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10 15:18:15marco
【中國點滴】“先來2、3瓶啤酒”,含糊說法在中國行不通的理由
【中國點滴】“先來2、3瓶啤酒”,含糊說法在中國行不通的理由
2005/09/19
【日經BP社報道】本文譯自作者於6月3日撰寫的日文專題“「とりあえずビール2、3本」が通じない理由”,特此備註。
筆者以前碰到過這樣一件事:筆者的一位日本朋友在中國的一家餐館裏點菜時說:“先上2、3瓶啤酒。”女服務員反問道:“您到底是要2瓶還是3瓶?”別生氣“怎麼碰到了這麼實在的服務員?”其實它只是一個說明含糊的交流方式在中國行不通的極端例子。日資企業中有不少日方主管會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向中方員工連續發出類似的含糊指示。在海外,人與人的交流絲毫含糊不得。
下面要講的也是筆者以前在江蘇省某家日資企業訪問時發生的一件事。吃午飯時筆者正和工人們一起在員工食堂吃飯,發現打飯窗口旁邊的黑板上寫著一些細小的數字。仔細一看,發覺上面逐一詳細地記錄著一些諸如豬肉、魚、蔬菜等當天所用的原材料的每公斤單價,購買量、以及實際做了多少人的飯,還有總費用等數字。
▼除條例的明示與實踐外沒有其他有效手段
為何要這樣做呢?向廠長一打聽,他回答:“員工的午飯目前由公司全額負擔和提供。每天每人的伙食預算已向員工公佈,因此這筆預算在當天的伙食中是如何使用的,每次都要詳細公佈。”
假如不這樣做的話,員工就可能產生這樣的疑問:分配給自己的預算是否真正用到了當天的伙食中,以及伙食情況是否和預算相符?為了避免這樣的問題,這家公司決定將詳細數據予以公開。
這樣做也許廠方會覺得“太麻煩”,但作為員工來說,自己有權享受到公司為午飯預算而承諾的費用,有權知道這筆費用是否真正用到了自己身上。員工當然可以要求檢查相關數據。採用這樣的制度,就不會相互猜疑,就能防止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不僅如此,“盡可能以數字等具體形式商定下來,形成制度,並預先公佈”的手法,對於不同文化之間的聯合作業來說特別有效——,這本是一項必須做的工作,但在不少情況下卻沒有這樣做。
前不久,筆者去了廣東一家日資汽車廠商。在那裏,各會議室的墻壁上都張貼了一張辦公桌標準擺放圖,房間使用後應當將哪張桌子擺回什麼位置?上面的規定,無論誰均可一目了然。結果自然是,無論你何時到任何一個房間,辦公桌的擺放都井然有序。
然而,緊接著下一週去的另外一家日資辦公自動化設備廠商卻沒有張貼這樣的指示圖。自然,桌子的擺放沒有統一性,有的擺成了“U”字形,有的則像學校擺放課桌那樣,有的更是直接堆到了墻角。使用房間之前必須首先整理屋子裏的桌子。
▼是不會“整理”,還是沒安排人“整理”?
在這樣的公司裏,日方上司常常會抱怨說“中國人不會整理”。其實卻並非如此,只不過是管理者沒有具體指示該怎麼做。
除此之外,還會不時地聽到“中國員工連一個正規報告都不會寫”這樣的牢騷。既然如此,就應當首先制定一個全公司通用的標準格式,標題應該按照哪種字號填寫在離頂端幾釐米的位置,以具體的形式做出規定。在此基礎上,報告則利用A4紙限定在1頁以內,並且首先要在開頭寫上結論……,等等,可以按照這種方式對全體員工進行報告書寫方法的培訓。假如既不制定這樣的具體條例,也不實施執行條例的具體對策,而是說“中國人如何如何”,沒有任何意義。
合資公司的日方人員大多是學校畢業後一直工作在某家公司,也就是說在終身雇用的制度下,在同一公司與相同的同事長時間共同工作。所以日方員工是在一邊學習上司和老員工的工作方法的過程中,一邊在潛移默化中不斷積累理解和貫徹公司條例的經驗的。因此很多情況下,自己是如何才能掌握業務知識和技能的,自己並不清楚。所以,也就不擅長向別人作出明確的指示。
就連食堂這樣的事情,都要以非比尋常的認真態度對待。作為日方管理人員,首先應該注意在和對方講話時要有具體性,以免對方猶豫不決。要盡可能以數據的形式做出指示。養成這樣的習慣是在海外進行管理工作的第一步。(特約記者: 田中 信彥)
2005/09/19
【日經BP社報道】本文譯自作者於6月3日撰寫的日文專題“「とりあえずビール2、3本」が通じない理由”,特此備註。
筆者以前碰到過這樣一件事:筆者的一位日本朋友在中國的一家餐館裏點菜時說:“先上2、3瓶啤酒。”女服務員反問道:“您到底是要2瓶還是3瓶?”別生氣“怎麼碰到了這麼實在的服務員?”其實它只是一個說明含糊的交流方式在中國行不通的極端例子。日資企業中有不少日方主管會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向中方員工連續發出類似的含糊指示。在海外,人與人的交流絲毫含糊不得。
下面要講的也是筆者以前在江蘇省某家日資企業訪問時發生的一件事。吃午飯時筆者正和工人們一起在員工食堂吃飯,發現打飯窗口旁邊的黑板上寫著一些細小的數字。仔細一看,發覺上面逐一詳細地記錄著一些諸如豬肉、魚、蔬菜等當天所用的原材料的每公斤單價,購買量、以及實際做了多少人的飯,還有總費用等數字。
▼除條例的明示與實踐外沒有其他有效手段
為何要這樣做呢?向廠長一打聽,他回答:“員工的午飯目前由公司全額負擔和提供。每天每人的伙食預算已向員工公佈,因此這筆預算在當天的伙食中是如何使用的,每次都要詳細公佈。”
假如不這樣做的話,員工就可能產生這樣的疑問:分配給自己的預算是否真正用到了當天的伙食中,以及伙食情況是否和預算相符?為了避免這樣的問題,這家公司決定將詳細數據予以公開。
這樣做也許廠方會覺得“太麻煩”,但作為員工來說,自己有權享受到公司為午飯預算而承諾的費用,有權知道這筆費用是否真正用到了自己身上。員工當然可以要求檢查相關數據。採用這樣的制度,就不會相互猜疑,就能防止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不僅如此,“盡可能以數字等具體形式商定下來,形成制度,並預先公佈”的手法,對於不同文化之間的聯合作業來說特別有效——,這本是一項必須做的工作,但在不少情況下卻沒有這樣做。
前不久,筆者去了廣東一家日資汽車廠商。在那裏,各會議室的墻壁上都張貼了一張辦公桌標準擺放圖,房間使用後應當將哪張桌子擺回什麼位置?上面的規定,無論誰均可一目了然。結果自然是,無論你何時到任何一個房間,辦公桌的擺放都井然有序。
然而,緊接著下一週去的另外一家日資辦公自動化設備廠商卻沒有張貼這樣的指示圖。自然,桌子的擺放沒有統一性,有的擺成了“U”字形,有的則像學校擺放課桌那樣,有的更是直接堆到了墻角。使用房間之前必須首先整理屋子裏的桌子。
▼是不會“整理”,還是沒安排人“整理”?
在這樣的公司裏,日方上司常常會抱怨說“中國人不會整理”。其實卻並非如此,只不過是管理者沒有具體指示該怎麼做。
除此之外,還會不時地聽到“中國員工連一個正規報告都不會寫”這樣的牢騷。既然如此,就應當首先制定一個全公司通用的標準格式,標題應該按照哪種字號填寫在離頂端幾釐米的位置,以具體的形式做出規定。在此基礎上,報告則利用A4紙限定在1頁以內,並且首先要在開頭寫上結論……,等等,可以按照這種方式對全體員工進行報告書寫方法的培訓。假如既不制定這樣的具體條例,也不實施執行條例的具體對策,而是說“中國人如何如何”,沒有任何意義。
合資公司的日方人員大多是學校畢業後一直工作在某家公司,也就是說在終身雇用的制度下,在同一公司與相同的同事長時間共同工作。所以日方員工是在一邊學習上司和老員工的工作方法的過程中,一邊在潛移默化中不斷積累理解和貫徹公司條例的經驗的。因此很多情況下,自己是如何才能掌握業務知識和技能的,自己並不清楚。所以,也就不擅長向別人作出明確的指示。
就連食堂這樣的事情,都要以非比尋常的認真態度對待。作為日方管理人員,首先應該注意在和對方講話時要有具體性,以免對方猶豫不決。要盡可能以數據的形式做出指示。養成這樣的習慣是在海外進行管理工作的第一步。(特約記者: 田中 信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