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17 16:48:59肥力 felixism

Corpse Bride

Corpse Bride

A問為何不寫寫《Corpse Bride》。其實很早之前已看了,起初對我來說,這種被稱為現代寓言的電影,沒有什麼好寫,寫分鏡寫顏色,又怕太艱深。大體而言,《Corpse Bride》可說是「只是美而已」,然而這正是現代寓言的特色,說是寓言,卻寓意不明,似有還無的,只是單純的說故事。我很喜歡這種表述方式,只是真的沒有什麼好寫,更何況我又不喜歡寫什麼故事簡介。然而,看過G的評語,便開始搜集有關該電影的資料,甚至擴展到對背景時期-維多利亞時期產生興趣。

19世紀的維多利亞時期,正是文藝與科學發展的黃金時代。然而在添生手中,卻盡是灰灰藍藍,了無生氣。利用figure獨有的立體感,加上藍調燈效,讓古典與現代交替的時代變得更迷離,映襯屍家旺地的多姿。地獄新娘Emily,因為登徒浪子而死,也因對浪漫的執著而「重生」,遇上Victoria時期的Victor與Victoria,讓二人在盲婚啞嫁的世界中找到一點顏色。

也許「化蝶」會令中國人聯想到《梁祝》,但其實這種化成無數彩蝶升空的場面,卻在歐洲童話或科幻故事中經常出現,而且所象徵的不是哀怨和愛情,而是浪漫和自由。有點不同,但我深信不同的民族總可以透過「美」而互通,就像不同民族的人走到劇場,即使感受不同,領會各異,然而掌聲是一樣的。

對比起上次的作品,今次的總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三位主角身上,那些怪誕朋友只是配角,不夠立體也沒多介紹,就算在周邊媒體也找不到他們的資料,讓人失望。縱然Emily造型出色,但卻少了其他可把玩的古怪角色,始終不大好。不過《Corpse Bride》和上次的《Nightmare in Christmas》一樣,電影只是頭盤,主菜可是其他周邊的figure、網頁,製作方式/特輯。正如以前老師所說,我們總會在看animation時,同時留意其製作方法,尤其是這種以figure為主的電影,其拍攝過程總比電影本身吸引多。

從前也說了,這種跨媒體的觀賞方式,將會是往後十年的主流,電影不再是獨立的媒體,觀眾更會在其他地方尋找資料,讓「故事」變得完整,讓感受擴展至不同層次。雖然推動互動的不是媒體或創作人本身,而是背後的策劃人,說穿了也是為生意,卻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