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05 00:24:31肥力 felixism

緩慢

未看一些美國電影資料及《當年相戀意中人》(Broken Flowers)之前,真的不知道原來美國也有如此的慢調電影。這種如同參考中亞的寫實電影風格,卻配襯美國有名名星,自然有種酸溜溜的韻味。黃昏情聖唐利用緩慢告訴我們,現實的唐璜可不一定是浪漫情深,也許只不過是上機下機上車下車的沉悶而已。只是又有多少人願意欣賞這種悶?

記得大學時借的第一本書,就是米蘭昆德拉的《緩慢》。書本是說作者自述和妻子在巴黎近郊的城堡酒店渡假的經過,而當中穿插著佚名作者的經典小說《沒有來日》的故事。在故事的交錯之間,他以馬車訴說著「緩慢」:夫人和男紳士並坐在馬車的車廂中,伴著馬匹一踏一踏的節奏,二人的小腿也隨著搖晃輕觸對方的體溫,長路漫漫,二人宛如在永恆的時光中的車廂內,似有若無的交流著,感受著對方的氣味。這樣,經歷了如此的紳士送夫人回府的浪漫時光,二人之後的激烈纏綿也變得合理而充實。從前的故事,從前的時間就是如此,輕輕的,讓緩慢醞釀絲絲情感,讓時間安靜的流逝,卻如微風一樣輕掃臉龐。

漸漸,生活變得越來越快,我們沒時間了解每一秒,便讓時間迅速流走,我們只會埋怨為何排在前面的人的動作何不快一點,只要求盡快選好吃的是A餐或是B餐,而又盡早撤離,免得被人埋怨。然而,我們已不會安心靜候,期待輪到自己時的喜悅,也不會為不同款式的食物而高興。男友送女友回家,也只想盡快完成工作或完事……便算。

很記得小時候父母帶我進戲院的情景(基本上對是小孩的我來說,只是進戲院而不是看戲)。那時不是常常有新片上映的,父母需預早兩三小時買票,之後先去吃飯,到半小時前,便回到戲院門外等候,並走到小販檔攤前,買些魷魚、糖果,之後才進場看戲。每次如是,也每個觀眾也如此,像是一種儀式。縱然整個戲院也彌漫著不同小吃的氣味,但卻沒有觀眾會吃出聲音來,也很少旁述員在場說三道四,因為難得可以買到一張戲票,也因要花上不少時間,經歷一連串的進場儀式才可看戲,所以大家也很留心看戲或睡覺的。總之大家也不敢搔擾身旁歷盡千山萬水才可進場的觀眾,因為這是會導致有生命危險的行為。

小時候,每做一件事之前,也必先要做一些「儀式」。我們要先看收費表,看看有沒有漲價,再數算一個個的錢幣,才放入鐵箱之內,取出車票,才可入閘,而不是「啫」就可以了;我們要預先擬定好時間日期地點,再分頭約定不同朋友,再在當天準備妥當,保證不會遲到,免得讓人擔心,才整裝出門,而不是來電說還有半小時就到。這些儀式,讓事情所要佔的時間長了,時間便變得緩慢,然而正因為有著如此多的準備,一切也變得充實。聽到朋友說籌備婚禮而要做的瑣事實在太多太麻煩,所以得到的結論是「一次便夠了」,我認為這叫幸福。

從前,因為自己的漫不經心,於是遲了幾分鐘,看不到爺爺最後一面,更知道他臨終前很想再多看一點自己,便誓言以後要守時。然而,我是否是時候該戒掉這種惡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