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結婚為前提的交往
- 定義
終於明白了鄧醫師為何會說,
她無法明白什麼是「以結婚為前提」的交往。
因為多數人覺得這樣的心態,
就是一決定交往,認定就是他了,不會再改變。
每個人對一句話的理解不同
所以同不同意前,要把定義釐清。
「以結婚為前提交往」的意思
是
1.交往就認定了,我決心與他結婚。
還是
2.如果合適,是有可能結婚。
如果是1,
那麼「以結婚為前提的交往」,
就會成為盲目的交往。
如同看見一件衣服,
太喜歡了,
卻沒有了解尺寸,就買下了,
有可能無法穿,
而整天懊悔。
因一時的熱情交往,
過於盲目,
日後也可能懊悔當初沒有看清。
如果是2,
那麼這樣的交往,
仍有分手的可能,
是有心理準備的。
對情感能放輕鬆看待,
得失心少些,
婚前看的人就能多些,
感情觀也就能更寬廣,
不會陷在一處鑽牛角尖。
- 感情慢慢放
看清了定義的結果,
也因而終於明白
為何感情要理性點──慢慢放。
放感情要看一個人值不值得放,
這要花很多心思觀察,
但好處多多。
因為可以讓這段感情
傷害降到最低,
整體的益處增到最大:
觀察出不合適,不用勉強,
不會有彼此要求著改變對方的傷害,
合適,就能共同成長。
因為理性,
才能讓彼此相處,不被情緒、得失左右,
因為理性,
才能觀察對方的真正性格如何。
- 離開執著
絕對不能用「感情裡別太計較」,
來讓自己感情用事,
讓自己覺得「沒有一下子就投入感情」,
是種罪惡。
因為,不是不投入感情,
而是適當的投入。
如果不適當,投入過多、過少都有問題。
要去思考,想清、想通對感情的觀念,
取代過去遵從「名言」或「多數人的觀念」。
就如同看了美食節目,
專家教調味料要一小匙,
我們還要去思考,為何要放一小匙,
專家煮的菜份量是多少,
我的是多少,那麼調味料要增還是要減。
接著就要嘗味道,
因為煮一道材,相同的材料,順序之外,
影響最後味道的因素還有很多,
無法在節目、食譜裡一一說明。
感情不也是如此嗎?
需要思考,需要變嘗,
才能做出一道美味的感情佳餚,
中間的嘗試是可能有失敗的,
要能接受這樣的過程,
取代一次就要成功的想法。
只有理性點,慢慢放,
才能試出最合適的調味料份量。
過急,料理時一把就下去,
當時感覺豪邁、瀟灑,
結果就可能不一定了。
- 永遠理性
感情放了,
永遠要保持著理性、謹慎相待。
如同朋友的長久相處之道,
是因為彼此之間有適當的距離,
能客氣、理性的相待,
但又不失真誠,
所以歷久彌堅。
其實與任何人的關係要長久,也是如此,
沒有例外。
料理同一道菜,如果沒有抱持第一次那樣,
留意每個細節,用對的方法處理食材,
那麼菜的味道就會走味。
- 觀察力
要好好善待對方,
也讓對方有機會、有能力好好善待自己,
就需要好好的觀察。
另一伴是會有許多事都和自己息息相關的人,
如果沒有觀察出他的性格,
而只是看最初時因客氣呈現出的言、行,
那麼了解的他,就有限了。
日後共同面對人生時,
要如何有共識呢?
如果真的了解他,
接著選擇了他成為另一伴,
代表能接受他的全部,
代表能與他有良好的溝通方式,
因為兩人之間有共同的價值觀
與待人處事的方法;
日後相處,面對人生有共識,
能相互尊重,
各自能學習自動調整自己,學習讓步,
感情裡沒有犧牲,多和諧啊~
- 平時的自己
結婚能不衝動,
方法除了觀察外,
還要雙方在婚前
能展現平時的言行,不造作。
如果做得到,
就能在婚前明白兩人相處的問題,
問題如果能理性的處理好,
那麼婚後有了問題,
也可以處理。
處理問題不是誰讓誰,
不是誰愛誰,
而是如何做,整體益處最大,傷害最少。
這也是理性。
愛裡不要有犧牲,也才不會累積怨懟。
理性一點的愛,
愛能越發可愛,
理性,可以讓人更懂珍惜,
而不是一時衝動的熱情,
火花過了,心又寂寞了。
原來「以結婚為交往為前提」,
重要的是那一份真心誠意,
真心誠意不是在熱情,
在於理性處事的和諧。
- 忌貪心
別因為害怕在感情裡受傷,
而期待自己可以遇到一段沒有傷害的情感,
那是種貪心。
人與人相處本來就是要學習的,
要給自己有受傷害的心理準備,
但要有處理傷口的智慧。
這個智慧,不是一下子就能有的,
不是能從別人身上問得的,
而是自己要從現實生活中去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