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14 16:57:30marco

心臟病童運動分級 要活就要動

心臟病童運動分級 要活就要動

過度保護可能使病童健康受害 兒童心臟學會推動運動分級 讓心臟病患也可以有運動的權利

【記者王蓉台北報導】「患有心臟病的孩童,想活就是要多動!」台灣兒童心臟學會理事長呂鴻基表示,老師與家長常因擔心運動對孩童心臟會造成負擔,不敢讓孩子參與體育課、戶外活動,長期反而加重病童心肺功能問題。

為讓社會對如何正確照顧、看待心臟病病童,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協會、台灣兒童心臟學會、中華民國關懷心臟病童協會等團體,在教育部指導下,製作出「心臟病學生症狀分級、活動建議表」,並於12日舉辦「歡心鼓舞運動會」,屆時將有200多名病童依照分級,從事有益身心的戶外運動。

學校怕事 禁止活動

「我的小孩在國中、小就學時,受到老師『過度』保護,無法參與任何運動機會。」陳姓家長指出,他的小孩患有先天性心臟病,被老師限制上運動課,因為長期缺乏運動,從小就身體不好、長不大。「國家賦予每個學童有平等受教的權利。」他不解,為何校方從未深入理解,只懂得以全面禁止的手段,排擠患童參與體育課的機會。

因為不了解與法令的限制,學校為求省事,乾脆全面禁止。呂鴻基指出除了社會對心臟病有錯誤認知外,由於「學校衛生法」第12條明定:「學校對患有心臟病及其他重大傷病之學生,應加強輔導與照顧。」讓各個學校擔心出事後的責任追究。

認識不清 家長擔心

除學校、老師的禁止外,許多家長也因出於認識不清或愛護心態,將孩童束縛再特定的時空場域,拒絕讓他們從事戶外活動、培育健全身心。

呂鴻基表示,對心臟病童而言,必須經歷許多侵襲性檢查和治療過程,對其心理與精神狀態已有打擊,父母的態度和對疾病的了解程度如何,會決定性影響孩童對疾病的接受度﹐若父母否定﹑禁止﹐甚至會發展出自我毀滅性的行為模式。

「以前我總是擔心她會身體受不了﹐除不讓她運動外﹐為防她大哭而缺氧﹐什麼事都會順著她。」郭媽媽看了看孩子﹑笑著表示﹐如今她不會限制孩子的行動﹐只要有認識的人陪伴身邊就好﹐「妹妹現在變得很活潑﹐像一顆強力電池﹐每天過得比父母還有活力﹗」

正確認知 健康運動

根據統計﹐台灣一年有2千多名先天性心臟病患﹐如果再加上後天病患﹐平均有1%的學童是心臟病病童﹐數量非常龐大。

心臟病兒童基金會副執行長王主科指出﹐這些孩童的成長必須要靠良好的認知﹑適度的運動﹑充足的醫療照顧﹐才能確保健康。

「適度的運動可以幫助心臟病學生擁有理想的身心狀態﹐過度靜態的生活方式反而妨礙學生健康。」他建議﹐除了專業醫師定期診斷治療外﹐家長與老師也可以將孩童的心臟健康程度區分為4級﹐隨著級數的不同﹐而給予不同程度的運動﹐如適當的步行﹑伸展操等﹐對大多數的心臟病孩童來說﹐不費力又可以確保身心的平衡發展。

中華民國關懷心臟病童協會創會理事長葉宗林補充﹐若是家長不確定孩童的患病程度﹐或是想獲得更多的資訊﹑服務﹐也可以在12日自由參加「歡心鼓舞運動會」﹐現場將有專業的醫生以及醫療器材﹐對病童進行初步的檢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