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劇走 《在那遙遠的星球.一粒沙》 — 總有共鳴
據知歷年來《在那遙遠的星球.一粒沙》已被不同藝團搬演數次,香港也至少有「風車草」及「觀塘劇團」曾先後演出。劇本能不斷上演的原因,除了它是賴聲川首次以「外星人」與「不明飛行物體」為題材,故事性很強而且又惹笑外,最重要是它細意刻劃了人生三大巨痛之一︰遺棄及被遺棄(其他兩項為離異及背叛)。劇本大規模地剖析這種宇宙性的創傷,定必能抓住觀眾的心。「挽劇走」這次選對了劇本,加上業餘藝團多能給人一份難以忘懷的對戲劇的熱情,以致共鳴俯拾皆是,觀眾總可感動地離場。
看劇還是看人,總有共鳴
賴聲川的《一粒沙》看似有很多人物故事線穿插其中,卻情感上還是滿密集而單向,就是上述的遺棄及被遺棄︰二十年前母女被父親遺棄;母親只活在父親被外星人抓走,及只和幻想中的完美女兒說話,女兒便覺得被母親遺棄;小販某夜發現妻子突然他離而去;老伯又遺棄了患病的老妻。一小時多的劇本,便以不同人物的不同面向,述說這個人生的巨大命題,而且有條不紊,確實很精彩。然而,也正因為人物感情如此「單一」,以致演繹上滿有難度。當然因為述說遺棄,觀眾無論如何也有共鳴,但要讓觀眾感受到遺棄及被遺棄的不同程度及層次,對演員來說真的是巨大的挑戰。「挽劇走」選了個好劇本,在導演手法,美學佈局上也恰到好處,然而始終演員的經驗追不上劇本的深度,以致演繹上出現一些落差。較明顯的是各個主要演員大多以一種情緒處理整個演出,小販一直只演盡丑角,老伯總是悲壯到尾,女兒男友則浮誇到底,一些飾群眾的演員又太過閒散。主角母親從來是若有所思沉醉在幻想之中,以至當要有一些身體及感情上有細微變化的情況時,其情緒轉變有點不流暢。不過飾演女兒的唐嘉雯(Case B),看得出有較良好的肢體訓練,在處理女兒對母親反叛到埋怨,及至後來既內疚又放不下面子的感情上,見出深度,至少她是整個演出中少有借助肢體來演繹感情的演員,而不至於僅用五官及嗓門來做戲。誠然,劇本中人物的情感微妙變化太細碎,對於演出經驗不算多的眾演員來說,能夠把握某種情緒,盡力展現,已是很成功了。更何況,一眾演員真誠的演繹,總能挽回很多分數,以致仍可承載劇中多個動人處。
故此,不管從豐沛的劇情上,或是看在演員的誠意上,觀眾仍可以投入下去,感動完場。唯一令人有所抽離的,應是劇中以抽象的舞台設計來展示台灣背景。戲中充斥台北地名,對不熟識台灣的香港觀眾而言,沒法一時憑演員隨便一句,而了解混雜的中山北路景況,或林森北路的燈紅酒綠。觀眾唯有體諒此乃台灣劇本,但感性上仍覺突兀。
期待業餘團火更盛
或者一直以來,因為過往很多業餘劇團也是由對戲劇有熱情的青年組成,演出一些創作人訴說自身感覺劇本,滿腔熱情卻盡是自我沉溺,使業界多以「業餘劇團」及「專業劇團」之稱呼來為藝團區分。然而,我認為業餘一詞,僅指參與成員於鑽研表演上,未能付出太多時間,縱然這可能影響質素,但本質上與是否專業無關。故此「業餘」的相反該只是「全職」。單看是次演出,即使演員在身體及聲音控制上仍不算專業,有時演繹較隨便的群眾更拖累主要演員的表現,但從整體佈局及氣氛營造上,其演出甚至比近年一些全職藝團的倉卒成章更見心思。或者,業餘藝團在資源及周邊配套上,包括單張、藝團網頁等,沒有全職藝團的精美,但可能因為參與成員總抱持不知何時才可再有演出的心態上台,以致業餘藝團往往有一份令人難以忘懷的青春熱情,那團渴望演出的烈火正好掩過演技上及包裝上的不足,甚至這份真誠更是一項賣點。再者,當業餘藝團如這次一樣,找來凝鍊的劇本演繹時,更使觀眾容易投入,同時也讓業餘創作人及表演者借助上好的劇本,學習處理專業的表演藝術,逐漸脫離業餘劇團只是固步自封地沉迷於青春熱血,僅供朋友觀賞的自我感覺良好形象。近年除了「挽劇走」,有好幾個業餘藝團也做出成績來,除了演出經典劇本,更會找上具表演經驗的演員,演出甚具專業水平,更重要的是,熱情依然。
有一點值得一提,業餘創作人的優勢,在於他們的生活歷練一定比全職藝人豐富百倍,這是他們所應珍視的寶玉,倘若他們有更多對表演專業的自覺,多鑽研身體及聲音技巧,對表演如何回應社會及時代有更深刻的見解及感受,再從自身的職業及人生經驗挖掘材料,定能做出只有業餘藝團才能生成的藝術,我期待香港有此時代出現的一日。
觀賞場次︰
(該場為Cast B演員組演出。)
文章已刊於Art Plus 2012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