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03 13:05:56So

老師!我不要寫

有時必須要放手,

雙方才有機會成長~

--------------------------------------------

上課偶爾會碰到依心情、自己喜好上課的學生。

 

學生會有很大的情緒,

突然就停止思考、停止動筆,

讓課程停住,

接著情緒會帶著他趴在桌上放空。

其他學生看見了,

也會開始學習這樣的上課習慣。

 

最近這位學生又發生了這樣的情況,

我問了與他常相處的同學,

同學告訴我

天氣熱,因為感冒,

那位學生就會這樣。

我問,其他老師遇到這樣的情形會如何做?

得到的是「休息一下就可以繼續上課了。」

 

但在上課中,持續讓學生趴著發呆之外,

我還可以做什麼呢?

我想到了一個方法,請那位學生從討論的書裡,

幫忙挑出四個字的好詞,

等一下提供我們玩語文遊戲用。

 

意料之外,那學生突然有精神了,

在紙上畫上了工整的格子,用心、細心的挑選好詞,

不確定時,還會問我挑的詞是否適當,

並在每個詞前面編了號碼,

提供遊戲時,可以選號使用。

 

那時我的心裡想:

剛剛我誤會他了,

他不是什麼都不做的學生。

 

可是不久,

剛剛為我解答的同學也有了狀況,

他告訴我,

哪部分的功課他不想做。

問:「為什麼一定要做。」

我說明了單元目的是要他學會什麼事,

他還是不想做。

 

突然間我有點明白了,

學生不想寫要花較多腦力的學習單單元,

因為天氣熱,因為感冒嗎?

但是其他的學習單就願意去做,

而且是有精神的啊!

 

是挑自己喜歡的才做的性格吧!

 

以前的我會同情學生,

覺得不要讓學生學習得那麼痛苦,

也不想面對和學生各有堅持、僵持不下的情況,

那很累!

所以最後會配合學生、改變要求。

 

但現在有新的觀念,

學生是需要學習適應力的

如果只挑自己喜歡的,

那麼出社會,他會適應嗎?

 

我看清了自己剛剛,

苦口婆心的對學生說

「協助老師完成課程」的話,

是大錯特錯的做法。

那樣只會讓學生誤會,

好好上課是幫老師,

忘了那是他的責任!

 

我不想害學生。

 

於是我用採取了另一個做法,

我對學生說:

1.老師對你們上課情況做了一部分的調整,

我在學習單上設計不用寫很多事的單元,

你們不喜歡的感想,我也讓你們不寫了。

我做了很多退讓。

你們是不是也該調整一下自己?

 

2.你在學校上課時,會這樣說不寫就不寫嗎?

以後上班,你也可以想上班就上班,

不想上就不上;或者老闆派的事,喜歡的才做嗎?

老師感覺到不被尊重。

 

3.課程,是老師觀察你們後,設計你們需要學的。

老師設計花了很多時間。

 

學生仍不為所動,

於是我下達最後一個指令:

「快到下課時間了,完成的就可以下課。」

並明白告訴,準時下課與否不是老師的刁難,

而是他們自己決定的結果。

 

於是就這樣,我和學生僵持了十多分鐘,

我心裡一直在想,是不是要放棄,

但因為要讓學生學會克服自己的情緒,

別只因喜好而做事,

而是好好的去做該做的事,

所以我放下過去害怕到最後大家都不用下課的恐懼,

繼續堅持下去。

 

超過下課時間了,

學生仍低著頭,一動也不動,

我問學別人不想寫的學生:「有什麼困難需要老師幫忙的嗎?」

他一改剛剛堅持不寫的態度,說話了:

「老師,我設計的小書就是這樣的內容,

我不想再裡面加入你所說的東西。」

我說:「那你可以寫在老師的筆記本裡嗎?」

他點頭了,寫完,就下輕鬆下課了。

 

另一位學生,仍趴在自己的桌子上,

臉看著地板。

我問:「有需要我協助的嗎?」

「要像書上教的,有勇氣面對自己要做的事呀!」

她沒有回答。

時間分秒的過去,

我到了自己等待的底限,

對學生說了:

「這是你自己的責任,既然你選擇不想學,那就不用學了。

你可以收拾東西下課了。」

她仍然低頭不動,於是我自己下課了。

 

不同的學生,同樣的做法,會有不同的結果,

我要做的不是掌控結果,

而是在過程中盡力想辦法去嘗試,

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看清事情狀況,

有更多的方向思考、反省自我,

明白所做的決定,對人、對己影響是什麼,

現在的決定,會影響未來什麼事。

 

學生能有這樣的思考機會,

才能面對事情時,

明白自己的責任,

明白事情的起因、結果是怎麼來的,

取代「都是你!」這種將事情都怪在別人身上的習慣。

 

這次,我又體會更多「不把別人的責任(學習成果)往身上扛」的做法,

因為這樣的教學之路,才能時時放下該放的,但又保有熱情;

因為我相信,生命會讓人找到自己的出口,

我把這樣的祝福一直放在心中~

(這是我看了<我們的孩子為什麼變成小皇帝>這本書的轉變。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04187

-----------

 心靈佛法:

1.心經裡:「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放下心中的恐懼,處事會有更多的方法,

能突破過去的做法、觀念,

不把錯的當成對的做,對的以為是錯的而不做,

讓事情有更多的契機。

 

2.心持自在:只要用心、真心的去觀察、思考、執行,

不管結局如何,「就可以無憾,回憶過去。」

如電影新少林寺中的一句好話:

「我得明白,我得反省,心才會自在。」

 

3.用心,就會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