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7 12:36:52So
看進父母的心~
我想看進父母的心~
-------
其實對「頂嘴」這件事,我一直半知半解。
我想起一件媽媽吼我的事:那時哥買了房子,一直邀媽媽搬去他家。我也跟著勸說。因為要到市場關係,加上其他我無法明白的因素,媽媽不想去。我心裡想著,那間房間還可以做什麼用呢?於是說了:「那不然那間當客房好了。」
媽媽一聽,大怒!說了一段話。我忘了她說什麼話了。記在心中的是,雖然她不去住,但她的心理需要有個房間為她而留。因為那時感受到她很受傷,覺得是被我們遺棄了──房間沒有她的份了。
她的大怒教會我,要更努力去了解別人的心。表現出來的話,不代表是心中所想的全部。也只有多和父母接觸,多觀察、多問他們的想法,從中去求證他們心中真正的想法,才有可能了解到一些他們的心思。
之前早上送飯去給媽媽吃,媽媽要我不要再送了。我說:「我可以順便念佛號,又運動啊!」有次她說:「你每次這樣送來,我會不好意思。」我半開玩笑的說:「小時候你也是這樣為我們帶便當啊。我們也會不好意思。」她笑了。
就這樣從過年前,每次要我別送的話,我發覺到現在不會再說了。而是打開便當笑著說著:「女兒的愛心便當。」
其實我不是那麼勤快的性格,而是發覺自己對父母從來只有享有,沒有機會回饋,心是不安的;那不安,帶著自己有點無用的感覺。
那時媽媽早上不一定會吃早餐,加上飯都放隔夜,回家再吃時,早就有怪味了;她仍說著:「哪有怪味。」為了解決吃到不新鮮食物,再加上讓她可以定時吃早餐,於是發覺,讓自己更早起的機會來了。就開始送飯:飯不能是外面買的,要符合完全沒有另外花費的原則。於是我想到把她平日弟弟給的堅果放進小飯糰中,問題就解快了。雖然她現在吃便當,改說:「堅果很貴吧!你有吃嗎?」但只要思考,就可以想出令她心安的話。在她的磨練下,我好像聰明些了,不會再接:「不然包點便宜的東西在飯糰好了。」這樣白目而不自覺的話。
早起從會賴床,到成了習慣,而且喜歡早上這樣的行程。因為我那飯來張口、茶來伸手的「我慢」被磨去了一些,而且在這樣的路上,我看到許多令我感動的事。有機會再分享給大家。
願望:希望有天,自己的驕縱可以完全離家出走,不再屬於我。
心靈佛法:
1.慈心:對人好的心;能想想對方感受、想法,將心比心的一顆心。
將心比心原來不只是站在別人的立場來感受;因為性格不同,有時使以「換做是我」的立場來想,還是錯猜了別人的心。
如何明白人心的需要?仍不離佛法。
例如:人是喜歡、需要別人對他好的,尤其是對我們有恩的人。雖不求回報,但能受到回應,心是歡喜的,歡喜他所照顧的人,心靈是成熟的,他沒看錯人。
慈心,對人好是慈;讓別人有機會對我們好,也是慈。
2.觀法無我,才能慈。運用佛法原則思考問題,去除「自己對人事物的感受、想法」(無我),就有機會離開五陰心(色受想行識,是感受、想法),體會到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例如:父母不因為「想」疼孩子,就只付出,忘了讓他們有回饋的機會。不因為孩子功課太多,「捨不得」(感受)他們一起分擔家事。
要去觀察,用哪那種方法,孩子是會更成熟,更能為人著想。
3.《金剛經》:「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是無我,是歸零。
《正宗法華經》:見一色相,悟一色相之道。
每件事都是獨立的,有各自己起因、過程、結果,同一人的事也會有不同的做法。方法在解決完事情後,就要放下;下次有事,再重新觀察、思考解決方法。
例如:不一定要問父母可不可以送飯給他吃;可以先送飯給他吃,讓他接受。因為這是本來就可以去盡的責任。
4.結論:「無我」的方法是觀來的,而不是靠感覺、想法、經驗而來的。
相關文章:
《金剛經》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原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翻譯:
須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呢?可以用三十二相來通達所有佛法嗎?
(*三十二相
(1)三十二種人事物(2)三十二種立場角度
三十二為比喻的數字)
須菩提說,是啊!可用三十二相來悟佛法。
釋迦牟尼佛說:「須菩提,如果可以用三十二相來通達佛法,
那麼轉輪聖王已經做到了,應該成佛才對,
但為何尚未成佛呢?」
須菩提告訴釋迦牟尼佛:「世尊,那麼我了解您的意思了,不應該只用三十二相來通達佛法,
因為佛法是見一人事物問題而悟一人事物的解決方法,世上人事物何其多,也不是只站在多種立場思考佛法,就能通達的,而是要先去除心中的『我相人相壽者相眾生相』,才有辦法得圓融的佛法。」
http://mypaper.pchome.com.tw/drawfree/post/1325331014
-------
其實對「頂嘴」這件事,我一直半知半解。
我想起一件媽媽吼我的事:那時哥買了房子,一直邀媽媽搬去他家。我也跟著勸說。因為要到市場關係,加上其他我無法明白的因素,媽媽不想去。我心裡想著,那間房間還可以做什麼用呢?於是說了:「那不然那間當客房好了。」
媽媽一聽,大怒!說了一段話。我忘了她說什麼話了。記在心中的是,雖然她不去住,但她的心理需要有個房間為她而留。因為那時感受到她很受傷,覺得是被我們遺棄了──房間沒有她的份了。
她的大怒教會我,要更努力去了解別人的心。表現出來的話,不代表是心中所想的全部。也只有多和父母接觸,多觀察、多問他們的想法,從中去求證他們心中真正的想法,才有可能了解到一些他們的心思。
之前早上送飯去給媽媽吃,媽媽要我不要再送了。我說:「我可以順便念佛號,又運動啊!」有次她說:「你每次這樣送來,我會不好意思。」我半開玩笑的說:「小時候你也是這樣為我們帶便當啊。我們也會不好意思。」她笑了。
就這樣從過年前,每次要我別送的話,我發覺到現在不會再說了。而是打開便當笑著說著:「女兒的愛心便當。」
其實我不是那麼勤快的性格,而是發覺自己對父母從來只有享有,沒有機會回饋,心是不安的;那不安,帶著自己有點無用的感覺。
那時媽媽早上不一定會吃早餐,加上飯都放隔夜,回家再吃時,早就有怪味了;她仍說著:「哪有怪味。」為了解決吃到不新鮮食物,再加上讓她可以定時吃早餐,於是發覺,讓自己更早起的機會來了。就開始送飯:飯不能是外面買的,要符合完全沒有另外花費的原則。於是我想到把她平日弟弟給的堅果放進小飯糰中,問題就解快了。雖然她現在吃便當,改說:「堅果很貴吧!你有吃嗎?」但只要思考,就可以想出令她心安的話。在她的磨練下,我好像聰明些了,不會再接:「不然包點便宜的東西在飯糰好了。」這樣白目而不自覺的話。
早起從會賴床,到成了習慣,而且喜歡早上這樣的行程。因為我那飯來張口、茶來伸手的「我慢」被磨去了一些,而且在這樣的路上,我看到許多令我感動的事。有機會再分享給大家。
願望:希望有天,自己的驕縱可以完全離家出走,不再屬於我。
心靈佛法:
1.慈心:對人好的心;能想想對方感受、想法,將心比心的一顆心。
將心比心原來不只是站在別人的立場來感受;因為性格不同,有時使以「換做是我」的立場來想,還是錯猜了別人的心。
如何明白人心的需要?仍不離佛法。
例如:人是喜歡、需要別人對他好的,尤其是對我們有恩的人。雖不求回報,但能受到回應,心是歡喜的,歡喜他所照顧的人,心靈是成熟的,他沒看錯人。
慈心,對人好是慈;讓別人有機會對我們好,也是慈。
2.觀法無我,才能慈。運用佛法原則思考問題,去除「自己對人事物的感受、想法」(無我),就有機會離開五陰心(色受想行識,是感受、想法),體會到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例如:父母不因為「想」疼孩子,就只付出,忘了讓他們有回饋的機會。不因為孩子功課太多,「捨不得」(感受)他們一起分擔家事。
要去觀察,用哪那種方法,孩子是會更成熟,更能為人著想。
3.《金剛經》:「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是無我,是歸零。
《正宗法華經》:見一色相,悟一色相之道。
每件事都是獨立的,有各自己起因、過程、結果,同一人的事也會有不同的做法。方法在解決完事情後,就要放下;下次有事,再重新觀察、思考解決方法。
例如:不一定要問父母可不可以送飯給他吃;可以先送飯給他吃,讓他接受。因為這是本來就可以去盡的責任。
4.結論:「無我」的方法是觀來的,而不是靠感覺、想法、經驗而來的。
相關文章:
《金剛經》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原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翻譯:
須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呢?可以用三十二相來通達所有佛法嗎?
(*三十二相
(1)三十二種人事物(2)三十二種立場角度
三十二為比喻的數字)
須菩提說,是啊!可用三十二相來悟佛法。
釋迦牟尼佛說:「須菩提,如果可以用三十二相來通達佛法,
那麼轉輪聖王已經做到了,應該成佛才對,
但為何尚未成佛呢?」
須菩提告訴釋迦牟尼佛:「世尊,那麼我了解您的意思了,不應該只用三十二相來通達佛法,
因為佛法是見一人事物問題而悟一人事物的解決方法,世上人事物何其多,也不是只站在多種立場思考佛法,就能通達的,而是要先去除心中的『我相人相壽者相眾生相』,才有辦法得圓融的佛法。」
http://mypaper.pchome.com.tw/drawfree/post/1325331014
(悄悄話)
2014-04-27 16: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