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03 22:07:13小丘
評政改方案被否決
日前,立法會就政改方案表決。因為二十五名「泛民主派」議員投下二十四票反對票與一票棄權票,政改方案未獲得三份之二的立法會議員支持而未能通過。零七/零八年特首及立法會產生辦法會沿用現時方法。每一次從新聞報導中看到這段報導,我都感到很失望。
每個人對政改方案有不同的立場,也有其表達意見的自由。我個人是支持的。首先,爭取更民主的政制是香港市民的普遍期望。只是不同人士對推行的方式、改革步伐有不同的意見。
政治改革對社會有深遠影響,政府在推行過程必須顧及各方利益。無庸置疑,在零七年推行普選是不切實際的想法。此舉未提供普遍市民足夠的時間培養足夠公民意識。民主的理念是均衡參與,並包容不同的意見。然而,現時市民未有機會參與特首選舉,立法會與區議會的投票率亦低。假如要推行普選,大眾必須有長期留意本港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習慣,透過深刻的瞭解,培養出獨立思考能力,也才能選出合適的人選管治香港。否則,市民只會盲目聽信個別政客或政黨的意見,少數人操縱民意能隨意推行政策,而這未必有利於香港整體發展。
由此可見,循序漸進才是發展民主政制的理想選擇。那麼,什麼步伐才合適?每個人有不同考慮因素。可是我們不能忽視一個事實:按《基本法》規定,改變政制必須得到立法會、特首和中央政府同意。而政府、政界人士與市民對政制發展提出不同見解時,不可能忽略中央政府的考慮,也不能要求中央完全跟從我們的想法。畢竟,中央政府以管治國家的立場看事情會有不同的考慮。
這次政改方案遭立法會否決,到底對香港是否有正面或負面的影響?我認為這對香港其實沒有任何好處的。首先,我認為通過政改方案對香港發展民主政制有利而無害。方案中提出的改革部份提供了區議員更大參與,增加了市民間接參與的空間。其次,這可喚起市民對本港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關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達致培養出大眾獨立思考能力。對於改革步伐,有人滿意,有人不滿。可是不論是前進一少步還是前進一大步,總是好的開始,比原地踏步來得好。
那這次事件中,誰應付上最大責任?有人感到是中央政府,有人感到是特區政府,也有人感到是「泛民主派」議員。其實,中央政府在決策過程中,要考慮國家利益,也要考慮國內與本港的現實情況。再者內地與本港的政治制度截然不同,中央政府有信心給與香港改革空間殊不容易。香港市民應諒解和珍惜。透過合作和溝通,中央政府和香港才能建立起互信。而特區政府也已盡力推出方案,並爭取中央支持。
我相信「泛民主派」議員應付上最大責任。一直以來,這些議員評論政府的政策時都會強調民意,但這次表決前,多個民意調查顯示多數市民不欲見立法會否決方案,可是「泛民主派」議員沒有順應民意。而在表決過程中,議員因內部壓力而全數投反對或棄權票,實有違包容不同的意見這重要的民主原則。
李柱銘議員混誵視聽
一些「泛民主派」議員更嘗試誤導群眾。李柱銘議員於發言時提出爭取普選是往前走。而政改方向則是前無去路,轉往左走,卻不一定有路在往右走。這明顯是引喻失義。政改方案的確與普選有距離,然而卻是清楚朝著普選邁進。即使市民目前未能確定往後的政制發展,但通過方案只會使本港政制更接近普選。
總而言之,政改方案的否決是香港的損失,而「泛民主派」議員能為此付上最大責任。
每個人對政改方案有不同的立場,也有其表達意見的自由。我個人是支持的。首先,爭取更民主的政制是香港市民的普遍期望。只是不同人士對推行的方式、改革步伐有不同的意見。
政治改革對社會有深遠影響,政府在推行過程必須顧及各方利益。無庸置疑,在零七年推行普選是不切實際的想法。此舉未提供普遍市民足夠的時間培養足夠公民意識。民主的理念是均衡參與,並包容不同的意見。然而,現時市民未有機會參與特首選舉,立法會與區議會的投票率亦低。假如要推行普選,大眾必須有長期留意本港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習慣,透過深刻的瞭解,培養出獨立思考能力,也才能選出合適的人選管治香港。否則,市民只會盲目聽信個別政客或政黨的意見,少數人操縱民意能隨意推行政策,而這未必有利於香港整體發展。
由此可見,循序漸進才是發展民主政制的理想選擇。那麼,什麼步伐才合適?每個人有不同考慮因素。可是我們不能忽視一個事實:按《基本法》規定,改變政制必須得到立法會、特首和中央政府同意。而政府、政界人士與市民對政制發展提出不同見解時,不可能忽略中央政府的考慮,也不能要求中央完全跟從我們的想法。畢竟,中央政府以管治國家的立場看事情會有不同的考慮。
這次政改方案遭立法會否決,到底對香港是否有正面或負面的影響?我認為這對香港其實沒有任何好處的。首先,我認為通過政改方案對香港發展民主政制有利而無害。方案中提出的改革部份提供了區議員更大參與,增加了市民間接參與的空間。其次,這可喚起市民對本港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關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達致培養出大眾獨立思考能力。對於改革步伐,有人滿意,有人不滿。可是不論是前進一少步還是前進一大步,總是好的開始,比原地踏步來得好。
那這次事件中,誰應付上最大責任?有人感到是中央政府,有人感到是特區政府,也有人感到是「泛民主派」議員。其實,中央政府在決策過程中,要考慮國家利益,也要考慮國內與本港的現實情況。再者內地與本港的政治制度截然不同,中央政府有信心給與香港改革空間殊不容易。香港市民應諒解和珍惜。透過合作和溝通,中央政府和香港才能建立起互信。而特區政府也已盡力推出方案,並爭取中央支持。
我相信「泛民主派」議員應付上最大責任。一直以來,這些議員評論政府的政策時都會強調民意,但這次表決前,多個民意調查顯示多數市民不欲見立法會否決方案,可是「泛民主派」議員沒有順應民意。而在表決過程中,議員因內部壓力而全數投反對或棄權票,實有違包容不同的意見這重要的民主原則。
李柱銘議員混誵視聽
一些「泛民主派」議員更嘗試誤導群眾。李柱銘議員於發言時提出爭取普選是往前走。而政改方向則是前無去路,轉往左走,卻不一定有路在往右走。這明顯是引喻失義。政改方案的確與普選有距離,然而卻是清楚朝著普選邁進。即使市民目前未能確定往後的政制發展,但通過方案只會使本港政制更接近普選。
總而言之,政改方案的否決是香港的損失,而「泛民主派」議員能為此付上最大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