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5 03:22:07肥力 felixism

《誰怕吳爾芙》、《追尋》——平面演出

 

澳門文化局邀請了多位港台評論人觀賞今年澳門藝術節作品,一眾評論人多個星期來往澳門,間有討論節目種種。我則觀看了兩個風格迥異的作品,包括新加坡戲劇《誰怕爾芙》,及來自英國的舞蹈的《追•尋》,只是兩者也有共通點,就是看後僅給我一種僅完成節目的感覺,但背後的理念,卻因形式所限,未能有效展現。 

愛德華.奧比寫的《誰怕爾芙》可說是運用語言出色的經典劇本,透過四人語言上的衝突,挖開大量深埋已久的傷疤及人性矛盾。來自新加坡的「九年劇場」用上寫實主義方式演繹,在古舊的崗頂劇院佈置出一個非常寫實的佐治及瑪達居住的大屋景觀。這種傳統三一律故事以寫實方式呈現,確實令觀眾容易代入情節,從而在充滿謊言的對白間理出彼此關係,了解真相,從表達劇情角度來看,是次演出是成功的。故此演出起首交代各人背景,四人還在閒聊而未有太多口角時,這種演繹「生活」的情態真的滿有戲味,演員恰如其分地演盡角色的性格。但這種寫實演繹,似乎把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忽略。《誰》透過四人對話、謊言,一層又一層向觀眾揭示彼此背後不為人知的悲傷過去,例如佐治及瑪達起初鄭重提醒對方不要提及兒子的事,中段便因對方提起兒子而反臉,也讓觀眾了解兒子可能是弱智甚至已死去,但最後又似是疑非的自製矛盾,讓人摸不着兒子的真實性。如此,寫實表現方式便忠實地如數家珍的呈現這些事實/謊言變化,把觀眾誘導到像看懸疑片心態觀賞作品,但這樣便把《誰》中的語言力量減弱,隱去掉劇本語言中最為核心的,通過語言撕開生活的外皮,挖出關係之間的醜陋,更甚是人作為社會之物,被制度及權力壓得體無完膚的層次。最終觀眾看到四位演員很用力地表演「生活」,一場角色與角色間的戲劇衝突,但有關語言及暴力的探討,則未見於演出中。或也可能因為四位着力表現生活的演員,在寫實的框架下唯一能用上的只是歇斯底里及咆吼的方式,表達角色內心憤怒的爆發。在沒有更多戲劇形式的幫助下,演員除了在台上瘋癲及更瘋癲,便沒有其他辦法,表達內在複雜的情緒,乃至背後更宏大的,對社會制度、權力的控訴。演出完成了劇情,但劇本、語言的層次卻未見。

英國導演韋恩.麥奎格(Wayne McGregor) 《追•尋》似乎也遇上形式所限問題,令舞蹈變得平面。誠然舞者不論肢體舞動的線條,組合的形狀,身體鼓動空間的力量上,也有高度的藝術性,其中幾場舞者把身體拉展至極致,能量煥發,美極。只是作為唯一的舞台裝置,也是原本演出的焦點,舞台中央以三千二百顆燈炮砌成的燈牆,縱有宣傳文字或預覽照片所示的眩目,但毫不壯觀,甚至有阻礙表演之嫌。問題可能是燈牆面積不大,卻被置於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中央,以顯得整個裝置弱小無力。其中一場四對舞者在燈牆前跳舞,卻有一對像因燈牆不夠寬闊而被置於燈區之外,兩位舞者在陰暗區舞蹈,卻還要配合其他三對受光的舞者,似乎不是刻意的效果,感覺像舞者為了要填滿過大的空間而被擠了一對出燈區之外,突兀之餘也令我抽離。

燈炮組合出來現代感很重的圖案,一些由點與線組合如脈膊跳動或電子波長形狀,可能與舞蹈主題——思考與身體間的運動模式——有很強烈的暗示,舞者在燈前變成一具又一具玉身影子,確實有震憾,但這種震憾是基於我了解導演創作動機而想像,多於演出中畫面能給予我的。原因是單薄而不夠大的燈牆未能成就視覺刺激,其中的光譜形狀也太忠於現代主義的直橫斜點等的符號性組合,有點過時之餘也失去想像。至於宣傳照片給予人印象深刻的,那些燈影層次與肉體間的對比性,在實際演出上因強光關係而被磨滅掉,也可能因為文化中心觀眾席與演區有一段距離,究竟觀眾如何感受光的亮度、形態、層次,甚至是熱量,這些可能直指演出主題的種種效果,或者創作人在澳門這個場地上未有準確地掌握。

 《誰怕爾芙》及 《追•尋》的創作團隊給予我很強烈表達一些深層思想的感覺,然而基於其所選擇的形式,而導致要表達的主題從中流失,留下的是給人很努力而僅完成了一個演出的印象。未必能深刻地打動觀眾,令人可惜。

 

觀賞場次︰

《誰怕爾芙》,2013618pm,澳門崗頂劇院。

《追•尋》,2013628pm,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


文章已刊於《Art Plus》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