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29 18:59:50肥力 felixism
紀子之食桌Noriko’s Dinner Table - 身份解構的現在進行式
導演園子溫憑一套《自殺循環》Suicide Circle(或後稱的Suicide Club)成為日本Cult片霸主,震撼日本社會,以致世界,讓不同地方全面封殺,禁止公演,餘下的只有網上流傳其中一段:一班日本女中學生手拖手,笑笑口,在月台前排成一行,快樂地一起倒數三二一,相相跳下火車軌,被列車輾過,血肉橫飛。《紀子之食桌》正是借《自殺循環》的餘波,加入跳軌片段,將思想深化,將單純的概念轉化為表現日本家庭崩潰的故事。
紀子厭棄自己那個「完美家庭」,渴望改變,來到不同的世界,一個「完美城市」-東京,找到在網絡「廢墟.com」上認識的「上野站54」,並加入「出租家庭成員」公司。紀子放棄「紀子」的角色,成為Michiko,和客戶同桌,提供「完美家庭」服務。妹妹Yoka為尋姊姊也離家出走,來到東京,卻找不到「紀子」,唯有化身為Yoko,和Michiko扮演姊妹角色,齊齊為老人、失親人送上家庭溫暖。在家鄉,媽媽失女而內疚自殺,記者爸爸在毫無原因之下痛失妻兒,才發覺他根本不了解女兒的心境,自己的「完美家庭」,在女兒眼中不過是無聊玩意而已。爸爸隻身來到東京,為揭露促成「東京地鐵集體自殺事件」(即Suicide Circle片段)的「廢墟.com」的真像,卻發現一切比想像中要簡單……
這種關係「身份」Identity的社會問題,大多只以寓言方式表現,但原子溫卻將之與日本集體自殺混為一提。不論畫面或題材,也震撼極致,比血腥變態更嚇人。「廢墟.com」代言人說:「世上沒有自殺會。」在這個獅子與兔子的世界,人人也只想做吃兔子的人,那總要有人扮演「兔子」,世界才能回到「循環」。有人需要女兒,他們便提供「女兒」,有人需要殺女友,他們便提供「被殺的女朋友」,以維持生態系統的循環不息。導演痛撃都市追求完全及進步的瘋狂節奏,深思男女在家庭、性別、愛情、社會位置上的演譯可能,透過「上野站54」的故事,她(女性)對萬千衣服的追求,對易服的迷戀表現出來。這種扭曲希臘哲學的家國概念,這種諷刺泡沫經濟-世界是不斷進步的觀念,縱然很引人入勝,卻不是一般人可接受,導演有點走火入魔了。
不過最後一段真的張力十足:父親租回兩個女兒,同時要「上野站54」扮演母親。由激動暴力血腥回到不如珍惜這刻「完美」,真的很有趣。父親飾演父親,紀子扮演Michiko,Yoka扮演Yoko,再加上個漂亮媽媽,齊齊在「完美家庭食桌」,回味一次家庭樂。Yoko說「和Michiko回憶紀子及Yoka從前逸事」的片刻,盡現無奈的溫情。
對演員來說,這種扮演中的扮演並沒有什麼難度,只是各家庭成員著實做得很出色,尤是為女兒做盡一切,為找回紀子及Yoka而租下東京房子,並將之佈置如同家鄉一樣,以等二女回來的父親,執著、堅毅、單純,卻因此而陷入崩潰;「上野站54」女孩,美艷而邪氣迫人,盡現日本潮女色彩,成為冷酷而愛好易服,角色混亂的新女性。詐看不過是故事,導演太狂,然而細心想想,我們又何嘗不是在努力地學習扮演「完美父母」、「完美孩子」、「完美學生」、「完美市民」?然而在大家也不再相信完美的世代,所謂真正的「完美」,是不是要如同兩姊妹的最後選擇一樣,放棄「永恆」的假皮相,皈依「循環」的世界定律呢?
ps:前一天才看《立見天國》,在每天也有武力衝突、自殺爆炸的國家裡,一個在酒吧中的閒角說:「在某些大國,為何自殺的人會比交通意外死的人多?他們是瘋的嗎?」兩套電影同樣是談「自殺」問題,卻是完全的不同理由及方向,值得深思。
紀子厭棄自己那個「完美家庭」,渴望改變,來到不同的世界,一個「完美城市」-東京,找到在網絡「廢墟.com」上認識的「上野站54」,並加入「出租家庭成員」公司。紀子放棄「紀子」的角色,成為Michiko,和客戶同桌,提供「完美家庭」服務。妹妹Yoka為尋姊姊也離家出走,來到東京,卻找不到「紀子」,唯有化身為Yoko,和Michiko扮演姊妹角色,齊齊為老人、失親人送上家庭溫暖。在家鄉,媽媽失女而內疚自殺,記者爸爸在毫無原因之下痛失妻兒,才發覺他根本不了解女兒的心境,自己的「完美家庭」,在女兒眼中不過是無聊玩意而已。爸爸隻身來到東京,為揭露促成「東京地鐵集體自殺事件」(即Suicide Circle片段)的「廢墟.com」的真像,卻發現一切比想像中要簡單……
這種關係「身份」Identity的社會問題,大多只以寓言方式表現,但原子溫卻將之與日本集體自殺混為一提。不論畫面或題材,也震撼極致,比血腥變態更嚇人。「廢墟.com」代言人說:「世上沒有自殺會。」在這個獅子與兔子的世界,人人也只想做吃兔子的人,那總要有人扮演「兔子」,世界才能回到「循環」。有人需要女兒,他們便提供「女兒」,有人需要殺女友,他們便提供「被殺的女朋友」,以維持生態系統的循環不息。導演痛撃都市追求完全及進步的瘋狂節奏,深思男女在家庭、性別、愛情、社會位置上的演譯可能,透過「上野站54」的故事,她(女性)對萬千衣服的追求,對易服的迷戀表現出來。這種扭曲希臘哲學的家國概念,這種諷刺泡沫經濟-世界是不斷進步的觀念,縱然很引人入勝,卻不是一般人可接受,導演有點走火入魔了。
不過最後一段真的張力十足:父親租回兩個女兒,同時要「上野站54」扮演母親。由激動暴力血腥回到不如珍惜這刻「完美」,真的很有趣。父親飾演父親,紀子扮演Michiko,Yoka扮演Yoko,再加上個漂亮媽媽,齊齊在「完美家庭食桌」,回味一次家庭樂。Yoko說「和Michiko回憶紀子及Yoka從前逸事」的片刻,盡現無奈的溫情。
對演員來說,這種扮演中的扮演並沒有什麼難度,只是各家庭成員著實做得很出色,尤是為女兒做盡一切,為找回紀子及Yoka而租下東京房子,並將之佈置如同家鄉一樣,以等二女回來的父親,執著、堅毅、單純,卻因此而陷入崩潰;「上野站54」女孩,美艷而邪氣迫人,盡現日本潮女色彩,成為冷酷而愛好易服,角色混亂的新女性。詐看不過是故事,導演太狂,然而細心想想,我們又何嘗不是在努力地學習扮演「完美父母」、「完美孩子」、「完美學生」、「完美市民」?然而在大家也不再相信完美的世代,所謂真正的「完美」,是不是要如同兩姊妹的最後選擇一樣,放棄「永恆」的假皮相,皈依「循環」的世界定律呢?
ps:前一天才看《立見天國》,在每天也有武力衝突、自殺爆炸的國家裡,一個在酒吧中的閒角說:「在某些大國,為何自殺的人會比交通意外死的人多?他們是瘋的嗎?」兩套電影同樣是談「自殺」問題,卻是完全的不同理由及方向,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