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3 10:09:28荷塘詩韻 二

難得糊塗 ( 轉)

清朝名士鄭板橋,說過幾句很了不起的話:

聰明難,糊塗亦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絕頂聰明的人,不是故意裝糊塗,而是把自己性格中聰明的鋒芒收斂起來,而轉進糊塗,這就更難了。下一句話說待人接物,遇事退一步,把利益權位讓給人家,心裡很舒服,並不希望人家事後報答,只要當時心裡舒服就好。

這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境界,也是一種最大的個人修養。有道之人,在不遇時,就「潛居抱道,以待其時」,如潛龍伏淵,韜光養晦,不顯山露水。一旦有機可乘,才施展身手,建功立業,顯身揚名。而當他功成名就之後,又明白功高震主,懂得示弱守拙之道,有識之士往往選擇急流勇退,以明哲保身,保全名節。無論窮通,都不會張揚凌厲。明白中道中庸為人處事。

據說,「難得糊塗」是在山東萊州的雲峰山寫的。有一年,鄭板橋到這裡觀看書法,看這裡風景秀麗,一時流連忘返。

天黑了,不得己。借宿於一所山間茅屋。這家農舍的主人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塗」老人,而且出語不俗。他的室中陳列了一塊方桌般大小的硯台,石質細膩,鏤刻精良,鄭板橋十分讚賞。

老人請鄭板橋題字,以便刻在硯背上,鄭板橋認為老人必有來歷,便題寫了「難得糊塗」四字。用了「康照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的方印。

因硯台上還有許多空白,板橋讓老先生寫一段跋語。老人便寫道「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而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寶貴之門也」。他用了一塊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

板橋一看,大驚。方知老人是一位隱退官員。有感於糊塗老人的命名,見硯背上還有空隙,他便也補寫了一段話:「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報也。

老人為什麼自命「糊塗老人」?當然是對於官場和人世的風雲已經看透,有所悟而感發。他以糊塗自命,也以糊塗自修。此情此景,讓鄭板橋深有感悟。

只有經過生活的閱歷,經過人世的風雨,對人情世故有所體驗和感悟,方知人生之艱,為人之難。而要想做一個好人,則更是難上加難。面對世間的紛繁萬象,一個人如何安身立命?如何保持獨立人格和節操,同時又能保全自己,免遭不必要的禍患?這就是一門值得學習的學問了。而這個學問書本上沒有,別人告訴你,如果沒有切身體驗,也是學習不來的。所以,只有自己用心地生活,用心地感受。


二、

一個人的成功,當然能力是基礎,但更要別人的支持和機緣的際會。如果你有才有德,即便就是懷才不遇,沒人支持,也沒對機會,不要牢騷抱怨,不要仇恨生活和杜會,或許原因不在此,而在於你的修養和為人處世能力的欠缺,古人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就是說的通曉人情世故的重要性。

而學問本身,一個人的綜合能力,有很大一部分在於此。無論你學識有多高,人品有多好,但為人處世不講方法,不懂圓融,很可能就會為你前進的道路製造很多的障礙。

另外一方面,一個人有了成績,懂得節制自己,不得意忘形,而是注意首柔示弱,不到時機,不表現出自己的野心,不傷害到別人的自尊和虛榮心,同時保護自己,這個修養也十分重要。否則,成功也很快被人打壓下去。人心險惡之一面,也不能不淸楚。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春秋時代的寧武子,是衛國有名的大夫。此人經歷衛國兩代的變動,由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代完全不同,寧武子卻安然做衛國的兩朝元老,可以說算是一個有本事的人了。

開始,並沒看出他有多大的本事,多高的智慧,只是當國家政治上了正軌,他的智慧、能力、才具發揮出來。

但是有趣的是,到了衛成公時,政治、社會都進入了混亂狀態,情況也十分險惡,但寧武子還在朝,並參加了這個政治鬥爭,自己也沒受到多大的影響。

那麼,他是憑什麼這樣保持穩立不倒的呢?

原因就是他在「邦無道」時,故意表現的十分愚蠢魯鈍,好像什麼都無知。這樣,別人認為他沒有野心,也沒有什麼本事,起不到什麼大事,危害不到自己,所以,不對他加以陷害,他才得以保全生命,安而無危,但仍不失自己應有的位置。能做到這一點,真是了不起。

所以,今天看來,他可不是一個安於現狀,苟且偷生的小人,也不是一個笨才,而是擁有生存的智慧。邦有道時,他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一展身手;邦無道時,他韜光養晦,隱藏鋒芒,保全實力,假裝糊塗,盡力做自己力所能及之事。所以,在客觀上,他不僅保全了實力,而且也以自己的行動做了自己該做的事,並不是碌碌無為中混日子的。實際對於國家,還是做了事的。


所以,孔子給他下了一個斷語:「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是說像寧武子那種聰明才智的表現,有的人還可做到,但處於亂世那種愚笨的表演,就難以做到了。可見是種極高的智慧了。

三、

同難容易共享難,創業時期,往往可以同甘共苦,但到創下基業時,一同享樂就變得格外困難。而且,往往是功高震主,功高遭妒,歷朝歷代都難免此種現象,似乎已經成了一個規律。究其原因,正是源於人性中自私的一面。而正因為如此,聰明人能看到人性的這個劣根性,從而在言行上加以注意,以免功高遭妒,遭恨,給自己帶來禍患。

但人都是愛慕虛榮的,一般人很難控制自己,做到得意不忘形難,做到急流勇退更難。所以這就不僅需要節制自己的欲望,更需要非凡的修養和智慧。

歷史上的那些善於保護自己,懂得功成身退的人,都顯示出比一般人都高的智慧。比如范蠡,功成泛於江河,選擇悠然自由的生活;張良幫劉邦打下江山後,就選擇辭官回鄉;郭子儀和曾國藩屢建奇功,但小心謹慎,如履薄冰,謙退為上,明哲保身,以持盈保泰為人生宗旨,都體現出一種看透名利,不貪戀富貴,善於糊塗之道,以保全名節為上的高超智慧和深厚的個人修養。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jmgrpkl.html


旅人 2021-06-23 12:11:47

感謝推荐分享

週三愉快

版主回應
看看就是。 我忘了 要鎖 留言。 2021-06-23 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