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害怕被人埋怨
很多事情要學會不要害怕被人埋怨,
因為能早知道的事很少,
把佛法學好,盡力就可以;
接受他人的情緒(體諒他會這樣反應,不強求他改變),不代表要自責。
和容易在人際上鑽牛角尖的性格──分手吧!
◎佛法可以讓自己見到許多「早知道」。
這是種運用佛法處理問題的經驗累積:
我觀察到處理事情的做法,不同人會有不同的反應,
(例如:選擇旅遊的地點,無法符合所有人, 有人接受,有人無法接受,會抱怨)
我明白大家不同反應的原因
(了解他人接受與抱怨是為什麼),
所以我知道大概會出現什麼問題
(提「早知道」問題),
我也有方法應對
(因為明白人心:多感恩,不批評能把情緒減到最低。
→感謝大家的配合,讓旅行的決定順利有結果),
知道無法要求別人的言行
(學會放下討好他人),
最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做是是不自私
(了解自己,問心無愧:我沒有選擇自己想去的旅遊地點,而是多數人想去的地方)
加上過去的經驗,
(每次有旅遊,都會有些小爭論,所以能持平常心)
了解不自私,可以讓時間證明自己的做法較周全,
最後的問題不會擴大,
(因為我做事考量所有的人,以最多人的利益做決定,也不和人有情緒化衝突)
所以不管結果如何(能力被疑質,我仍對自己的做法有信心),
不會讓心有煩惱。
-----------------
心靈佛法:
1.七情中有「懼」。
學會「無懼」:不要害怕損失。
別人喜歡、贊同我,是「得」,
別人埋怨我了,是「失」,
人人觀點不同,也都有缺失,
那麼要跟著誰的觀點呢?
2.何不先列出事情,
好好看清分析,
有情緒化的做法嗎?
(「七情」、「五毒」、「四相」:做事不公正)
決定是無私的嗎?
把傷害降到最低了嗎?
事後再想想過程,
下次如何做會更進步。
心經: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沒有不清楚如何做的──以無私、平靜決定為方向;
但事情永遠有進步的空間。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是無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