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04 22:17:03憂天

中產階級消失的原因與對策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開始注意到「中產階級消失」的現象,財富向上層集中,而上班族的薪資成長遲滯或甚至負成長,原本自認為是中產階級的上班族,漸漸發現自己逐漸淪落入下層社會。這種社會結構朝上下兩極分化的現象不是只有發生在台灣,美國與日本也一樣。

放在全球化的角度來看,在中國以世界工廠的姿態崛起下,已開發國家的中產階級消失其實是很容易理解的。中國挾其龐大的廉價勞動力,以其具有相對競爭力的生產力將製造業的投資大量吸引過去,對於資本家來說,到中國投資可以利用其廉價的勞動力,降低生產成本,讓資金產生更大的生產力,所以資本家紛紛將資金投向中國,獲取更大的利潤。中國的崛起,對全世界(包括台灣在內)的資本家來說是一個大好的機會,可以藉此累積更多的財富。然而對於中國以外的勞動階級來說,老闆把投資轉移到中國去,工作機會也就被轉移到中國去了,於是失業率上升。而那些沒有搬到中國去的廠商,也面臨中國廉價勞動力的競爭,造成薪資水平難以提昇,甚至下降。因此中國的崛起,對於其他國家的勞動階級而言是一件災難,即使努力工作也難逃向下沈淪的命運。

針對中國崛起造成的社會衝擊,臺灣可能採取的策略有以下幾種:

一、鎖國政策:禁止資本家前往中國投資,短期而言可以減少工作機會流失。然而即使臺灣人都不去中國投資,其他國家的人還是會去投資,其他國家在中國使用廉價勞動力的產業還是會跟臺灣使用相對昂貴勞動力的產業競爭,長期來說,禁止臺灣資本前進中國將削弱臺灣的產業競爭力,也就是讓臺灣的資產階級跟勞動階級一起向下沈淪。

二、福利國政策:不限制中國投資,而是利用財稅措施進行所得重分配,容許資本家去中國賺更多錢,但是向這些賺大錢的資本家抽取高額的稅賦,將稅收拿來照顧在產業外移過程中受害的勞動階級。這樣的作法理論上沒錯,但是資本家去中國賺錢之後,並不會乖乖把錢匯回臺灣讓政府抽稅,政府的稅率訂的越高,資金就越不會回來。政府提高稅率把有錢人都趕走了,臺灣就變成一個只剩下窮人的國家。

三、富人家園政策:加強環保、發展教育文化、觀光與服務業,提高臺灣的生活品質,讓有錢人喜歡住在台灣。中國雖然是賺錢的好地方,但是污染嚴重,不是好的生活環境,資本家在中國投資賺錢,卻未必喜歡住在中國。如果臺灣能夠好好經營生活環境,就可以吸引有錢人回臺灣居住生活,甚至應該開放吸引中國大陸的有錢人來台定居。臺灣的生活環境難以跟歐美日競爭,要吸引歐美日的有錢人到臺灣居住無異緣木求魚,然而在華人社會之中,臺灣的生活環境則具有相對上的優勢,因此要吸引大陸的有錢人來台定居應該深具潛力。前提當然是政府跟民間社會必許降低對中國的敵意,才不會得罪這些潛在的金主們。有錢人的生活消費雖然不能像製造業一樣提供那麼多的工作機會,但總是不無小補。除非窮人都能自覺不生小孩,下層社會可能永遠都不會消失(最近一碗麵媽媽的故事引起許多人同情,沒有錢還敢生五個小孩,這樣的家庭發生悲劇不是意外,能平安幸福才叫奇怪,小孩是無辜的,但是這樣的父母應該受到嚴厲的譴責才對。),將臺灣打造成有錢人的家園並不能消除社會兩極分化的大趨勢,貧富懸殊很可能是無可避免的大趨勢,但是跟以上兩種趨向均貧的政策路線比起來,貧富不均也許是無奈中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