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mlet》—— 一個人的經典
如果說班尼狄.甘巴貝治 (Benedict Cumberbatch) 是當期最紅的劇場新一代男神,真的不是誇張。夾著去年《解碼遊戲》及近期《新福爾摩斯》電視劇集及現在電影上映的氣勢,加上正在拍攝《Doctor Strange》的光芒,令他的劇場知名度也直線上升,致使《Hamet》成為英國國家劇院有史以來最快售罄的演出,香港的NT Live也加場再加場。這比之前同為他主演的《科學怪人》氣勢更盛,當然因為這是至為經典的莎劇之故,但可以肯定,大多觀眾還是因他才進場。而演出也沒令一眾班尼狄粉絲失望,導演落力地把所有焦點落於他一人身上,而NTLive也很優待觀眾,不間斷捕捉他的帥臉真情。誠然一直以來上演的《Hamlet》當然是集中談Hamlet的故事,正如演前班尼狄在訪問中說,觀眾坐在席間,腦海定已默默唸著那句Hamlet的招牌台詞。然而這次演出,也許仗著班尼狄的名氣,也有導演刻意更放大Hamlet內在情感,令演出像班尼狄的獨腳戲,一個人馳騁舞台,即使其他演員仍傾盡力氣,但在結構上,感覺他們像比配角更不如的流動風景。
有趣的是,由英國國家劇院上演最常被搬演的莎劇劇本,加上班尼狄那無可挑剔的演繹,就像在看京劇大師出演傳統劇目一樣,即使舞台、服裝設計及某些動作情節是現代化,但演出乃至對白還是一板一眼的根據原著發展,在故事上當然沒有驚喜,而令我很專心的去看演員的質地,情緒波浪的流動等。以致更令我很在意如上所說導演把一切焦點也集中於班尼狄身上的調度。當然班尼狄在處理悲傷、憤怒、猶豫、恐懼,乃至最後心無旁騖,其中的心理轉向真的細緻得令人佩服。他處理那些英國人或英文中的冷嘲熱諷更值得鼓掌。然而,孤掌真的難鳴,即使《Hamlet》是個談及個人心理進程的,可以說根本是一個毒男心情故事,但它還不至於是個獨腳戲(改編另計)。劇本還是需要其他演員的投入,因為他們的固有觀念及改變,與Hemlet成為不同的對比,是他的鏡子,使他內心的形狀更容易被描繪出來。正如Hamlet與皇帝(叔父)是處理懺悔問題上的兩個極端,和母親是對身分名譽執著的一體兩面,與奧菲莉亞是愛情觀上的對立,甚至是出場甚少的挪威王子及奧菲莉亞的兄長,更是Hamlet置於王子身分與父親的兒子行動上的絕對反面。飾演上述角色的演員也不是泛泛之輩,但在演出中真的只有花瓶份兒。最可憐的可能是奧菲莉亞,在一眾人士均穿簡便卻時尚的衣服,她一襲醜陋不堪的便服,令人難以想像她原來是貴族,那件像雜貨店買回來的鮮黃上衣,簡直令我一度懷疑演員是否得罪了導演或設計師。我不是說奧菲莉亞必須是美麗女神,但從設計及演出調度上,我完全看不到劇本中那種近乎殉教者的,憧憬純粹愛情及家庭忠誠的意象,以致多少令之後的瘋狂變得不合情理。另一方面,挪威王子更淪為說台詞機器,就像交待劇情一樣被導演置於像個主持人宣布故事結束的尾聲,僅僅讓觀眾還要為班尼狄的死亡而神傷,卻沒有其他更深層次的資訊。他沒有完成與同為王子的主角的鏡子作用,那種王子就要積極爭取權力與名譽的刻板觀念,並未在台上展示,使演出在沒有強烈的對比下,Hamlet那非一般猶豫、自我懲罰與絕望,最終只是一般青春期少男發牢騷的煩惱,毫不哲思及深沈,令即使班尼狄演得多用力,鏡頭把他的臉放大得差點逼迫銀幕邊框,演出不過在成就一般電視肥皂劇的催淚悲情,它只是齣有明星壓陣的華麗劇集,什麼人性決擇,愛與正義,生存與死亡,整體來說,我看不到。
前陣子在台灣上演,我也有評論過的蜷川幸雄《哈姆雷特》,或者它沒有那種「忠於原著」,但比較是次演出,真的技高一籌。單是哈姆雷特被流放到回國,因著看見挪威王子的軍隊及曾經侍在身邊的已故大臣頭骨,而令他內心有所醒覺的一幕,真的震撼我心。那不關乎藤原龍也與班尼狄的技藝高低問題,而是演出舖排及如何刻畫時代的悲傷的比重不同。蜷川通過幾個配角塑造的不是精彩角色本身,而是一連串的對比作用,及隨之營造一層歷史重壓,因有了哈姆雷特如何被歷史及血脈壓垮的時代質感,才令他最後的釋懷變得有血有肉,而不是現在演出的,一個人在呻吟。
最後不得不提,以前也說明了NT Live以超越記錄的功能,利用電影分鏡技巧處理即時表演錄影,它適度地遠近交替,呈現場景及演員的狀態,也因近距離放大演員表情,有時比現場看得更細膩。問題是今次NTLive似乎過份集中拍攝班尼狄的帥氣頭部,令原本導演集中於主角的調度,因電影技術而更為誇張。我猜對班尼狄本人來說,作為舞台劇演員,轉為電影後竟變成集中於他臉部呈現,而不是身體,甚或演技,似乎不太尊重,這不過是滿足班尼狄粉絲默默在戲院座位暗地尖叫所帶來的快感。
觀賞日期︰2015年12月13日 13:30pmAMC 又一城戲院
文章已刊於《ART PLUS》2016 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