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05 10:28:06主持人:廖淑娟老師

2006光復新村口述歷史座談會

日期 2006/1/15 14:19:34

 

座談時間:中華民國94116上午8時至12

座談地點:光復新村光復國小禮堂

 



與會人員:

 

光復新村耆老:杜爾祥先生、王文農先生、闕富雄先生、劉德卿先生、劉昌淇先生、高明德先生、鄭郁華先生、陳中庸先生、鄭淑芬女士、吳宇藩先生、吳宗評先生

 

協會成員:李謁政先生、崔曼莉女士、謝仁芳先生、王訓鋒先生、陳樂人先生、童秋鑫先生、李保金女士、吳東明先生、羅文峰先生

 

 

光復新村口述歷史座談會記錄

 

各位光復新村的長輩們大家好,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們是中華民國霧峰文化創意協會,來承辦我們文建會的生活重建的一個計畫,這個計畫裡頭其中的一個的內容就是想要替光復新村的歷史有一些,那今天是我們第一次開這樣一個鞏固歷史的座談會,我們希望就是說可以請我們在光復新村居住很久,比較資深的也比較了解光復新村的一個歷史的居民,還有各位可以來提供光復新村從一剛開始到目前為止的這樣的歷史文化,可以給我們霧峰留下一些文化資產。

 

我是我們文化協會的理事長,我介紹一下我們協會的幹部,崔曼莉崔總幹事,監事---- 謝仁芳主任,他也是這一次鞏固歷史的統籌工作,另外一位是羅文峰老師,還有李保金老師,我們在光復新村也有一個會員,吳東明先生,也是這個案子的促成者,(雜音)今天還有一位黃兄,還有一位陳樂人先生,他是在中興新村做口述歷史很久,我們因為做這個案子跟他認識,請他來協助我們,希望這件事情可以更順利進行。

 

接下來我們要請各位發言的時候,因為我們在錄音,希望各位先報上你的姓名,也可以把你的工作單位也一併告訴我們,因為我們在錄音的時候比較好確定是誰講什麼樣的話,可以留下什麼文史資料,那首先一剛開始先有一些要廣泛的建議,在民國45年以前在臺灣或者是中國大陸的哪些地方來到臺灣以後,在還沒有進到光復新村之前,大家在做什麼?到了45年之後,或者是在哪一年你進來光復新村,那時候的光復新村又是什麼樣子?我們是不是哪一位先開始來講好不好?

 

杜爾祥先生:

 

各位大家好!我姓杜,我在省政府衛生處工作,我是37年大學畢業以後,從上海來到台灣是3711月來到台灣以後,我是38年的8月到衛生處。那時候在台北,衛生處是在福州街12號,在那裡辦公,那時候的衛生處處長顏春輝,到45年疏遷到台中,當初疏遷到台中是45年的大概8月份。

 

那時台灣省政府各廳處中,最早疏散到台中霧峰來的是衛生處和教育廳,那時最早來的一些同事中,我是最早到,那時是住在台中的合作新村,合作新村在什麼路我不記得了,那時期來台中都是分批來的,有眷屬的跟沒眷屬的都有來,大概是34人吧!因為那個時候規定已經結婚的,有結婚每個月補助四百元還沒結婚的是兩百元。

 

因為光復新村宿舍還沒蓋好的原因,我當初聽說是因為整個的人都要遷去中興新村,可是中興新村那邊的土地大概有問題,所以才遷到霧峰光復新村才建霧峰這個宿舍,因此辦公室就建在霧峰,那個時候霧峰的衛生處宿舍在台中合作新村,辦公室就建在霧峰的大同路,就是現在鄉公所清潔隊的那個地方,那時候教育廳在樓下辦公;衛生處在樓上辦公,所以彼此交往很好大家認識很多新朋友,衛生處的辦公室後來遷到中興新村的光明路上,前面就是省訓團。

 

退休以後,我去逢甲大學兼課17年後,在衛生處旁有個機關叫中華民國婦幼衛生協會工作,後來接受一個人民團體,聘請我到中華民國愛滋病防治協會任秘書長之職,工作了七、八年,後來從那邊真正退休下來,大概已經78歲了!

 

45年搬遷台中光復新村房子蓋好之後,我們就有八家人是最早到光復新村,我們居住在建國路的兩邊,各有四個房子,就這八家人家是最早來到光復新村的。以後孩子陸續出生也慢慢長大,我們早上去上班到晚上才回來,我夫婦倆都要上班,中午沒辦法照顧小孩子所以找人來幫忙。

 

在這段期間衛生處每年都有很重要的會議如:4546年的世界衛生組織會議,其中慶祝會議在省立台中醫院的大禮堂,我找了幾張照片,這個資料相當珍貴,照片中有嚴家淦,那個時候是台灣省主席,還有顏春輝是衛生處處長,到現在大概五十多年了,我特別去把他洗出來送給貴協會作為歷史文物保存。

 

主席問:霧峰教育廳什麼時候改的?

 

杜答:教育廳,我不知道了!他們教育廳的人會講,因為我是衛生處的,我不知道。

主席問: 我們想知道,教育廳什麼時候蓋的房子?

(他人回答):跟衛生處同時。

 

(聲音重疊)

 

主席問: 民國幾年?

 

杜答: 我想看看,民國,我們來的時候是四十,三十

主席: 38年,好像是民國42年的時候,我看那計畫,好像是那時候行政院要求,省政府要疏散。

杜答: 對。

 

主席: 疏散的時候,好像叫謝東閔先生,(杜:對、對、對) 他到地方找適當的地點,結果他回去報告有好幾個地點,說霧峰的北溝那邊,後來北溝那邊發生一些爭吵的問題,他認為不適當,後來又到這裡,那時後叫舊社,就是現在舊社那個地方,結果那邊又弄不好,最後才搬到虎山,就是中興新村。但是我不知道教育廳是什麼時候蓋的?。

 

杜答: 38年,就是來的時候,它就開始蓋,蓋得不是很快,是樓房比較慢,大概蓋了一年多,我記得是39年左右,差不多蓋好。

 

他人: 有那麼早嗎?你們衛生處到霧峰辦公是哪一年?

 

杜答: 衛生處到辦公室是45年。是45年來了之後,才開始建的。

主席: 杜先生你到的時候,你的鄰居還有那些人?你還記得嗎?

杜答:在我四週的人,都沒有在這裏,年紀大的有些過世了。有些搬遷走了,所以在我那個時候來的那幾個人裏邊,有個叫莊明壁,梁明茅,闕富雄委員,是不是有個莊明壁,那個人還在不在?

闕答:對,有個莊明壁,他還在,他住台中。

杜答:住台中,住那裏我不知道。他兒子還在霧峰開醫院。

 

闕:還有一個白榮熙白主祕

杜:他不在,他出國去了。

闕:他很瞭解,我們是後輩了。

主席:莊明壁有個兒子在霧峰?

杜答:在民生路,萊園那個地方。在民生路快到底的地方,有個叫莊什麼的,它上面有寫。

主席:他有開業,他是中西醫的那一位嘛?

杜答:不是,不是,不是這個。他裏面的招牌有他的名字。莊永安,對,對。

主席:杜先生待會兒就要離開。

杜答:對,我馬上就要離開。

 

主席:當時你開始進到光復新村的時候,你看到的光復新村,跟現在有什麼樣的不一樣?

 

杜答:噢,改變了很多。我來的時候,除了我們這八間房子以外,慢慢地是後面

都蓋了,全部都蓋了,但是對面就是我們現在住的地方,信義路那一邊,都還沒有,都是荒涼的地方,沒有蓋。大概等到好幾年以後,才開始蓋起來,我起初住在建國路那一邊,後來因為房子太小,這邊有空屋子,我就搬到信義路。那是已經好幾年的事情。在當時,八七水災,光復新村信義路就淹過水,淹得很大,房子裡都是水。那個時候,我到台北出差,我帶著大女兒,趕快去搭飛機,搭軍方的飛機,飛到台中,到台中想辦法坐公車,半路上,草湖那個地方路斷了,想辦法走過來,再乘公車才到家。那個時候我記得,從台北到台中,搭飛機是100塊錢。

 

主席:在你住這麼久的時間,有沒有什麼事情是你最想要留給後人的?

 

杜答:當然最主要是八七水災很嚴重,那麼九二一地震這個地方房子倒了很多,這是兩個最大的事情。另外是個人的事很多,大家相處得很好,經常相聚在一塊兒,去卡拉OK唱歌,大家的精神比較輕鬆愉快一點,有些個早晨,大家去散步、做體操,跳元極舞,練香功都在這個河堤走來走去。那邊有幾個學校,大家在那邊跳元極舞,很多的運動,我們光復新村很多人,健康對於身體很重要。

 

另外,現在每一個在這裏的人,都年紀大了,我已經81歲了。所以,大概很少有年紀比我大的。孩子們漸漸長大都離開父母去工作了,我的孩子幾個都在美國,都不在家,只有我和我內人還在這邊。最近政府要房子了,我們就趕快買房子,因為我對霧峰很有感情,我在這裏住了五十多年,所以我就在省議會對面買了房子。本來我想搬到台北去,台北我有個家,那個時候因為孩子在台北念書,我就買了房子,讓他們在那邊讀書,那裏的家,現在已經沒有人住了。

 

有時候我會想去,上個月到台北去看病,我在台大作了心導管手術,三個月看一次病,要到我台北的家去看一看,現在三個月以後,因為我內人最近摔跤了,不能上樓了,那是很早買的房子,沒有電梯,我們要爬到五樓很麻煩,所以現在很少到台北去。霧峰的新房子還在裝修,所以還沒有搬進去。光復新村什麼時候要遷讓還不曉得。

 

問:杜先生你說八七水災的時候,那水有沒有淹到我們霧峰去?

 

杜:我不知道霧峰淹水的情形。

主席:請問那時候堤防做了沒?

杜答:那個時候還有些地方還沒有做,有的堤防已破了好久,水就從破的地方淹進來。

 

主席:日據時代已經有做了?
杜答:日據時代我不曉得,這個我來的時候就有做了。

主席:你們來的時候就有了?

杜答:有,有,有,但是有一段,我知道河堤後面沒有做。那麼現在都全部把它修好了。

 

主席:你來的時候,阿罩霧圳流經過你們光復新村?那個時候你們還有沒有看過阿罩霧圳?

 

杜答:沒有了,沒有了,(主席:那個時候就沒有看到?),沒有看到,沒有看到。

主席問:我們講一個,比較不好意思的問題,(: 那裡…),你什麼時候結婚的,哈!!!

杜答: 四十二年結婚。

 

崔,主席:在大陸?

: 沒有!沒有!沒有!在這裡。

主席: (聲音重疊) 哪裡認識的?

: 在衛生處認識的,是同事。

主席:在衛生處認識的,在這個地方嘛!

: !!在衛生處跟她結婚的。(主席: 才結婚的。[聲音重疊]),不認識,不認識,我到衛生處才認識她。42年結婚,隔3年生孩子。434547, 那最後一個男孩子是48

主席問:這些孩子都在美國?

 

杜答: 本來四個孩子都在美國,其中第三個女婿,從美國調回來,現在在國科會,三女兒就跟他一道到臺灣來,他們都在美國,在舊金山矽谷。四個女兒在美國時除了三女婿是在外交部駐舊金山的辦事處做事,其它的孩子都是在電腦公司上班。

 

 

 

王:主席、各位老師、各位老鄰居大家好,我姓王,叫王文農,我是軍人出身38年以前在大陸上海,政府那時是剿匪戰爭,385月上海撤退到中山,一年以後撤退到台灣來。我在軍中的階級是陸軍少校,民國50年的時候,我是空軍提前退伍,然後參加高考及格到教育廳來,當初最早是從事國語推行的工作,那時是叫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主任委員是兼教育廳長,副主任委員是郭榮先生,我在委員會之後,曾經調到人事室,後來轉到總務室當過經濟、事務部長,然後做視察、擔任秘書。我大概民國78年退休,到現在已經19年了。

 

剛才談到教育廳跟衛生處合併辦公的問題,辦公大樓很早就蓋好,我在民國50年到教育廳來,就是剛才提到教育廳後面有兩棟加蓋的樓房,是我在事務部長任內經手蓋的。當初衛生處搬遷以後,教育廳因為施行農工教育以後業務非常繁重,增加了很多人手還是不夠,住的環境方面也不太夠,所以後面加蓋了兩棟,後來台中的高分院就搬遷了,原來教育廳是希望擴建,把那個地方直接面對大樓,剛好台中高分院搬到台中去,地方空著,教育廳就把它買下來,連同省交響樂團,現在的辦公地方就在那裡。

 

據說光復新村,我是民國50年到教育廳來,曾經在草湖有個單身宿舍,那是我還沒結婚的時候,是省府的倉庫,後來光復新村新蓋的地方,民國53年建設完成,就是紅磚的那一批,蓋了幾十戶,後來台灣省印刷廠又蓋,在中興路,那個房子蓋好之後就搬進去住到現在已經四十幾年了。當初搬進來光復新村的時候,省公路只有兩線道,兩邊還有種大樹,後來拓寬,再拓寬,光復國小前面開會的地方原來是老人休閒中心。

 

在最早的時候,那排椰子樹前面是一排教室,還有退休人員活動中心,還有個幼稚園,那些設備都是當初我在教育廳時,因為廳長交代任務,退休人員非常多,休閒的地點非常匱乏,那時和國小的劉德卿主任研究,之後就有關單位調撥經費給學校建老人休閒中心、幼稚園都是當初教育廳專案補助,最早以前那個地方環境不太好,現在看起來覺得比較好看一點,這是我大概所瞭解的情況。

 

問:整個光復新村從建國路開始蓋的過程,你了解嗎?

 

王:那個我不知道,因為我民國50年才來的,據說是民國45年才從台北疏遷過來,過來後聽以前的教育廳老同事約略談過,詳細情形不太瞭解。

問:你到的時候已經有幾棟了?

王:都已經蓋起來了。

問:你到的時候是民國幾年?

王:民國53年。從草湖的印刷廠,單身宿舍,我住甲棟。

 

問:在光復新村裡面這麼久,有沒有哪些事情是令你印象深刻的?

 

王:印象最深刻的是當初光復新村的地理環境,我們現在有一條路直接通到大台中山莊,在以前要上去沒多遠就沒路了,當初感覺這個環境非常好,背山面水很安靜,後來有一個姓莊的在大台中山莊蓋很多房子,想建造成一個像台北的陽明山,可是沒有成功,後來他把原來從峰谷到六股的路,中間修一座橋,光復新村交通變得頻繁,以前是幽靜、非常好。

 

闕:我是師大公共衛生系畢業的,畢業後要實習,在民國49年,我來衛生處實習,我記得很清楚,一個月480元和40公斤米,然後第二年才升成正式的。我一生大概都在衛生處裡面待過,所以前一段的我不知道,後一段的我很清楚。我非常感謝衛生處,因為我來到衛生處,才獲得世界衛生組織的獎學金到日本唸書,我可以說是全省政府裡面當科長最久的,我當了22年科長,有的人服務可能都沒有22年,最後到85年退休,退休以後,因為中華民國衛生教育與健康促進協會的理事長是我以前的部屬,所以他請我當顧問,現在沒有職業做了。

 

對於光復新村,我是結婚以後,學校前面蓋房子,我分配到房子才過來的,所以單身的時候跟王文農先生一樣都在草湖,也是大概53年才到光復新村來。光復新村各方面都很好,到這裡以後就不想走,所以很多人買房子,我都說買房子做什麼?在這裡多好,在這裡上班有交通車,什麼都很方便,一直都沒有想搬動;到了孩子長大之後才想買房子,所以我一直都在這裡,當然這裡的環境實在是很美,我常常去旁邊的小河釣魚,以前有魚釣,現在可能都沒有了。

 

我太太就是在光復國小退休的,孩子的教育也蠻不錯,我的兩個孩子都是博士,一個現在在亞洲大學教書,一個在美國,另一個是男的在九二一地震委員會做電腦方面的事情,所以我覺得光復新村對我來講非常滿意。造就了我的小孩,所以一直都不想搬,現在退休以後也想在這裡,不是政府逼著我們搬,我實在也想在這裡共享晚年,現在要搬,實在沒辦法,這地方實在是很好。

 

剛剛杜先生、王先生講的這地方真的很好,禮拜天要買東西,交通車送你過去再送你回來,以前能坐車上下班很了不起,我們都很羨慕,所以我在衛生處裡面很多感想,十分懷念。民國85年,我曾經獲得台灣省的模範公務人員,民國75年也獲頒師鐸獎,那是老師的最高榮譽。我是台灣雲林人,又有日語基礎,所以選擇到日本留學,回來後到中國醫藥學院兼課,現在我的學生裡有衛生局長還有嘉義市長。當時機關裡面大學畢業的不多,所以都極有影響力。

 

問:你和闕媽媽認識的經過可以分享一下嗎?

 

闕:因為我奶奶生病,我那時在衛生處,去當兵之後才回去,我一個舅媽來看,我奶奶一直哭說,我只有一個孫子,我快死了卻不知道孫媳婦是誰?我舅媽說不然我介紹一個校長的女兒給你,她就打電話,以前沒有電話,都要到車站去打,打給校長,校長說好啊!就去看,校長問我好不好,我說沒意見,他說沒意見就是好,隨即戴戒指,戴完戒指後才問她姓什麼?我太太後來跟他父親哭著抱怨,他父親說,一個兒子大學畢業,又在衛生處工作,而且父母親健在,還有什麼好選的?所以我們結婚後才開始問名字,到軍營才寫信往來。

 

問:幾個孩子?

闕:3個,1個男的、2個女的,大女兒在中國醫藥學院是博士,副教授,第二個兒子是中華大學的碩士,做電腦方面,最小的現在在亞洲大學當助理教授,還沒結婚。我在中國醫藥學院教衛生教育20年,一直教到中國醫藥學院要成立大學,大學之後教育部認為,兼課老師太多,後來校長說你不要來,我說也好,我女兒已經是副教授,我還在那裡多沒面子!

 

問:闕爸爸在光復新村裡有哪些活動?

 

闕:光復新村剛來有籃球場、操場,地震之後活動範圍比較少,菜市場早上很吵,但到了10點多就安靜下來了,交通非常方便。

 

問:你在光復新村這麼久有相片嗎?

 

闕:有啊,以前社區很多,用過以後,不用的我就還給人家,當時我是接中興新村長春協會的名譽理事,所以我負責霧峰地區,我要求要有舊照片、紀念照片,像游泳池現在就改了,都還給人了。

 

 

 

劉:我是第一批來了,那個時候我進到衛生處是民國4011月,那時候主席是吳國珍,以前當過上海市市長,他很現代,以前很多主席都穿中山裝,他在台北市中山堂是穿西裝,保鏢都很緊張。他是非常開明的主席,那時他考慮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生活方面很清苦,就從39年起,舉辦3年中等學校以上畢業生就業考試,因為40年畢業,所以我也參加考試,因為我讀光復之後的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工專),前身它在日據時代是台北工業學校,因為我選讀化學,所以被分發到省衛生處,有的同學被分發到民營公司,例如台灣水泥、工礦,還有台灣紙業公司……等。

 

我分發到衛生處以後,第一任的處長嚴春暉他說,你學化學以後應該到台灣省衛生試驗所,結果就分發到第三高醫院管理,醫院管理也用到很多藥品,跟化學大同小異,結果就待在那裡一直到退休。我民國83年提前退休,那一批的疏遷我想不再重覆,白主秘疏遷的情形說的很清楚,81就開始,那時省府疏遷就是貴縣市跟教育廳。

 

來的時候,現在的清潔隊就是剛好在二樓角落,第三科在二樓,教育廳長室也在二樓;二樓下就是現在清潔隊,那算起來建築還算很好,到588月,因為擴大以後容納不下,衛生處就被擠到中興新村光明路10號,教育廳還是留在那裡,現在的中部辦公室是以後才蓋,剛才王先生有說明,衛生處588月遷到中興新村,因為大家提到醫療方面,以前省府有醫務室在照顧各廳處,教育廳也有一個醫務室,後來因為病患慢慢增加,他們其他處也搬到中興新村來。

 

我記得比較清楚醫院的事,中興醫院46年以後才有改建,48年正式落成,以後就是有中興醫院,那時省政府的目的是,希望每一個縣市都要有省立醫院,之後就慢慢的增加,像新竹……

 

闕:所以當時光復新村的醫療大概都是跑到教育廳的醫務室,除了一般家醫科以外,還有牙科都在那裡,所以那時的交通很方便,醫療服務很好,現在都沒有了。

 

劉:第一次來我記得在教育廳跟衛生處的省府廳處裡面,後來才有黎明新村,記得第三科都是總務替我們買車票,4592905的對號快車,那時火車只有對號快車是最好,還有平快車、普通車,普通車那時候都還是燒煤炭,政府疏遷到霧峰來辦公,從台北到台中需要五個多小時,剛剛杜先生有提到先住合作新村,住了一年以後,宿舍慢慢完成,才搬到這邊來,交通比較不方便,就是只有以前台汽公司前身我記得是公路局,以後慢慢進步到普通車,後來才有金馬號

 

所以剛疏遷來,因為要鼓勵員工來,早上905火車要開的時候,很多女同事都在台北車站,大家都不喜歡來,所以分2個地方住。那時薪水每個月大概是三、四百塊,還有疏散津貼,大概發了一年,一個月四百塊,那時四百塊是相當大,可是大家每個禮拜都還是要回去,回去做什麼呢?因為一早就要坐普通車回去,那個時候沒有什麼好的,以後才有快車,剛來的時候水還沒有正常供應,很多都要到河堤去洗衣服,有時候還會斷水,省府就想辦法,這是省府方面的,我不太清楚,但是有派消防車定期送水,尤其是碰到斷水的時候,那時飲水方面沒有現在這麼方便,還有什麼需要說明的嗎?

 

問:第二次世界大戰家裡頭的情況?

 

劉:我是有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因為在民國20年打的最厲害,飛彈炸得很恐怖,那時我住在台北,那時還是屬於台北縣,我記得是相當大的縣,有33個鄉鎮,台北南港也是,後來民國5758年內湖才併入台北市。那時上學很辛苦騎腳踏車到學校要騎一個半小時,每天就這樣子。

 

問:劉先生有沒有坐船?

 

劉:有,那時候叫長壽橋,在松山那個地方,以前都是渡船,渡船很辛苦, 腳踏車都要扛上去,尤其是退潮的時候,船頭非常高,當然有很多長輩都會幫我們,那時候個子還小小的,讀書很辛苦。

 

問:坐一次船要幾毛錢?

 

劉:我記不太清楚了。現在內人已經過世了,兒子是醫生,女兒劉麗貞是在霧峰以文圖書館,她是興大畢業,本來畢業是在旅行社,後來也考取導遊,但是都沒有帶團,都是負責國際飛機票,她本來在第四處,在行政單位,結果剛好第六科有出缺,就轉過去,但是因為他們的編制始終沒有辦法確定,剛好霧峰鄉公所有機會,她也有行政資格,就轉到鄉公所服務,離家也較近。

 

闕:他的女兒文筆非常好,我們衛生處有一本保健手冊,那是我編的,裡面是很多文章他女兒寫的,做得非常好。

 

劉:那個保健手冊幾年前有分到各單位,應該每個家庭都有,對家庭的幫助很大。闕:頭一次宋楚瑜來的時候,給我預算一億,以前從來沒拿過一億的預算,被調查局找了好幾次,說有沒有圖利他人啊!

 

問:談談房子增建的部分。

 

闕:現在光復新村有兩種,一種是有許可的,一種是沒有的,許可的都一定要公管處來核准,要申請,請建築師繪圖。

 

問:幾年前蓋的?

 

闕:好久了,大概30幾年前。

問:30年前要20萬喔

闕:不錯啊!有廁所、廚房還有房間,我是31廳。

劉:因為當時配宿舍是看你的職位。

 

 

吳:我姓吳,吳宇藩,民國49年結婚的,我是389月來到廣州,來了以後就到台南的成功大學,成功大學以前叫台南工業學校,是日本人留下來的,名義是陸軍官校六三總隊學生,我們大概來了一萬多人,編3個團,那時候軍事訓練非常嚴格,每天早上都一定要跑5000公尺,所以我到現在76歲了,看起來身體還不錯,應該就是那時候打下來的基礎。

 

我是陸軍官校24期騎兵科,是騎馬的,記得總統府閱兵,我們都是第一個出場,騎兵是很威風的,軍校待了11年,49年我就退伍了。我少校退伍下來以後,就到海軍第一軍區司令部,之後到第一造船廠服務3年,到了57年的時候,光復國中是5月籌備、動工、蓋房子,那時第一任的校長是陳永英,那時庶務人才不容易找,49年退役後參加退除役轉任公務人員乙等考試,等於是高考,我記得是57年的10月份,寫了一封限時信之後,第二天,校長就馬上要我來上班,我報告校長給我3天時間,我是5711月來這裡報到,到這之後,有很大感觸,我記得是坐公車好像是一塊錢,當時路很窄….

 

台中到光復國中的情形,寫的很清楚,到這之後我也寫了一篇文章,登在光復青年雜誌上,找到會給你們,校長陳永英是中央大學畢業,辦學認真,她每天一大早都會找學生個別談話,我就在旁做記錄,記得學生當中第一屆畢業生考上一中和女中有50幾個,辦學成績非常好,但她管老師很嚴,遭老師….,把她調到彰化3年,教育部長李鶴松是她中央大學的同學,認為她能力不應在那兒,就調她到虎尾女中當校長,我對她特別感謝的是,她當上虎尾女中校長後,就和她先生來光復找我,要我去虎尾擔任總務主任,記得那時拒絕也不好答應也不好,因為我喜歡光復新村,雖然虎尾的總務職位高一級,但我就是喜歡這裡。

 

問:那你的房子後來有增建嗎?

吳:有。

 

闕:國中小合併,後來要分開,縣政府大概有意見,說國小、國中作業上困難,後來分開了,因為國小校長住的房子是省政府的房子,而我在公管處,本來是國中要這個房子,原來國中校長有校長的房子,因為校長的房子是要主席批准的,怕將來校長回來了….

 

吳:第二任校長是羅星棋,他是和我老師,他一幹就是14年是最長的,那時教育廳主秘姓聶,蓋國中時,我是看他樓起也看他樓塌,因為沒經費,今年招三班,就找經費蓋三班,蓋的房子就是拼湊起來的,不耐震。記得有一年教育廳長來視察時覺得國中校舍不整齊,70幾年時,就想辦法給一次經費通通蓋起來,所以地震時,本來是不會倒的,但加蓋的部分是在斷層上,因為牽動建築才倒的,以後學校要蓋一定要一次蓋好,鋼筋一次綁….

 

我到這裡已經37年,為什麼台灣的樹,風一吹就倒,因為種樹洞要挖50公分以上,然後把樹苗種在土裡,這樣對整個環境有很大效益,而且台灣的颱風多,普通一般商人種樹時,挖個洞泥土一蓋,起個架子就好了;像那排榕樹種下去,我們種的那批幾次颱風都沒有吹倒,但另一批相思樹一吹就倒。

 

光復的一草一木我都看到的,所以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我是親身體驗。將來做地方首長的植樹一定要深,深根絕不會倒羅校長做了很長一段時間,把體育館、游泳池完成,曾鄉長也曾把縣運爭取來霧峰,將原來300公尺跑道建成400公尺,這些建設都是我親眼所見,建設是一步一步來,我每天早上五點去爬山,空氣非常好,所以來了就不想走。

 

光復第三任校長是陳文華,幹了兩任換了江基緒,他是光復國中主任考取校長,後來在南投縣的鄉下當校長再調過來,林堂烈之後,又換了施素琴校長,這位校長非常了不起,因為她八月到這裡,九月就地震了,房子一垮,責任、工作非常繁重,好在地震發生在晚上,若是白天,死傷嚴重,現在什麼都沒了,我很佩服這位施校長,精神不錯,臨時搭帳棚,校舍又遷蓋臨時校舍,四年一肩承擔後就不想做了,其實她還可以繼續做,但是可能身心俱疲,要好好休息。

 

我和劉主任57年來,劉主任是光復國小,九年一貫把這裡合併,光復中小學的禮堂,光復新村,無聊少年吸煙,一把火就燒了,非常遺憾,寶貴的資料也沒了,國中對社區貢獻大,包商是教育廳退休的,他是成功大學檢驗鋼筋拉力、剪力合格後開始施工,張國棟說200萬蓋好,交給你們,最後200萬工程就不得了,以後沒這麼大工程。

 

我教育子女認為第一是安全,同時,我的子女不補習,只要聽老師講課,認真寫功課,現在3個子女,老大是東海大學、老二是政治大學、老三是兒子,師範大學畢業,對子女就是鼓勵,如果高中畢業就去工廠做工,我的子女都很認真讀書是光復新村的人文培養起來的,今天政府要把房子收回去,依依不捨,我還是不離開霧峰,選擇搬遷到四德路,霧峰的人文、景觀及鄉土和人際關係都相處和樂,明台高中阿罩霧文化節我都有去參加,霧峰的人文匯集,梁啟超也曾來過,就是地震的恐怖一輩子忘不了,對霧峰的懷念,今年76歲,大半生都在此地。在河堤旁2間民房,有個老兵,瓦斯爆炸整個人,在台灣老兵對台灣的貢獻很大,當年若無老兵,台灣也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問:光復新村的房子有沒有增建?         

 

吳:因為不夠住,增建花了20幾萬。

 

問:吳老師是湖南人,我娘家也是長沙,吳老師的長沙口音,不知您在教學生或與學生相處當中,有沒有什麼趣事?

 

吳:湖南是沒有注音符號,有的男生會學我的腔調講話,我現在九二一地震園區當志工,有一次大陸訪問團我負責解說,他們可都聽的懂我特別的腔調。民國63年時,醫生說我活不過2年,最多6個月生命,若不開刀等於宣判死刑,聽朋友秘方吃蜈蚣,什麼癌症都會好,但我寧願死,所以後來埔里朋友,要我吃香蕉心,還有就是練香功,練香功對身體好,太太卻說我是怪物。

 

 

崔:我們感謝東明在幕後為我們策劃這整個案子,更高興東明的爸爸-宗評大哥能參加口述歷史的座談,我很好奇宗評兄大我幾歲而已,怎麼就滿頭白髮呢?

 

吳:理事長、總幹事,各位愛鄉的好鄰居,大家午安、大家好,我是吳宗評,我是58歲,我在23年前於農業試驗所秘書室屆齡退休,我跟光復新村我跟光復新村的關聯是我是光復新村省府衛生處員工的眷屬,因為我內人就在省府衛生處服務,我確實身份就住在光復新村中華路8號,因為這是在民國63年的事情。

 

民國63年之前,我是在南投縣的南投市公所服務,因為那時內人是在台東糧管處,由於結婚需要,我們申請調職,所以太太就從台東糧管處調到省府衛生處,因為那段時間,基於交通距離,外鄉的需求,沒有傳承家族的房子住,基於需要的緣故,申請宿舍配到光復新村來,過來的時候,光復新村已經在繁華顛峰走下坡的時段,那時候除了看到一片青山綠野溪水滔滔,地方的景觀都非常好,所以我感覺到能有這樣詩意的地方,非常美妙,假如說是人生的規劃能有這樣地方就太好,所以我才耽誤許多置產、買房子的決策機會。

 

明年政府將要把台灣公有宿舍收回,把現住的人遷出離開光復新村,我才在霧峰鄉另外要再買一個房子,所以配合這個政策執行,我也會離開光復新村,我之所以會對光復新村期望,我的寄望也讓我對過去個人的事情談一談,民國62年初任公職的第二個月,由於碰到農曆春節,我從台東受同學邀約到南投歸途,2天的旅程,我發生大車禍,昏迷3個多月,等我清醒後極為消極,因為這樣生命的改造,我是勞工,也隨父親在台東做山,也沒讀高中,59年要想參加普考,那段時間出任公職,在南投鎮公所服務,認識糧管處調至衛生處服務的太太。

 

來到光復新村,老大尚未周歲、老二、老三相繼誕生,因為曾經碰過人生巨大的變動,我不會開車也不會騎機車,是個老古板,東明和他的妹妹都是用走路,也是自己回來,因為鐵馬不能載3個人,孩子出門一定和阿媽阿公、爸爸媽媽說我要上學去了,回來也一定說我回來了,讓我感覺非常溫馨。

 

東明現在就讀淡大研究所研究大陸東亞經濟,求學時碰到921地震,因為關懷鄉土、鄰居,他把生命目標移至關心災區、社區營造與重建,我覺得他學非所用,他安慰我別煩惱,孩子的興趣和未來就由自己打算,只要不學壞,一切都好。這段期間孩子對他社區營造的工作,積極投入,我沒幫什麼忙也不反對。老二對文學極有興趣,88年得到優秀青年詩人首獎後到實踐大學教書,老三是女兒,心理系畢業後在工業設計研究所深造,工作後並出國56次至紐約、東京做市場調查,孩子長大了,三人的前途,就寄望他們自行的選擇,我無法承先也不能啟後,我是中間尷尬的時段,比起長輩們有些距離,在搖擺不定的時局,我唯有在個人的時段與空間做美化的工作。

 

談到美化工作,我老二東晟他幫助我完成,28歲的年輕人已出版2本書,吳東晟在民國88年地震那一年參加全國大專新詩比賽得到首獎,題目是星期二的下午,描寫光復新村,這個環境代表那時候的政局,那時的人心,天空明朗清澈,為什麼社會思想轉變,政治的天空污濁,就像一片塑膠一樣,所以孩子在光復新村這樣生長的點點滴滴,寫下這篇文章,由於孩子在生命成長過程曾經寫下清新的新詩體裁,經過聯合報的主編非常讚賞。

 

剛才由學校大門近來一分為二,信義路為什麼分成兩半,另一半光復國小完整無缺,東晟在生活過程中又寫下光復新村竹枝詞,地牛翻覆忽留痕,一校傾頹一校存,信義路成生死界,青山原本滿立墦,由於政策的改變,天災人禍的關係,信義路成了分界點,地震博物館成立後,分成影像館、斷層館,光復新村經過地震留下很大的陰影,我剛擔任義工時在斷層館兩側寫了兩幅對聯,百里斷層車籠埔地脈靈山鋤明月,一夕塵灰阿罩霧震央殘夢九二一,從斷層館空曠的對面,九九峰因為地層的斷裂與地殼的搖擺,卸下青山滿身泥沙顯九九峰回起伏前阿罩霧….,詩作代表內心的感懷,僅提供給大家參考,謝謝!

 

 

主席:還有時間,可以發表一下…….

 

鄭老師:我跟這個學校緣分大概上輩子已經註定了,若是時光倒流,我59年跟學生在教室裡頭上課,每天早上幾節、下午幾節都在校門、教室塌下來的那一排,若是地震的時刻,我應該是殉教、永垂不朽,跟學生們一起我應該是很光榮。

 

因為我們當初這個地方的學風太好了,那時候是我這一生最美麗的一段回憶時光:每天清晨騎著腳踏車,從霧峰騎到光復新村,迎接著兩排的路樹;這邊的子弟,家庭的教育都很美好,不同於一般軍眷區,這裡沒有不良太保的氣息,我59年教的那一屆學生,大概是民國454647年生的,目前也是40幾歲,有許多都是台中一中、女中的學生,還有成大的教官處、台銀的資訊管理處等,我很幸運成為老師群中的一員,我擔任國文,我也跟其他老師一樣會被認出我是誰?

 

而我也一直感到很驕傲,因為我們當時的互動,真的是不厭不倦,老師諄諄教誨,學生也很受教,學生程度都很高,升學率都很好,但是呢?比較感傷的是這個美好繁華的一刻,居然在當時並不知道是最好的,我在這裡兩年多,我的恩人應該也蠻多,陳永英校長她一點都沒有架子,當初我只是一個靜宜文理學院中文系大學畢業生,有朋友帶我來見她,她一看到我,就交代隔壁人事處的譚先生,她說:「譚先生啊!給她下一個聘書。」就是這樣,幾乎是沒有任何的她就這樣聘用我,她是我的恩人。

 

但是很可惜,兩年後,她因為太投入工作,做的事情太多,結果被一名兼課老師,也是記者,擬了20個罪狀告她,其中有一條是牽涉到我,因為我們的印章交給總務處蓋、領薪水的時候,她把我的印章拿去蓋了,她當時的先生姓葉,是台中師範學院圖書館主任,夫妻倆都很優秀,她的雙胞胎兒子也是很出色,一個是在師大教書;因為陳校長愛徒心切,讓她的先生回來指導這一班學生的作文,因為他的文筆特別好,但是用我印章去簽蓋,所以在出事的時候,我也等於算是被告,說我圖利他人,但不是我的原意。

 

因為這個緣故,兩年後我離開這裡,到明道中學,明道校長汪廣平,他也叫我拿了三本批改過的作文,他一看,馬上聘用了我,所以,我就投入教界28年,當中這一段我先生他不知道,以後的部分因為結婚而有他的參與,我非常的喜愛霧峰、更偏愛我們光復新村,因為它儼然就像我們國文教本常常提到的夏丏尊,他們早期在大陸,那個很清純、很樸質、很美好風氣的教育場所。

 

我自己老大、老二出生的時候,小兒子因為實在心有餘力不足需要為我兒子找保母,霧峰當時很難找保母,後來因為有人介紹,就直接送到光復新村,當時只有地址,那時候也沒有車子,就搭計程車一直找,找到最後在墳墓旁邊那一條路,就是汪立南先生,他的太太汪媽媽,當時的風評太好了,我很幸運我把只有滿月的兒子交給了她,白天晚上都是她帶,以致於到現在汪媽媽人很不幸的前兩年過世了,但是我兒子已經24歲,在美國回來時,還是到她的墳前紀念她、掉眼淚,因為汪媽媽這麼樣的慈悲,在他們的隔壁鄰居也都幫忙帶小孩,

 

所以實際上這個地方對我們的人情味、仁義作風都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很多人都喜歡送到這邊來。雖然以後,我們的社會風氣變差了,單親家庭陸續出現了,還有意外身亡的、車禍的,小孩送過來都沒有錢付,但是他們也都本著愛心繼續帶,我所知道的汪媽媽帶了好幾個,其中有一個女孩子是啞巴,自己沒有錢照顧,汪媽媽也把她撫養到弘光護專畢業,沒有收她一毛錢,所以跟今天的社會風氣是很強烈對比。

 

但是自然的殘酷,跟中國人傳統的講仁、善要怎樣達到平衡?例如說:地震,大自然是完全沒有感覺的,它是不管你是什麼地方,你剛好碰到了就面臨這樣的考驗;但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是能夠接受大自然的考驗,能夠把握我們做為一個人最美好的、最尊貴的,就是要傳承,在這個地方,栽培了多少美好的子弟,像剛剛講的有在國外的像邱月,我都見過,所以我覺得其實這邊一號召的話,大家都回來了,這些人其實在民國30多年來的,到現在民國94年,我們這一代其實都是一個很好的典範。

 

我很高興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我的祖籍廣東,也是跟爸媽輾轉遷徙到台灣,我是被抱著過來的,幾乎台灣是我土生土長的故鄉,霧峰更是我住了就不願意離開的地方,我也希望這個地方的去脈、明相能夠指引我們,老天爺給我們未來繼續的傳承,也希望我們大家更凝聚這種心意,繼續保留美好的一些方向,不佔大家很多時間,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