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09 17:13:26marco
中晚停刊 媒體生態重整新契機
中晚停刊 媒體生態重整新契機
在壹傳媒的攻擊下,台灣昔日大報逐漸淘汰出市場競爭,也打破了底層員工的飯碗。(辛台元攝)
已進入黃昏產業行列的平面印刷媒體;如果不知道要站穩腳步重組組織的媒介,忽略讀者隨著全球化成長的真正需求的話,泡沫化將是媒體集團無法挽回的命運。
文/陳宗逸
消息在業界流傳將近三個月之後,創刊十七年的中時晚報,果然如預期般的於十月三十一日最後一次發行,然後正式停刊。中時晚報停刊,除了象徵台灣的平面媒體在後第三波時代,即將進入新一波的激烈淘汰賽之外,也跟隨著發燒發熱的「中資媒體」話題,將台灣媒體生態目前面臨的政治、經營窘態完全攤開在陽光底下。另外一家也可能有動作的聯合晚報,雖然暫時將停刊延後,但是聯合報系面臨的經營危機,與中時報系的山雨欲來相比較,絲毫不遜色。
◆組織重組困難 報系轉型危機
中時報系與聯合報系的經營危機,開始於二○○一年香港的壹傳媒集團登陸台灣,開始發行壹週刊,短短時間之內在二○○三年一月就已經達到單月收支平衡,緊接著將同一個集團的蘋果日報在台灣上市,港式平面媒體全面入侵台灣業界之後,應聲倒地的即是想要極力模仿、卻又無力回天的兩大報集團。而原本即已不甚健全的台灣晚報市場,在讀者流失、股市收盤時間延後以及廣告市場不景氣等多重因素影響之下,兩大報集團在日報發行上被蘋果日報全面打敗,經營危機就體現在晚報的停刊。
平面媒體經營面臨困境,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並非只有台灣發生,但是台灣的報業結構奇特,傳統兩大報在以往黨國體制的既得利益保護之下,企業體質,特別是家族經營特色和龐大的人事包袱,已經成為企業轉型和再造的沈重包袱。聯合與中時是與國民黨黨國體制一起成長壯大的媒體「卡特爾」(Cartel),少了黨國體制的支援,逐漸凋零是業界自然淘汰的展現,但是傳播學界普遍認為,報系的轉型面臨危機,主要還是在於媒體組織的重組出現困難。兩大報的企業體質,如同現今的國民黨中央黨部一樣,一位聯合報系的資深記者說,該報的官僚化很深,由於前董事長王惕吾的軍人本色使然,該報體系的「黃埔精神」相當嚴重,以請假為例,從申請到批准,前後要蓋的章超過十個,由此可見企業組織的再造,在集團經營精神不變的狀況下,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東施效顰失當 讀者反應不佳
從壹週刊發行到蘋果日報站穩腳步這短短不到五年的時間裡面,傳統的台灣平面媒體,終於見識到港式、甚至美式的媒介組織經營方法,大開眼界之餘也開始了「香港化」的改造過程,傳統台灣報人表面上很不認同港式作風,但是看到壹傳媒集團短短時間內達到收支平衡的奇蹟,跟進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止,許多業界同行私底下都說,這叫做「邊罵邊學」。但是,由於兩大報的家族企業經營色彩明顯,在企業文化的侷限之下,難有突破性進展,而沈重的人事包袱,尤其讓中時報系壓力龐大。中時報系「遇缺不補」,人事調動幾乎停頓的情況,維持已久,與蘋果日報人事幾乎每天都在變動的情況,恰為對比。
在報紙版面編排設計的特色上面,蘋果日報也已經為台灣大報帶來全面性的衝擊,連一向以政治新聞為頭版頭條掛帥的自由時報,近期也開始用社會新聞作為頭版,許多的讀者都認為「認不出來自由時報的樣子,報紙要翻到第二版才找得到以前的自由時報」。而中時報系的調整動作也很大,數月前,中時晚報還曾經以網路謠言為頭版頭條,用羶色腥的風化消息代替以往該報專業的財經分析,引起相當大的惡劣反應。
◆向小報化低頭 台報走港老路
傳統的質報轉變為「小報化」(tabloidization),以搶攻量報市場,這樣的路,十年前的香港也曾經走過。香港的閱讀市場比台灣更小,爭取量報的競爭壓力遠遠高過台灣,香港媒體評論者何良懋就指出,這種只把傳播媒體當作純粹商業活動,卻絲毫不理會新聞的專業義理(professionalism)的水準,報紙在利潤掛帥之下走上純粹的「商業化」的不歸路,不但報業編採人員苦於報業集團的利益壓力而噤若寒蟬,整個香港報業也進入了缺乏開放體制下應該有的多元化競爭與足夠透明度,而閱報眾長久以來也會對小報化的內容倒盡胃口,香港報業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惡性循環,快速萎縮。如今,台灣大報的競相小報化,只是在走香港十年前的老路。
早在香港以前,美國報業早就受到小報化的衝擊,如今依舊在重整。長期研究美國報業壟斷的學者Ben Bagdikian解釋,由於資深編輯被整合到報業集團的經營階層中,必須聽命於編輯的記者就不再為新聞的誠信負責,反而要為報業集團的獲利操心,將新聞與廣告市場混合,最終的結果就是毀掉新聞最基本的誠信度,而這樣的報團「卡特爾」用這樣的方式控制新聞資訊流通,影響力甚至凌駕學校教育和宗教信仰,甚至造成傳媒卡特爾控制政府施政的巨大影響。即便如此,美國的幾個傳統大報,還是沒有完全向小報化低頭,直到今天還在忍受嚴重虧損,與黃色小報分庭抗禮,只是這樣的對抗優勢,已經在快速消退之中。
◆站穩腳重組織 泡沫化不上身
從傳統的質報向小報化潮流全面投降,是目前台灣傳統大報一致採取的統一口徑,但是得到的效果有限。一位蘋果日報相關人士說,蘋果日報的風格,是台灣想要模仿的三份大報所學不來的。他說,蘋果日報在創刊的時候,大量的參考英美等國發行量相當高的小報設計,在長時間的比較和市場交叉研究分析之後,才決定以「今日美國」(U.S.A Today)為主要參考對象,再針對香港和台灣不同的市場口味,將其誇張化與調整色彩設計。台灣本地市場的讀者口味,蘋果日報認為與香港不同,香港讀者著重強烈的色彩和新鮮的感官版面,而台灣讀者卻傾向以頭版新聞議題為吸引閱讀的第一關鍵,所以台灣蘋果日報的設計,遠較香港版保守許多,但是每天的議題都以當天的市場調查為準,以讀者可能會最有興趣的新聞為頭版頭條,與傳統台灣大報充滿其他操作考量的頭版設定完全不同。
目前,壹傳媒已經站穩台灣腳步,逐漸將台灣大報淘汰出市場競爭,連一向標榜閱報率第一名的自由時報,也在最近幾個月開始呈現被蘋果日報迎頭趕上的局面。壹週刊的發行量目前每週維持在十五萬份左右,蘋果日報則單日發行五十萬份,這些數字都有公開的統計數字,並非隨便喊價。即使人事組織常常變動(每年固定要變動一○%的員工),但是蘋果日報一直維持一千二百名員工左右,編採人員超過八百人,業務人員則有一百多人,而壹週刊則有三百位員工左右。這樣的媒體人事規模,遠低於傳統的中時和聯合兩報,由此可見兩大報人事包袱的沈重,如果沒有繼續改革,恐怕會拖垮最重要的日報經營。
平面印刷媒體在全球化的影響之下,已經進入黃昏產業的行列,體質不健全的將會迅速被市場所淘汰,但是全面向小報化看齊,以美國和香港已經走過的路來看,也非萬靈丹。權威的媒體全球化學者Roland Robertson指出,這是一個全球場域模式的「重整」市場,不知道要站穩腳步重組組織的媒介,如果只知道隨波逐流短視近利,忽略了讀者隨著全球化成長的真正需求,泡沫化將是媒體集團無法挽回的前景,中時晚報的停刊,只是台灣平面媒體進入嚴酷的全球化「重整」的首部曲。
在壹傳媒的攻擊下,台灣昔日大報逐漸淘汰出市場競爭,也打破了底層員工的飯碗。(辛台元攝)
已進入黃昏產業行列的平面印刷媒體;如果不知道要站穩腳步重組組織的媒介,忽略讀者隨著全球化成長的真正需求的話,泡沫化將是媒體集團無法挽回的命運。
文/陳宗逸
消息在業界流傳將近三個月之後,創刊十七年的中時晚報,果然如預期般的於十月三十一日最後一次發行,然後正式停刊。中時晚報停刊,除了象徵台灣的平面媒體在後第三波時代,即將進入新一波的激烈淘汰賽之外,也跟隨著發燒發熱的「中資媒體」話題,將台灣媒體生態目前面臨的政治、經營窘態完全攤開在陽光底下。另外一家也可能有動作的聯合晚報,雖然暫時將停刊延後,但是聯合報系面臨的經營危機,與中時報系的山雨欲來相比較,絲毫不遜色。
◆組織重組困難 報系轉型危機
中時報系與聯合報系的經營危機,開始於二○○一年香港的壹傳媒集團登陸台灣,開始發行壹週刊,短短時間之內在二○○三年一月就已經達到單月收支平衡,緊接著將同一個集團的蘋果日報在台灣上市,港式平面媒體全面入侵台灣業界之後,應聲倒地的即是想要極力模仿、卻又無力回天的兩大報集團。而原本即已不甚健全的台灣晚報市場,在讀者流失、股市收盤時間延後以及廣告市場不景氣等多重因素影響之下,兩大報集團在日報發行上被蘋果日報全面打敗,經營危機就體現在晚報的停刊。
平面媒體經營面臨困境,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並非只有台灣發生,但是台灣的報業結構奇特,傳統兩大報在以往黨國體制的既得利益保護之下,企業體質,特別是家族經營特色和龐大的人事包袱,已經成為企業轉型和再造的沈重包袱。聯合與中時是與國民黨黨國體制一起成長壯大的媒體「卡特爾」(Cartel),少了黨國體制的支援,逐漸凋零是業界自然淘汰的展現,但是傳播學界普遍認為,報系的轉型面臨危機,主要還是在於媒體組織的重組出現困難。兩大報的企業體質,如同現今的國民黨中央黨部一樣,一位聯合報系的資深記者說,該報的官僚化很深,由於前董事長王惕吾的軍人本色使然,該報體系的「黃埔精神」相當嚴重,以請假為例,從申請到批准,前後要蓋的章超過十個,由此可見企業組織的再造,在集團經營精神不變的狀況下,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東施效顰失當 讀者反應不佳
從壹週刊發行到蘋果日報站穩腳步這短短不到五年的時間裡面,傳統的台灣平面媒體,終於見識到港式、甚至美式的媒介組織經營方法,大開眼界之餘也開始了「香港化」的改造過程,傳統台灣報人表面上很不認同港式作風,但是看到壹傳媒集團短短時間內達到收支平衡的奇蹟,跟進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止,許多業界同行私底下都說,這叫做「邊罵邊學」。但是,由於兩大報的家族企業經營色彩明顯,在企業文化的侷限之下,難有突破性進展,而沈重的人事包袱,尤其讓中時報系壓力龐大。中時報系「遇缺不補」,人事調動幾乎停頓的情況,維持已久,與蘋果日報人事幾乎每天都在變動的情況,恰為對比。
在報紙版面編排設計的特色上面,蘋果日報也已經為台灣大報帶來全面性的衝擊,連一向以政治新聞為頭版頭條掛帥的自由時報,近期也開始用社會新聞作為頭版,許多的讀者都認為「認不出來自由時報的樣子,報紙要翻到第二版才找得到以前的自由時報」。而中時報系的調整動作也很大,數月前,中時晚報還曾經以網路謠言為頭版頭條,用羶色腥的風化消息代替以往該報專業的財經分析,引起相當大的惡劣反應。
◆向小報化低頭 台報走港老路
傳統的質報轉變為「小報化」(tabloidization),以搶攻量報市場,這樣的路,十年前的香港也曾經走過。香港的閱讀市場比台灣更小,爭取量報的競爭壓力遠遠高過台灣,香港媒體評論者何良懋就指出,這種只把傳播媒體當作純粹商業活動,卻絲毫不理會新聞的專業義理(professionalism)的水準,報紙在利潤掛帥之下走上純粹的「商業化」的不歸路,不但報業編採人員苦於報業集團的利益壓力而噤若寒蟬,整個香港報業也進入了缺乏開放體制下應該有的多元化競爭與足夠透明度,而閱報眾長久以來也會對小報化的內容倒盡胃口,香港報業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惡性循環,快速萎縮。如今,台灣大報的競相小報化,只是在走香港十年前的老路。
早在香港以前,美國報業早就受到小報化的衝擊,如今依舊在重整。長期研究美國報業壟斷的學者Ben Bagdikian解釋,由於資深編輯被整合到報業集團的經營階層中,必須聽命於編輯的記者就不再為新聞的誠信負責,反而要為報業集團的獲利操心,將新聞與廣告市場混合,最終的結果就是毀掉新聞最基本的誠信度,而這樣的報團「卡特爾」用這樣的方式控制新聞資訊流通,影響力甚至凌駕學校教育和宗教信仰,甚至造成傳媒卡特爾控制政府施政的巨大影響。即便如此,美國的幾個傳統大報,還是沒有完全向小報化低頭,直到今天還在忍受嚴重虧損,與黃色小報分庭抗禮,只是這樣的對抗優勢,已經在快速消退之中。
◆站穩腳重組織 泡沫化不上身
從傳統的質報向小報化潮流全面投降,是目前台灣傳統大報一致採取的統一口徑,但是得到的效果有限。一位蘋果日報相關人士說,蘋果日報的風格,是台灣想要模仿的三份大報所學不來的。他說,蘋果日報在創刊的時候,大量的參考英美等國發行量相當高的小報設計,在長時間的比較和市場交叉研究分析之後,才決定以「今日美國」(U.S.A Today)為主要參考對象,再針對香港和台灣不同的市場口味,將其誇張化與調整色彩設計。台灣本地市場的讀者口味,蘋果日報認為與香港不同,香港讀者著重強烈的色彩和新鮮的感官版面,而台灣讀者卻傾向以頭版新聞議題為吸引閱讀的第一關鍵,所以台灣蘋果日報的設計,遠較香港版保守許多,但是每天的議題都以當天的市場調查為準,以讀者可能會最有興趣的新聞為頭版頭條,與傳統台灣大報充滿其他操作考量的頭版設定完全不同。
目前,壹傳媒已經站穩台灣腳步,逐漸將台灣大報淘汰出市場競爭,連一向標榜閱報率第一名的自由時報,也在最近幾個月開始呈現被蘋果日報迎頭趕上的局面。壹週刊的發行量目前每週維持在十五萬份左右,蘋果日報則單日發行五十萬份,這些數字都有公開的統計數字,並非隨便喊價。即使人事組織常常變動(每年固定要變動一○%的員工),但是蘋果日報一直維持一千二百名員工左右,編採人員超過八百人,業務人員則有一百多人,而壹週刊則有三百位員工左右。這樣的媒體人事規模,遠低於傳統的中時和聯合兩報,由此可見兩大報人事包袱的沈重,如果沒有繼續改革,恐怕會拖垮最重要的日報經營。
平面印刷媒體在全球化的影響之下,已經進入黃昏產業的行列,體質不健全的將會迅速被市場所淘汰,但是全面向小報化看齊,以美國和香港已經走過的路來看,也非萬靈丹。權威的媒體全球化學者Roland Robertson指出,這是一個全球場域模式的「重整」市場,不知道要站穩腳步重組組織的媒介,如果只知道隨波逐流短視近利,忽略了讀者隨著全球化成長的真正需求,泡沫化將是媒體集團無法挽回的前景,中時晚報的停刊,只是台灣平面媒體進入嚴酷的全球化「重整」的首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