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03 12:15:07肥力 felixism

最好的時光

最好的時光

出字幕時,C憤然站起來,連片尾的動人歌曲也不聽便要離開。C覺得很失望,尤是「自由夢」一段,更不堪入目,我不能說這是一齣好電影,只是我也嘗試欣賞這齣侯孝賢的「實驗」作品。

懷著《珈琲時光》的動人餘味,對這電影可說是滿心期待,然而感覺卻有點突兀,只因作為本土意識代表的侯孝賢拍出了本土得不可再本土的台灣電影。侯孝賢,往往走在時代的前頭,不懂電影的人絕不會看,然而今次連讀電影的做電影的也感到失望,只因他所拍的確實有遺教科書的法規,不同於電影大國所定下的標準,也嘗試超越現有的美學角度,甚至超越從前的自己,似是找尋新的詮釋,一種地域性的感懷。我覺得他很厲害,也讓人佩服,只是一時間沒法完全接受。

不論「戀愛夢」、「自由夢」及「青春夢」,也是愛情與城市的對話,由1966到1911,再回到2005(我看不出為何是這三個時間,也看不出為何用如此的次序),也是一樣的不變,角度沒變,地沒變,情也沒變。「戀愛夢」是環繞撞球場的靡爛生活,卻穿插情信、當兵離別、雨下牽手等車的點點純真;「自由夢」是在被割讓的台灣之中,男子胸懷壯志,女子卻如同當時的台灣一樣,只有依附、等待而無奈;「青春夢」,徘徊在公路,在網絡沉溺,在酒吧失落,在雙性戀之間找不到出口,換來頹唐與遊離,迷迷糊糊。

導演利用很多方法,打破一般的審美標準,在自己的美學世界裡,試探新的可能/觀眾的尺度。「戀愛夢」,完全是六十年代的風味,緩慢單純柔情,配襯Smoke Gets in Your Eyes, Rains and Tears,本來會很六十年代的。然而卻突兀非常,畫面和音樂完全不一致,歌曲就像單純的場景音樂,沒有任何表象,讓人抽離;「自由夢」,看似是仿照從前的默片模式,沒有對話而中間插入字幕,然而越看越不對勁,完全不是那回事,而像是勾走了現場對話聲,只有演員口型說說,而再後補文字。然而,除卻對白,卻又用上現場收音。縱然我不認同單一的審美角度,默片不一定要依從美國的楷模,不是一定要如此這般,一定這一定那的,不是只有教科書教的才是美,只是誠如C所說,玩卻玩得不美。我和導演一樣,同樣討厭由某幾個民族支配的Cosmopolitan,但始終是在這種氛圍下長大,在對台灣本土意識沒多興趣的情況下,始終不大喜歡導演的這種讓(其他地方的)觀眾抽離的玩法。

也許,2005的「青春夢」才是主線,透過邊緣性的癲癇女性,遊走於bi-sexual之間的身份游離,呈現後現代的混亂意象。再將之擴大,穿插於電影媒體及從前的兩個時代,讓台灣意識超越傳統尺度,讓電影手法影響大腦過濾系統,發現突兀,感覺抽離。這種「第三位置」表述原本很吸引的,只是,真的沒有共鳴。

很愛舒琪在「自由夢」唱歌的兩段,極度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