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3 19:52:16肥力 felixism

如何用英語解釋簡體中文衍生的文化問題

外國朋友學了簡體中文一段時間,現在開始可以看明白一部分繁體字。我問他覺得繁體比較難學嗎?他說不太會,因為都是一樣要記下字符。但他問我簡體是為了普及教育而創立嗎?我說因為政治,當年政府希望創造新制度,要讓人覺得傳統文化是醜惡,並推崇簡體字既方便又普及,可以掃盲。然而經多年結果發現,只造成文化混亂,既沒有令人更容易學習,卻使文化斷裂,同時簡體系統過於急進,結構混亂又沒有條理,當中出現過幾次大修改來補救問題,使文化系統亂上加亂,令人與中國傳統更為疏遠。或者,確實少筆劃多同音字的簡體對從零開始學習中文的人來說,是比較容易上手,如同現在的歐洲人一樣,但肯定的是,在學習過程中,流失太多因圖像未能反映意義,以及流失了因文字流變所傳承的深層文化,而學得不精細,當然也少了美感。

情況有點像日本曾有段時間發起去漢字運動(其實一直都有),目的都是政治,是為了把中國文化及歷史完全剔除所致。然而過了十多年,政府及學校便發現這種為了政治目的而硬改文化的動作,令一兩代的小孩學習能力下降,文化及藝術水平低落,這些孩子沒辦法好好認識日本固有文化的美麗與智慧,使政府出來補救,恢復漢字,而同時為了令部分不會漢字的人仍看得明白,在一些主要媒體,漢字之上則需要標注注音,這為了堅持日文乃注音文字的權力,也算是去中國化的一種小成功。
以上解說我是用英文寫給朋友看的🤣。對方說歐洲其實也有類似的政治介入文字的歷史,令很多文化斷裂及流失,所以很明白這種用權力來即時改變文化的手段,永遠傷害了人與人的連繫。這又令我想起曾經出現的國際語,脫離生活的文字,都只是離地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