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魔撞正殺人狂》Inglourious Basterds — 是電影謀殺希特拉
康城影評人劣評如潮,批評此為離經背道之作。縱然基斯托夫華薩憑此包攬影帝,演員卡士強勁都滿瀉,不單找來畢彼特Brad Pitt當龍頭,法國女星美蘭妮Mélanie Laurent任女主角,加上憑《快樂的謊言》成名的德國小生丹尼爾布爾,再有《Hostel》的導演Eli Roth,連張曼玉的戲份也要被剪去,巨星Samuel Jackson也只得聲演,及僅僅出一個鏡位……但此片依然未能入影評業界眼簾。難怪導演崑頓塔倫天奴(Quentin Tarantino)如此憤怒,對記者說:「若你們想看史詩歷史片者,切勿入場。」
電影真正擊倒納粹
如其說電影扭曲或玩轉歷史,不如說導演想借電影凌駕歷史,他說:「我愛死這部戲,因為它憑電影的力量對抗納粹,這不但是寓意,更是真正擊倒。」如他所言,畢彼特帶領那虛構的「雜種兵團」Basterds,不單個個古怪,還藉殺納粹,割人頭皮,令納粹聞之色變。最後更因為Jew Killer蘭達(基斯托夫華薩)叛變,與畢彼特合作,致可一次炸死希特拉。那個「The Bear Jew」用機鎗掃爛希魔屍體的畫面,真是大快人心,興奮的不是因為希特拉是什麼壞蛋,而且來自導演利用電影謀殺希特拉所帶來的快感。
其實導演的所謂「真正擊倒」,還不止這樣簡單,確實這套戲可說是導演向電影致敬之作,難怪行內人人稱他為戲癡。導演精心設計,讓電影的每個部分,也有份參與謀殺希魔的工作。先是希魔死前還在看首映,死的地方當然是戲院;女主角電影院老闆美蘭妮和放映員男友在同一時間又以焚燒電影菲林來燒毀戲院;美蘭妮之前梳妝準備時,又要配上《豹妹》的主題曲;還不只,參與「雜種兵團」暗殺行動的,當中更有德國女星,還來個英國軍官Archie Hicox,而這個軍官當兵前竟然是影評人!如此,由戲院老闆、女星、男主角(丹尼爾布爾)、監製(戈培爾間接害死他)、放映員甚至影評人,也齊來害死希魔,殺納粹一個痛快。
出色人物源自氣勢
喜歡基斯托夫華薩飾演的Jew Killer蘭達,指揮若定,氣定神閒,還偶爾說說皮笑肉不笑的笑話,卻散發出無比的殺氣及恐怖。正因為他的悠閒,才更對比他的殘酷。電影最初的一幕,蘭達僅輕描淡寫的與男屋主對話,已叫人心寒。突然要轉用英語對話,以為僅遷就美國觀眾,卻後來才知是為了不讓藏匿在地板下的猶太人聽不懂對話內容的佈局,更叫人拍掌。這邊蘭達輕聲說︰請你指出他們(猶太人)的位置,那邊粗豪的屋主淚流滿面,指着地板,實在極具迫力。最後蘭達執鎗瞄準逃走中的女主角,卻突然放下手鎗,高叫「後會有期」。那份一切也如在掌心的氣勢,為納粹添上何等的威儀!且令第二段橫掃納粹的「雜種兵團」的登場,更為威武。縱然「雜種兵團」個個樣衰兼無型,但一時間,因為這樣的一托,卻令離奇造型化為披上一陣神秘的莊嚴。這種營造氣氛,烘托人物登場的巧妙佈局,正是崑頓塔倫天奴的看家絕活,豈能不為之敬佩。
還是較愛畢彼特
不過比對Jew Killer蘭達這個角色,我還是更愛畢彼特飾演的Lt. Aldo Raine。雖然不少評者或觀眾也覺得畢今次不過是掛名主角,其實戲份不多,主要只是行行企企,然而正因為他在戲裡無聊,才營造出兵團的衰相,以及他們深藏不露的力量及氣慨。而且Lt. Aldo Raine這個角色可說是導演的代言人,他不單強悍有力,而且即使被納粹破壞了計劃,成為俘虜,仍不懼強權。到了最後,在蘭達轉投美軍之後,仍在其頭上刻上符號,只因他依然故我,只為打撃納粹而生。那份瘋狂,那份執着,不單惹出笑料,其實更是導演的人生寫照。畢彼特的對白不多,然而他卻在為納粹頭上劃下烙印時說出了重要的兩句︰「you know how to get to Carnegie Hall?Practice.」,及最後劃完蘭達時說︰「I think this might just be my masterpiece」。明顯地,這是導演對電影的執着與對此片的期望。
從前我不大喜歡畢彼特,那種自恃有型來演戲的態度,讓角色總是虛浮。但如他自言,似乎《西藏七年》對他的電影事業影響很深遠,但仍未見放下身段。到近期他的《 CIA光碟離奇失竊案》及這套影片,他確實擺脫了要耍帥的舊形象,而是作為一個演員,利用身體,利用自身的魅力(不是外表),來支撐電影。我覺得,愛電影成狂的崑塔也因如此,才找他來擔主角,一個不搶鏡卻負有重大意義的角色,讓好導演與好演員攜手炮製好電影。
文章已刊於am post 2009 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