,我對亞大有一種很特別的感覺,就是老師很寵學生。後來我才慢慢了解,所有亞大老師都有一個特質,就是很有愛心,對學生很有耐心。
黃前學務長帶著我在2003年創立服務學習組,也帶著我在2004年走入霧峰,與社區老師共同為開設霧峰學課程而努力。我深深地感謝他,因為這兩個事件後來都成為我學術生涯的重要里程碑—服務學習成為我的教學研究服務的興趣領域,霧峰學不但成為我的教學創意場域,更是我與社區互動的最近距離,實踐理想的好地方,我的知識樹也因之慢慢形成。
每個學期來自各地(包括霧峰在地)的學生從課程中獲得啟發,透過服務學習,實地接觸體驗霧峰的人事物,從不認識,到認識、欣賞、喜愛霧峰。而學習過程中所衍生出來的關懷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能力等,呈現在一份份的心得報告中,都讓參與在其中的社區老師們深受感動,即使在指導學生參與的過程中有挫折,看到學生的成果還是很開心。
到今年(2011年),霧峰學已經開課六年有餘,先後計有30多位社區老師參與,以及600餘位修課學生共同完成的近百件社區資源調查、社區行動與社造培力的工作。感謝霧峰學助教簡宏哲同學在今年寒假期間,不眠不休,日以繼夜,將霧峰學歷年來的資料整理上網,提供關心在地知識與行動者的平台,創造更多對話,讓霧峰學的理念與行動能遍地開花。
霧峰學的創始者,也是社區老師的孫崇傑,從霧峰在地的觀點看到了四大效益與對未來的期許:(1)結合「霧峰學.學霧峰」課程,鼓勵阿罩霧社區居民共同參與「接觸霧峰、了解霧峰、服務霧峰」,透過課程培訓社區營造輔導幹部,架構形成社區學習網絡,(2)持續建構霧峰學的理論基礎,建立霧峰學知識的本體性,傳達阿罩霧的社區精神與社造經驗,(3)透過社區影像紀錄創作,進行紀錄片製作及社區小故事拍攝,記錄在地文化特色,表達社區生活經驗,促進社區居民參與,以及(4)結合學有專精、熱情的社區各領域工作者,以「霧峰學.學什麼」累積地方社造能量,將以學生態、學種田、學產業、學設計、學美學、學細活、學文資、學服務等出發,深度參與阿罩霧社造的每一個角落,透過學習擾動社區,透過討論參與深耕社區。
每一位過去和現在參與霧峰學的人都值得獲得大大的掌聲,即將參與霧峰學的同學們,請秉著霧峰學的內涵—大學和社區共同學習的精神,踏著前人的腳步,共同來關心霧峰,一起創造霧峰的在地知識。這份熱情等著你來接續、參與並融入其中。讓我們一起努力,一起加油!
(二)霧峰學理念介紹
從2004年亞洲大學社工系向教育部學產基金,申請推動青年學生參與志願服務的計畫,與霧峰的在地社團-台中縣『櫟』社區總體營造文化協會(簡稱櫟協),合作辦理「霧人子弟夏之工坊種子幹部志工培訓、研習及校際交流計畫」的開始,到通識教育中心提出開設一門有關霧峰的課程至今,霧峰學在廖淑娟老師的堅持與社區教師的共同努力之下,已經打下了一個穩定且持續耕耘的基礎。
霧峰學簡而言之,就是讓學生透過這門課來認識霧峰、了解霧峰、繼而服務霧峰。淑娟老師在課程設計中,著重於培養一個好的現代公民,關心社會和地球的一般性考量下,將亞洲大學學生的特殊性充分發揮出來。
在這樣的理念,霧峰學主要有以下內涵:
一、 體驗性:在課程中透過教學相長,深刻體認到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效果特別好。霧峰學的特色,打破一般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同質氣氛,不僅僅是在教室空間的知識傳授,更要從亞洲大學開始,走出學術藩籬,深入社區並親近霧峰這塊可愛的土地。
二、 在地性:霧峰學強調對知識的探索是以親身體驗為主,在社區教師的引領,共同與學生走入霧峰,並經由實地的體驗與感受,與自己過去的經驗與學習結合,內化成己身之知識,而霧峰學是社區與大學結合而衍生的課程,所以教學上希望保有社區參與的特色,因而結合霧峰在地專業人士共同授課。
三、 創造性:是誰的霧峰學?誰在創造知識,誰的知識可以是地方知識的代表?在探索知識的真理之前,課程先以學生為實踐主體,霧峰學其構想來自於引導學生對於本體知識的探索,學生從己身經驗出發去看待知識,透過閱讀、反思、討論、批判,在實務與理論中來回辯證,了解己身所處的時代與所屬的文化,繼而了解其存在價值。
四、 社會性:霧峰學課程的內涵在於彰顯人的存在價值,人與自然和所生長土地的不可分割性。人與所處社會的相依存,取之於社會,服務社會,對所處社會的了解與接納,在團體討論與小組合作上,透過夥伴學習並走入社區與居民互動,在未來畢業後進入職場之前,可以培養擁有基本的社會人格,為成熟的社會人打下基礎,是霧峰學課程的成長訴求。
五、 多樣性:邀請不同背景的講師授課,開放不同學群與文化背景的學生選修,引導學生從多元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老師學生形成學習圈,共同思考,合作學習。霧峰學課程涵蓋人文、歷史、文學、社區、空間、產業等不同領域的知識,有助於啟發學生的知識、發揮其創意,俾使專業研究與直覺之創意結合,賦予專業知識新意涵。
六、 自主性:課程的起源來自社區,課程的設計內涵也以社區為主體;社區不只是概念,也是行動的方法,而每一學期的課程設計都由社區與大學共同設計,引領學生體驗社區,期能深入社區,與社區共同發掘問題,所以課程的特色不在彰顯學術性,而是透過事件、人與人、人與土地的互動,逐漸達到自我充權(個人與社區)與使能(想要做、如何做、可以做、繼續做)的發展目的。
因此,從霧峰學本身的理念核心,完完全全符合大學法的宗旨,在於研究學術(地方知識的價值建構),培育人才(社區營造的意識種子),提升文化(多元內涵的特色彰顯),服務社會(服務學習的社會責任),促進國家發展(在地治理的區域整合),使其研究、教學、服務集於一體,未來在學術應用的效益生產上,極有豐富的創造潛力。
課程主持人淑娟老師為社會工作者,在其背景與觀點的推動下,如果把社區工作看成是社會工作的方法之ㄧ,社區工作可以說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亦即社會工作者協助社區經由認定問題,排定問題的優先次序,發展解決問題的意願與自信,進而組織社區成員,計劃解決問題的方案,發掘並運用社區內外資源,然後共同採取行動解決問題,同時培養社區民眾互助合作的態度(蘇景輝,2003)。
霧峰學的課程發展也以此為目標,學生在霧峰有四年的學習,可以藉此好好認識霧峰,了解霧峰,和它做朋友,一旦喜歡它以後,就會對它產生認同感,會欣賞霧峰的風俗文化,進而產生關懷與行動。這是社會工作者的目標,亦即將人與人之間做一個關懷的連結,彼此互助合作,共同創造一個安和樂利的和諧社區。
教學成效
(一)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在霧峰學的課堂上,學生的想法充分受到尊重,在每學期第一堂課的課程介紹會和同學共同討論課程,引導學生共同設計課程,增加學生的參與感,鼓勵學生提出看法,師生共同學習。與在地教師協同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得以從多元的角度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再者,每位老師帶領6-10位學生,如此一來,學生的學習需求比較可以被照顧到,學生的學習動機比較容易被激發。
(二)養成學生對知識、生命價值的反省
在與社區互動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在訪談之後,整理分析訪談內容,然後回到己身,將自己過去的生命經驗與受訪者相結合,重新檢視自己的生命價值,並對自己的生命價值加以反省,繼而形成己身的知識。期中作業與期末報告均鼓勵學生將所學與自己的生命經驗結合,看待自己的經驗知識。
(三)延伸關懷自己的社區,並關懷他人
同學在週誌與期末報告中都會有這樣的心得。因為實際的參與,看到社區工作者為社區所做的努力,會很感動,會自我反省,從他們身上學習如何關懷他人,如何擬定社區行動策略,得以好好愛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照顧到社區內需要照顧的人。霧峰學的核心理念即「接觸霧峰、了解霧峰、服務霧峰」,學生在期末報告時都可以看到他們依循著課程規劃而學習,達成期初所定的目標。
霧峰學未來展望
霧峰學均抱著做中學的態度,不斷地從社區與大學的角度,來思考它的適切性與發展性。亞洲大學一方面計劃,未來能發展出一個霧峰學的學程,結合各專長領域的教師共同開夠多的課程,將之列入通識教育的必修課程,學生在畢業之前一定要修習霧峰學的學程,不但就學的時候能關懷霧峰,服務霧峰,畢業後能將霧峰學的精神帶到工作或居住的地方,實踐「霧峰學‧學霧峰」的精神。另一方面,持續建構霧峰學的理論基礎,建立霧峰學知識的本體性。
(三)開版緣起
在比較正經的介紹之後,先說明一下,霧峰學網站的建置過程。嗯,與淑娟老師熟識的過程,要從就讀亞大進修部社工系三年級,修習「社區營造理論與實務」開始,與淑娟老師結下了師生情緣。
從就讀研究所開始,身為一位研究生,要想正常畢業,當然能夠先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與內容,才有辦法針對主題進行研究,從我去年(99)決定投入霧峰光復新村的保存工作開始,就已經朝社區議題發展,當然過程中百般反覆,最後在與淑娟老師的互動、討論過程中,確定以「熱情」為前提下,投入自己喜愛的領域。
這也實在是呼應了,我曾經在MOD上看到龍應台文化基金會,邀請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與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進行「物理學的誘惑」的對談,兩人分別提到,就是期盼年輕人保持好奇心和熱情,了解興趣所在,多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事情…朱經武說,要有學習熱情,了解自己的興趣,更表示,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講過「沒有一種滿足,比你第一個人到達那個地方,來得更大」,這句話影響他很深,他就是喜歡追求「呼吸到沒人呼吸過的空氣」的感覺。
是的,基於以上的信念,在淑娟老師的帶領下,從光復新村再延伸進入霧峰學,雖是不同的議題,卻是在相同的領域下,當起學生一同參與學習。
自社區總體營造啟動以來,多面向的社區與地方治理的規劃經營,強調培力自主的可能性。但是過多的政策主導,與透過計劃、方案來搶標政府資源為營造手段,究竟成功培養多少在地與社區居民的人才出來,值得深思。
我認為,無法勇敢及確切的說出在地風俗、人文、景觀、價值等特色的居民,及缺乏認同在地文化與自身生活習習相關的經驗意識,如何蛻變成為社區意識,並打造社區自主的可能性,及被開發挖掘研究,而成為學術應用的機會呢?
看台灣地方知識的建構,仍以學術界(大學)與社區大學的產出為主,學術重視知識體系,地方者重視實踐行動。但是霧峰學,身為少數以地方知識為課程核心的大學通識課程,正是努力將知識體系與實踐行動的理念相結合,不脫離現實,參與付出即可獲得,不僅要登大雅之堂,更要親近於民。
透過學生有行動力地轉化學習為實踐,經由課程接觸霧峰與居民互動,在知識探索的過程中,以服務學習為導向,建立居民與學生的信任關係。當彼此能夠信任,就能更開放的分享資源與針對問題,有意識的進行討論與協力提出解決的可能,諸如98-2鳳梨組,陳岳宏同學在瞭解霧峰鳳梨的發展與困境之後,在心得中提到農民的心聲及自己的想法;
現在的年輕人已經沒人在種鳳梨了,所以預估將來霧峰的鳳梨也會慢慢的銳減,年輕一輩的都往外走,誰也不肯留下來延續上一代的工作,就只剩下老一輩的一直在支撐著。我也希望大家多多重視它,讓霧峰的好吃鳳梨傳承下去,別讓鳳梨在霧峰消失了。
類似的感慨與呼籲不少,但我們可以知道,霧峰學也是一種社區教育的模式,運用對話性與知識的探索中,有機會去發現社區/區域的問題,讓學生能夠自我覺察,進而關心公共事務(社區/地方大小事)。
而霧峰學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藉由課程的推動,在社區教育與社區培力的過程中,運用源源不絕的青年學子如活水般,長期的灌溉霧峰這塊寶地,激發居民的自主性與認同感,達到社區工作與城鄉營造的永續發展,更朝向亞洲大學以研究的本土化、國際化及服務的社區化、優質化的辦學理念邁進。
左邊:吳東明(光復新村文史工作者) 右邊: 簡宏哲 (99 - 2 霧峰學助教)
而霧峰學網站的建立,是在上學期99-1期中與淑娟老師有聊到,這樣有趣且豐富的參與課程,若可以將過程用網站呈現,實在是很棒的一件事,而且學生辛苦學習的過程,若只是隨著畢業而埋沒在個人的回憶中,實在是太可惜了,因此興起成立霧峰學專門網站的念頭。
到了學期末,淑娟老師突然說,可不可以加速、提早成立網站,我當然說OK啊,我也想現今的部落格*功能強大、方便,只要申請帳號就可以實用,當下立即行動。起初,我以為可以在一週內搞定所有資料,但當我拿到硬碟後,才傻眼,10多GB的報告加上照片,馬上冷了一半。從1月4號到2月18為止,整理出207篇相關報告與內容,一個多月來,平均睡眠五小時,如此認真,想當初只有在國小時候,每天看金庸武俠小說的那段期間可比擬。
每天動滑鼠,右手手腕關節也磨出一個繭來。還好,淑娟老師有提早說要弄網站,否則到開學上課還搞不出來,也還好是將近13學期的資料,要是以後來個10年回顧總整理(20學期),就應該要哭了。
當初,淑娟老師要開設霧峰學課程時,曾是不受看好,但是相信只要有熱情,且是正確的事,並堅持到底,相信時來運轉,所謂「戲棚下站久就是你的」,霧峰學有其開創性,更有其獨特性,尤其霧峰的人文之美、地區特色可謂獨樹一幟。
當然,這只是個起步,所以這也是實驗性質,我們無法瞭解,當學生知道上通識課竟然還有專門網站,在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時,其效果與反應會是如何?我們很期待,當然也有被挨罵的可能。
網站的目的,是要藉由網路的流通性,喚起更多大學,能夠透過課程將資源接連社區,帶動社區意識與公民行動的發展。另外,也可以方便課程老師與社區老師,檢閱歷來的活動記錄並反省檢討,避免重複性,在新的學期開始前,可以提早思考更多的跨域發展與創新性。
再者,讓同學可以參閱歷來資訊,提早進入學習狀況,並鼓勵認真學習,也減少課程一開始的課程介紹時間,能夠有時間進行更多的對話與討論。當然,如果同學的心得與作業有「借用」,也可避免老師不察而混水摸魚過關。
而網站也成為學生與老師跟社會大眾的交流平台,不僅僅是資料的呈現,更是教學相長的互動場域,未來更可以是霧峰地區的行動與文化平台,讓更多霧峰人關心霧峰事。我們期許霧峰學網站,可以是另一個霧峰地區的「小地方新聞網」,我們更歡迎有更多不同,且有益於課程的意見提出,讓霧峰學可以在各界的指教下加速進步。
最後地方知識可以是公開的,但顧及學生資訊的保護原則。基本上,有涉及敏感之處,都會用○○的方式帶過。當然,現在所看到的文字都有修整編排過,我要說的是,亞大的同學可以表現更好,如錯字太多、不順稿、分段不明等,其實這些整理才是最花時間的,平均一份報告要1至1.5小時完成PO上。
畢竟,一個人精力、能力有限,有時候打到太晚,血壓太低又沒有睡飽,產生心悸還會誤以為是地震;又大學生真的錯字太多,我已經盡可能的都改過了,如有遺漏還請指正。若有曾經修課的同學,發現自己的資料沒有被PO上,而自己認為不妥當,也請告知補登,又因為在資料的收集過程,難免有遺失或缺漏的部分,若有同學發現,也請告知並寄來資料改正,因為淑娟老師因為電腦有重灌過,而喪失資料,多請包涵。
而資訊的呈現以報告的原始內容為主,幾乎達到9成以上的接近度,除93與94學期是呈現學號外,95學期之後只呈現科系跟姓名,學號不公開。因為將不同科系的學生放在一起做比較,可能還可以發現,混合小組與同班小組在學習互動的差異性上,也值得探討喔。
今天,霧峰學藉由網站的成立,宣示新的未來在過去的基礎上即將有新的開始,更多的是責任與承擔。最後,感謝淑娟老師在教學與研究繁忙之餘,仍在過程中給予回饋,也感謝蕭至邦導師的支持與鼓勵。對於網站的整個建置過程,均由本人一手負責,又或許有人不同意我的觀點,但毋須為本站負任何責任,均由本人承擔。
99-2霧峰學助教,簡宏哲
於草屯
PS:導師曾聊到,要是有人把霧峰學網站的資料拿去做分析研究,淑娟老師認為非常歡迎,更高興有人願意加入霧峰學的行列(拿香跟著拜),讓這樣的課程與模式,在大學校院遍地開花,或者有心加入研究的碩士生,也歡迎前來亞洲大學一同努力,更主要的是,一個外地研究者跟在地研究者的觀點,是截然不同的,而同樣的題目,不同的人的產出,風格與方向絕對不同,不怕互相比較,只要有創意與熱情,畢竟地方知識不是專屬於某人、某團體的知識,是與在地居民共同創造與分享回饋的社會資產。
* 部落格:霧峰學選擇PC home當然是基於個人對它的信任與順手度,另兩個網站也是用PC home經營,主要特色是介面簡單、功能日漸更新,完全免費且系統穩定,最重要的是上傳相片的MB數,應是勇冠各大入口網站部落格,有些要加入會員開卡買點數,想到就無力。當然,PC home更不會像YAHOO一樣,幾年時間一到,就關閉功能與移除服務,從最早的線上聊天室,到最近的家族暫停,令人怕怕;另外,本系非資訊程式相關專業科系,在倉促成軍下,借用現有部落格成立學習網站,而非運用學校網域或獨立建置,人力與財力實無能為力也。
小兄弟
here i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