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14 12:27:18主持人:廖淑娟老師

2009 稻子熟了,攜手共創在地學習場域

稻子熟了「霧峰學.學霧峰」教學成果展;圖/文蔡淑娟

 

身處在全球正面臨糧食危機的當下,如何去思索人與土地之密不可分割的關連性,如何食之有物,如何能夠透過學校教學資源、學生的參與及社區與在地知識的交會之下,共創一個與知識對話,與在地學習的場域。讓大家用雙手牽出一張綿密的網絡,讓我們依著大地而生息,從實踐中去反思我們與土地的關連、與知識的交會,透過不同的生命經驗,建構出在全球性議題之下的地方生態、知識教育主體,開創出在霧峰看世界的新視野。

 

 

從勞動中建立新價值

 

烏溪邊蜿蜒的象鼻路旁,依著山邊有一棟三合院,這裡住著長年種植霧峰香米的農友洪仕通先生,跨越馬路的兩分地便是先生提供「霧峰學.學霧峰」的教學基地,在阿罩霧文教基金會孫崇傑老師帶領下,讓同學實地下田操作學習耕種霧峰香米。與農友的互動過程中從插秧、施肥、鋤草到收割一路教導,讓農友與學生慢慢摸索出為何要從學習耕作中,來認識霧峰、認識霧峰所擁有珍貴的地方知識。

 

霧峰香米是農試所研發針對「品質」去改良優質米,非以量產或具抗病性的思維下所研發出的稻米品種。經10年的試種過程中由農會輔導農民耕作、共同參與田間管理,以保證收購的方式,讓香米種植的技術與病蟲害防治,能夠在這些年中慢慢建立,也讓農民對於香米的生產因為品質優良的關係,能夠持續種植此品種的稻米。  

 

雖然香米每期耕種的用藥量已是一般稻米的一半,但對於長遠方向來看,慢慢減少農藥的用量,以永續耕種(有機)方式,將會是未來新一波綠色革命的趨勢。這次的教與學的過程經驗中,也是與農民慢慢互動出改變耕作方式的一種可能。透過勞動的參與,讓我們理解慣行農作與有機農作的執行上,會衍生出的議題與面向,慢慢累積出「霧峰學‧學霧峰」在這場知識建構的過程當中,透過參與在土地上生產與自然相互滋養,進而突顯出農友與學生在此時的生命價值。

 

 

「稻子熟了」品嚐會協力與助力

 

從稻子熟了、採收到學校來曬穀的過程當中,也建構出大家對於成果發表會的不同意義。這天從會場當中的曬穀場及垂吊的稻子,便可讓大家感受到稻子成熟的環境,透過香米品嚐,進一步把社區與學校的關係牽的更緊密,也引發出更多不一樣的想法與思維,讓更多人可以接觸、參與與我們自身息息相關的飲食「稻米」。

 

 

身處在霧峰田中央的亞洲大學,很難不讓人把稻米文化與學校做結合,在場佈的過程當中,附近社區居民來到學校,看見曬穀時便親自示範起早期農村是如何曬稻,如何均勻的曬稻,讓穀子可以均勻的散發水分。此時觸動阿伯那份久未運用的曬穀技術,可從阿伯的表情上看出身為農夫的自信,一種與土地密不可分的情感,不會因為種植技術的改良、機械化耕作的影響,而喪失原有的勞動記憶。

 

此次到場參與的兩位老師,一位是種稻組的洪老師、鳳梨組的林正光老師,看到現場學生與老師的反應,更加深了此門課程社區老師們可以參與學習的重要經驗,由同學們布置的現場當中,老師們作為協力伙伴的角色,現場除了同學們分享此次課程之外,老師們也成為知識建構中的主體,並且分享自己耕作經驗,及從對參與霧峰學的經驗中,衍生出更多對下次課程規劃上的想像。

 

 

熟知孫崇傑老師對於致力有機種植的想法,種稻的洪老師也在當天帶來了一個令人開心的訊息,便是他從農試所借了一組早期耕作時的農具,要提供給學生,作為下次課程的新嘗試。我想一位了不起的農夫總是不停的再做實驗,並在嘗試的過程中,找到持續發展的動力與熱情。

 

啟動.深耕

 

在「霧峰學‧學霧峰」的學習場域中,唯有相信人有無限可能,相信自己是一個行動者而有行動的時候,社區與自身的改變才可能發生,而我們就是這個促發者,促發一個議題、一個行動,引發參與和討論,引發大家關注在地知識的建構,才能以更宏觀的視野來看待自身所處的環境與位置。

 

 

透過在地知識的建構,持續的關注與引發不同的議題在這樣的知識場域中對話的可能。再透過跨區域議題式的串連,讓各項議題能夠更深化、更紮實。透過行動,落實我們從社區中學習來的經驗與智慧,耕耘出一片肥沃的土地,孕育各種不同身份的農夫,或筆耕、或親自參與勞動,讓土地上長出更多的幼苗,從學習中慢慢茁壯,從行動中關注區域性的發展與過程中的各種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