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25 14:32:33marco

灣「綠金」德日商人積極布局

灣「綠金」德日商人積極布局

撰文/陳翊中

隨著科技的進步,太陽能、風力逐漸成為最重要的能源來源,而台灣豐沛的陽光以與強大風壓正是發展這種再生能源最佳處所。德國、日本等風力發電業者,相繼投入300億元資金,在苗栗、新竹等地興建風車,率先布局搶奪「綠金」商機。

十一月的台北,秋風蕭颯、涼意逼人,然而,三百公里外的高雄,陽光卻依然熾熱,雖然南台灣的人們,早已習慣一年之中總有九個月以上晴朗的日子,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南台灣充足的陽光,其實是一座尚未開發的豐富金礦,而且,這座「綠色金礦」還是人人都可以挖掘的寶藏。

在茂迪股價狂飆成為股王之後,許多人才驚覺「台灣也有世界級的太陽能公司」,其實,台灣除了有世界級公司之外,更有「世界級的太陽能」,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模具工程系教授,也是教育部南部太陽能主持人艾和昌表示,同樣一塊太陽能電池,隨著陽光條件的不同,發揮的效益也有所差異,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之間,由於太陽直射的距離較短,日射量(陽光輻射發出的能量)較高,是太陽能電池效益發揮最佳的區域。

世界級的太陽能 屏東發電量高出日本五○%

工研院能資所潔淨能源組組長江懷德也舉出實際測試的數據印證:一片發電量一千瓦的太陽能電池,在台北測試,大約能發一千到一千一百瓦,而在太陽能已經相當普遍的德國和日本,由於緯度較高,即使在陽光最充足的地區,發電效率只能和差到九百至一千瓦的水準,但是,在台灣的屏東,卻可發出一千五百瓦的電,足足比德國、日本高出五○%,由此可見,南台灣的陽光「含金量」極高。

換個場景,到距台北五十分鐘飛行時數以外的澎湖,十一月的澎湖,強勁的東北季風,颳得人睜不開眼睛,最熱鬧的中正路上,幾乎已不見遊客,不過,以往造成澎湖人困擾的強風巨濤,隨著台電以及若干民間人士在此推動風力發電,也將為貧窮的澎湖創造無窮生機。在澎湖縣縣長辦公室裡,縣長賴峰偉比手畫腳地描繪未來的遠景:「二○一一年前,台電計畫在澎湖設置二百三十一組風力發電機組,未來澎湖不但成為全台風車發電的故鄉,也將成為全台綠色能源示範縣。」

前澎湖縣長、現任縣議員高植澎,目前也積極在民間推動風力園區的構想,他說:「利用豐富的風力資源,澎湖鄉親集資在自家土地上構築風力發電機,再賣電給台電,將是一門不錯的生意。」他笑著說:「丹麥、德國的農民,就在田埂邊立起風車,利用風力發電賣錢的情況非常普遍,未來澎湖的農民、漁民,都可以兼差,擔任電廠廠長!」

依工研院能資所的評估,包括地面與海上,澎湖將有六十四.五萬瓩的潛在發電能量,而澎湖目前全縣用電量僅六萬多瓩,因此多餘的電力將可輸送至台灣本島,不過由於澎湖到台灣之間的海底電纜要到二○一一年才能興建完成,加上攸關民間投資再生能源發電意願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還躺在立法院,遲遲無法三讀通過,這是澎湖發展風力發電的兩大障礙;不過高植澎樂觀地預期,只要打通這任督二脈,風力發電不但可在澎湖形成產業聚落,陸上和海上壯觀的風車田,更可帶動觀光,澎湖的未來不靠賭場,靠風力發電就可促進地方繁榮。

風力、太陽能資源豐沛 占全台總發電量卻不到一%

由於台灣中央山脈與大陸福建省戴雲山脈所形成的狹管效應,讓台灣形成良好的風場,除了澎湖以外,在本島西部沿岸,其實已有多家風力發電業者正如鴨子划水,在風力資源豐沛的地區「插旗」,一待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即可鳴槍起跑。據經濟部能源局統計,目前已經有五十九個申請案,其中,進度最快的是德商英華威,其所擁有的苗栗竹南和大鵬兩座風場,已在今年三月動工,而英華威更計畫投資二百八十至三百億元,在未來六年於西海岸沿線裝置一百五十至二百支風機,除此之外,日商新豐能在新竹也有開發計畫,未來幾年,西海岸應可看到風車處處的景象。

「無論風力或太陽能,台灣都算是資源豐沛的國家。」江懷德表示,不過,台灣人坐擁如此豐沛的再生能源卻不自知,從德國人的眼中看來,非常不可思議;十月底,前來高雄參加一場太陽能研討會的德國知名太陽能設備公司Huth Solar Performance執行長Christof Huth,得知高雄太陽能發電效率如此之高,對台灣的天然條件羨慕不已,但是另一方面,當他被告知台灣太陽能和風力占總發電量的比率竟還不到一%,他直言如果德國有這麼好的天然條件,目前推廣太陽能發電的速度一定更快。

當然,以目前的技術,太陽能發電一度成本高達十四.五元,風力發電也要一.四至兩元左右,相較於核能發電的一.四元、燃煤發電的一.三元,以帳面成本來看,並不划算。

經濟部能源局局長葉惠青指出,發展再生能源,不能單從成本來看;他進一步解釋,自從今年二月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就是世界各國努力的課題,而發展再生能源,是有效減少二氧化碳的方法之一。而在資源缺乏的台灣,發展再生能源也具有掌握自主能源的戰略意義,更重要的是,推廣再生能源,有發展相關產業的重要意義,因此,為了環保、為了能源自主,也為了發展產業,他斬釘截鐵地表示,二○一○年再生能源占總發電量的目標,一定要達到一○%。

德國「綠金」經驗 曾創造十二萬就業機會

不過,有了目標,還要有步驟方法,以全世界發展再生能源最成功的德國為例,自從二○○○年再生能源法通過之後,建立一套保證收購「綠色電能」的機制,例如太陽能發電每度以大約新台幣二十元收購,並有各種免稅與低利貸款措施,提供民間投入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的誘因,同時並明定罰則,規定電力公司發電來源,多少比率來自太陽能,多少比率來自風力及其他再生能源。

在「胡蘿蔔和棍子」齊下的機制下,再生能源發展十分迅速,原本預定○四年達到一○%再生能源比率的目標,在○三年就已經提前達成,到今年上半年,此一比率更達一一%。而在市場帶動產業下,德國目前已是太陽能發電設備和風力發電設備的大國;透過發展再生能源產業的「藍海策略」,德國不但創造了十二萬個就業機會,而且二○一○年以前再生能源產業的就業人口將再成長四○%。

葉惠青指出,目前已在立法院經濟與能源委員會,進入實質審查階段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也是參考德國的經驗,以優惠收購價格為誘因,鼓勵民間參與投資再生能源,在條例通過之後,政府將透過編列預算以及電力公司以不含再生能源發電部分之總發電量繳交一定金額,充作基金,補貼再生能源和傳統能源發電之間的差額。

然而,葉惠青無奈地說,當媒體得知,為發展再生能源,未來電價可能因此而調漲,新聞皆是以「發展再生能源,全民買單」,負面解讀,反對的壓力也排山倒海而來,國人對於發展再生能源的觀念和共識並不足夠。不過,發展再生能源,真的會增加很多負擔嗎?經濟部長何美玥表示,即使到二○二五年再生能源將成長至八五○萬瓩為目標估算,電價也不過調漲三%,對產業的衝擊並不如想像中大。

然而,觀念要扭轉,一時之間可能不容易,但是透過科技,增加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大幅降低成本,卻是在未來兩、三年內可能達成的目標,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鑽石太陽能電池的發展。

成本下降、效能增加 鑽石太陽能電池將可商品化

目前市場主流矽晶太陽能電池,由於材質物理條件的限制,轉換效率最多只有一五%至一七%,再精進研究,也極難突破二○%,而目前主要用於衛星、太空船的砷化鎵太陽能電池,雖然轉換效率可以達到二七%、二八%,但是成本高又具有毒性,實用性不高。

以奈米無晶鑽石所製成的鑽石太陽能電池,利用鑽石的熱生電效應,理論轉換效率將可大幅提高至五○%,等於矽晶太陽能電池的三倍,更重要的是,鑽石太陽能電池構造簡單,鑽石膜可以用類似噴漆的方式塗布,大量製造後,成本僅是矽晶太陽能電池的一半,將為再生能源產業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鑽石太陽能電池是在○一年由美國范登堡大學的Timothy Fisher所提出,當時這個理論提出之後,曾引起業界震撼,不過Timothy Fisher所設計的鑽石太陽能電池,由於太陽光要把鑽石加熱至一千度並不容易,加上所發出的電壓極低,因此實用性不高。

不過,隔年全球鑽石科技頂尖的專家之一、中國砂輪副總經理宋健民,改以奈米級的無晶鑽石所形成的「電子槍陣」,所製作的鑽石太陽能電池,明顯改善了Timothy Fisher的效能;不但放電的溫度可以大幅降低至一百到兩百度,實驗室測試的轉換效率,也遠遠超越矽晶太陽能電池,宋健民並預期兩年後,鑽石太陽能電池將可商品化,同時他更大膽地預測,當鑽石太陽能電池普及化後,電將比水更便宜,未來所有核電廠都可以關閉,同時家家戶戶都能在自己家中裝置發電設備,電源自給自足。

艾和昌指出,鑽石太陽能電池理論上可行,但是太陽能所產生的溫度要持續,是系統設計上應克服之處,而在北方寒冷的冬天,要如何擷取太陽的熱能,也是系統設計上應考量的地方。

南台灣得天獨厚的條件,加上深厚的半導體、機電工業的基礎,又擁有全球頂尖的鑽石應用科技技術,若未來太陽能發電成本真能大幅下降,台灣的太陽能產業將極具發展潛力,不過,再生能源一向被人質疑的問題是不穩定,因此一般只能用作輔助電源,不過,台灣豐富的風力發電資源,估計潛在發電量將達三百萬瓩,將可巧妙地和太陽能形成平衡,在石油逐漸枯竭、再生能源正快速興起的年代,台灣已站在極佳的起跑點上。(更多精采內容,請見《今周刊》465期,各便利商店及連鎖商店均有銷售)

再生能源產業讓德國魯爾市重生

再生能源,可以讓一個沒落的城市,重新恢復繁榮,位於德國西南方的魯爾市(Ruhr),就是第一個利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進行產業轉型的成功範例。

位於德法邊境的魯爾,自古就以出產煤、鐵著名,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裡更是主要的戰場之一;過去產業結構以煤炭、鋼鐵等重工業為主,由於煤礦逐漸枯竭,十多年前煤礦場、鋼鐵廠紛紛倒閉,而由於重工業對環境造成嚴重損害,魯爾的空氣汙染曾經嚴重到汽車無法通行,河裡的魚類亦宣告絕跡。

不過,1989年起,德國政府以10年時間,花了相當於台幣800億元的經費,將這個破敗的工業區重新營造成再生能源高科技產業園區,不但興建大量的太陽能發電系統,整座城市更以節能概念打造,透過建築物本身的自然採光,減少照明和空調的能源消耗;發展10年下來,魯爾市居民55%的熱水,都是由太陽能熱水器提供,40%的電更是來自太陽能。

然而,更重要的是,魯爾市積極提供太陽能產業在此研發生產的誘因,讓太陽能產業在此生根,也為產業找出一條清晰的轉型道路,如今,魯爾不但是德國知名的觀光景點,更是全球太陽能產業的重鎮,有了再生能源擔任產業火車頭,讓這個一度沒落的城市,重新找到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