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29 16:02:20肥力 felixism

《即興家庭》 - 藍色平淡憂鬱

31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看的第一套電影:《即興家庭》。

故事老套,橋段陳腐得不知被用上多少次,尤是最後在陽光下離去一幕,真的太過土氣。女孩在首爾街上,被兩男誤以為是同鄉人,後更請她回鄉見見垂死的「爸爸」,而最後女孩竟跟上去,即使「家人」與「舊情人」明知她不是「她」。最後女孩在已死的爸爸面前,說上句「對不起」,似有所感而離開。

一般導演總會在這些老故事中加上一點驚喜,然而導演卻沒有,而是以最平白,最簡單的筆觸表現情節或情感,一切的橋段,甚至鏡位也似曾相識,卻總多了一份壓抑感。這可能是導演刻意套上藍調之故。除了最後的陽光燦爛,藍調子充斥著整套電影,讓憂鬱總與女孩相隨,讓本來老掉的故事變得沉悶。這份沉悶,並不討厭,而是壓抑而憔悴,讓觀眾看得戚戚,和女孩一樣,若有所思,卻不在言中。

比較一般韓片的緩慢節奏及細碎,《即》卻是更為緩慢而細膩。然而它的緩慢,卻不在情節,不在哭來哭去的,而是帶出一份緩緩的,幽幽的生活感。女孩靜待在「她」的房間,關上房燈,躺在床上,睡不著。脫下襪子,在衣櫃中找上「她」塵封的新襪子,穿上,想了一會,脫下,又穿上,想了一會,脫下,穿上自己的襪子,想了一會,脫下,又穿回「她」的襪子。這樣穿穿脫脫的已做了十多分鐘,看的時候也覺挺沉悶,但回想過來卻滿有意思。起初的脫襪象徵著她作為人客與否的遲疑,原因是那些「家人」只是冷冷的叫她等待,或是做做戲後置她於一旁。之後的穿新襪意味著身份的重疊,在她與「她」之間徘徊,在對自身工作與生活的一種反思。在家穿襪子其實頗具象徵義,意味著自己不是家人,而只是過客而已。然而,究竟在這個不是家的家,該以哪個過客的身份留下,而穿上怎樣的襪子?這同時對照出女孩的真實生活,在離家之後,在首爾,她已是個大城市的過客,卻還要經常在不同的客人的家穿穿脫脫,那真正的家在哪?真正屬於自己的襪子,又該在何處拾?

這電影就是這樣,看似平凡,但想深一點,卻皆是精緻。每個鏡頭也是緩慢而重複,一段「男友」駕車送女孩回家一段路,同一個車廂景致,卻用上五、六個微調鏡位,每個鏡位的差別不大,卻隨二人對話以致心情轉向作出配合。心情的緩緩變化,與鏡頭,甚至日光相配合、交融。

一切一切,似是無關痛癢,卻俯拾盡是構成幽幽生活的表現。在大家庭長大的「妹妹」說:「一個人住多自由」,女孩回應「不是妳想得那麼好」;「爸爸」已死,似乎不必再做戲,女孩卻靠在他耳邊,補上一路上練習多時的「對不起,爸爸」;最後「男友」送她回去,她突然道出自己的職業,才知道她在「接客」,才把輕言跟陌生人上車的事合理化;對與「爸爸」說話,她說:「我覺得該這樣做」。一切也處理得輕描淡寫,一切也是藕斷絲連,卻不是故事性的連繫,而是感覺的串連。最後她在車中哭了,但仍是選擇在最初的地方下車,打上個電話,卻不是「客人」,而是媽媽,還補一句「生日快樂」,在不太耀眼的日光下,離去。

起初以為是平淡老套小故事,在最後女孩道出自身工作後,卻發現導演是借平淡故事來訴說這種不平淡的職業。雖然也算不上是新鮮手法,也沒多震憾,卻帶給觀眾鬱悶的情緒。以「非家」來對照妓女的「無家」,很灰暗,縱然最後陽光普照,但也救不了一直營造的幽幽藍藍的空氣,心情一直沉澱下去。
Duncan 2012-06-02 09:42:51

您好:小弟把你的文章分享到http://kr.dorama.info/裡韓孝珠電影報導裡,因為寫的太好啦!

傲笑紅塵 2007-08-28 11:47:06

我覺得看你的文章比直接看電影還好耶~

版主回應
是嗎?謝謝。
我覺得好電影不一定是精彩或動人,即使看得很悶,看得眩暈,只要能令觀眾有一點感興,有所共鳴,也是好電影。
2007-08-30 09:57:59
林時拉夫斯基 2007-03-31 14:52:17

你好,香港國際電影節網上筆記連線已把這篇連結到http://www.hkifflink.net/2007/03/31/1030/ 。如果你不想被連結,請通知我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