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15 11:28:57肥力 felixism

技藝堆疊,難以成章《無間賦格》


每次觀賞學校的學生作品,難免會遇上學生演員太年青而閱歷太淺,及學生被困於「學校作業」的層次兩大問題。無疑,這是放諸四海也解決不了的狀況,說實在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因為反向來說學生總能以其年輕的率真的活力彌補缺乏生活經驗的不足。如此,編導學生校內作品時,編劇及導演往往會用不同的場面調度、舞台效果,及引導學生以表演技巧掩飾他們沒法以內化的情感演繹角色的問題。然而,縱然《無間賦格》利用了時空穿插的故事,大量科學用語;繁多的舞台效果,舞台成兩層,上天下地多個機關;幻變燈光甚至出動UV光效,就像要用盡所有顏色;服裝精緻得在衣布上透現多重紋理,乃至頭像、歷史。然而,幾個部門所做出來的效果是過於豐富,互相對沖以至失焦。在如此七彩繽紛的舞台之上,演員那份活潑的能量被淹沒,沒有方向的迷失於無間之地。

可能劇本是演員以編作方式結集多個國民黨敗走台灣的歷史片段,最後由導演修改,欲使雜亂成章。故事以男孩遇上天降女孩為主線,但女孩原來是「中央醫學科技研究院」的實驗體,在其腦波中可取得二二八及白色恐怖時期的訊息。以致,一場存在於兩個平行時空的故事穿插發生。問題來了,我們所知這些所謂的二二八及白色恐怖時期的訊息,戰敗出走、戰爭裡殺人、同伴變成敵人,這些歷史何需國家機關科學研究?他們聘一位歷史教授就可以勝任了。從故事的根本上,瘋狂科學家發了瘋的,耗費資源心力要研究的,竟然是上一代的歷史創傷,邏輯上已不成立。男孩最後終於走進女孩的思緒,卻進入了稱為「意識之海」的地方,當中有一群怨靈,他們不知道自己來自何方,只知從前受盡痛苦而已,以致他們要帶出的是人內心惡的存在,及揮之不去的悲傷。然而這樣把人性內在之惡擴至無限大,那又何必一定要點出二二八及白色恐怖?說穿了也可以描述台灣多次大地震等也無妨。那麼,最後結局以宏觀視野完全地推倒前半段不合邏輯的情節,其實要表達什麼?

劇本最嚴重的問題是,演出不時加插一些經典劇作的對白,例如男孩會說一句︰「在4.48的這時刻……」,或許上下文理可通,但莎拉‧肯恩(Sarah Kane)《4.48精神異常》的句子加在其中,其象徵意義何在?又如劇終時女孩醒不過來,科學家及其他人圍著她,以卡瑞‧邱琪兒(Caryl Churchill)《七個猶太小孩》那「告訴他」句式不斷對女孩說話,最後更要說︰「告訴她,我們愛她……」。或許導演以為這種「告訴他」句式滿詩意,然而對了解原著的觀眾來說,是突兀,甚至反感。《七個猶太小孩》的句式並非單純為了詩化美學而設,當中深具一份民族承傳的思想壓抑,乃至種族矛盾。《無間賦格》內容完全與《七個猶太小孩》無關,縱然同樣談及歷史及世代,但討論的方向不同,而且演出亦沒有說明兩者之間在思想上的關係。《七個猶太小孩》的句子沒法為演出在思考深度上有所提升,觀眾也不會因為知道(甚至不知道)其出處有更多反思,以致最後只餘借英倫大師句式來修飾詞藻的效果。

這種三不五時加插國外劇本句子的情況,和《無間賦格》劇名的內涵一脈相連。記得宣傳時一直強調劇名「無間」出自佛家之地獄,「賦格」乃指不同聲部之類,但如果結尾之惡是如此普世,又和佛家有何關係呢?「無間」之義何在?當然,我們可以無限聯想其關連性,但回想一下,演出有否給予觀眾哲學性的入口,佛性的出口?情況就如撰寫論文時加入名人名句,或許創作時想到萬般涵意,也以為可令文章看起來更具份量,無奈出來的效果並非如此,到頭來只是堆砌無味。

再加上,舞台燈光音樂服裝各自精彩,單獨觀賞反倒有特色,無奈卻搶去演員焦點,無助演員表演之餘,失焦的出現互減對方美感的問題。最值得留意的是,舞台設計以多重幾何構成,深具立體感及科幻感,配上帶電子感的投映,總是迷離;服裝上,不論在實時的空間或虛幻的世界,演員身穿的往往是帶出曲線美感的服飾,其精緻的紋理本該為沉重的身體襯上一點輕巧,卻不失內在的份量。問題是,以現在感很重,直線感覺構成的舞台,與附帶浪漫感,以曲線型為主體的服裝,美學上走在不同方向,卻沒有互相補助,而是干擾。穿起浪漫服裝的演員在舞台上失去時代感;於沉重、直線舞台上舞動的演員未因精巧的服裝而變輕盈。最後,混亂的線條充滿整個畫面,還要配幾道濃烈色彩的強光,美感當場失效。又例如舞台幾個出口開關費時,既無機動力也難以理解其需要性,其中很多次如演員於台左完結,卻為了要遷就機關而偏要於台右入後台,浪費時間之餘,也只令觀眾覺得這些機關只是製作隊在炫耀舞台多變技術,但其窒礙觀賞的感覺令人嗟嘆不已。

另一方面,或許演出始終是演員各自創作,最後由導演總領,故此可看出其調度不大流利,節與節之間承接無力。以演出中的舞蹈為例,一眾幽靈以舞蹈演繹翻船苦難,誠然這是整體演出最有張力的一場,各演員使出青春的本錢,灑盡汗水,跳出痛苦與掙扎,然而舞蹈超過十分鐘了,仍只停留在一個狀態,沒有昇華出其他情緒。之後一段,怨靈在意識之海再跳上十分鐘左右的舞蹈,也是一個狀態收結。即使我很欣賞這些舞蹈,但會問,舞蹈對整體演出作用何在?它們往往總結了上一段的情緒,但過長的舞步,除了令觀眾看出演員多賣力之外,既沒有提昇情感及思想的層次,也沒有為推展情節,更別說要為下一段開啟出路。

最終,我們可以看到《無間賦格》以其繁雜而加插多句經典的劇本、五光十色的舞台效果、突出演員多少活力的調度,向觀眾展示的僅是學院戲劇資源如何豐沛,每個部門均發揮了百分之二百的努力,但當結集起來時,卻是技藝展現而已。我們可以看看演出節目單的編排便明白,當中有著大量導演的個人感受,設計師簡歷,及演員感言、介紹,然而絲毫沒有關於演出資訊,包括角色表、分場、故事簡介、故事所要帶出的思想、訊息。或可以說這些東西已融於導演及演員的感想之中吧,但既然稱為演出節目單,竟然沒有正經介紹節目內容,如此一來,《無間賦格》重點是介紹一眾導演、設計師、演員、藝術學校的技術,至於演出,反是其次吧。


演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時間:2012/06/03 14:30

地點: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廳

文章已刊於「表演藝術平台」、《廣東藝術》2012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