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07 18:39:53marco

啟動偏鄉地創造偏鄉數位機會中心輔導計畫:區數位機會新契機

啟動偏鄉地創造偏鄉數位機會中心輔導計畫:區數位機會新契機

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

一、計畫概要

緣起

「數位化」對於原住民地區的朋友而言,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儘管現在媒體傳播的力量無限,深入全台各個角落,「數位化」這樣的新資訊透過媒體的宣導,在原住民部落的影響與發揮仍有限;尤其是我們所知道原住民家庭並不是都擁有電腦,許多地區也尚未有網路環境建置,這樣的情況自是形成城鄉數位落差的其中原因。今年6月在教育部「創造偏鄉數位機會中心輔導計畫」的推動,開拓文教基金會、蕃薯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共同合作之下,開啟偏鄉地區邁向數位化社會的第一步。

目標

以開拓文教基金會、蕃薯藤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共同合作形成一輔導團隊,擔負起「創造偏鄉數位機會中心輔導計畫」之各項事務推動。無論是教育面、經濟面、文化面、社會面,輔導團隊投入最大的資源與心力,協助當地居民營造數位環境基礎建設、創造方便偏遠地區及弱勢團體上網與收訊的環境、提升在地原住民族的數位能力及學習能力。

二、輔導團隊分工介紹

1.開拓文教基金會:專案管理單位,主責計畫綜理、整合與協調、工作團隊之訓練。

2.蕃薯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數位科技專業技術協助、軟硬體環境建置與資訊教育提供。

3.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協助地方單位管理經營機制與人力培訓。

三、輔導區域介紹

屏東縣瑪家鄉數位機會中心

(1)、位處屏東縣瑪家鄉三和村美園社區內,本鄉居民大都以排灣族群居多,但本村內3個社區除了美園社區為魯凱族群之外,其餘兩個社區為排灣族群,本村轄區面積約4百公頃共轄16鄰424戶,人口約1千9百90餘人。

(2)、提升數位化之規劃:

A.短期:

1.以增加民眾基礎數位能力之課程為主。

2.培養志工的經營輔導數位中心之能力。

3.利用網路教學之平台,達到無時不學習。

4.培養網路正確使用觀念及應用方向,如網站資源之取得及網路行銷概念。

B.中期:

1.加強專業課程及技能,如美工設計、網站架設、伺服器管理、相關證照之取得。

2.資訊種子講師之培養。

3.農產品及手工藝網路銷售。

4.結合地方資源,配合辦理有關社區發展之計劃。

C.長期:

1.結合屏東及高雄觀光業者發展原鄉觀光。

2.連結附近各鄉觀光景點、文化活動、手工藝工作室,成為觀光諮詢中心。

3.成為資訊教育訓練中心。

屏東縣來義鄉古樓社區數位機會中心

(1)、現況說明:位於鄉西北邊東以瓦魯斯溪與義林村相隔,南以林邊溪與冉林村為界,北與泰武鄉平和、佳興二村毗鄰,西與萬巒鄉新置村相連。全村有17個鄰330戶,人口:1,468人(男:773人、女 :695人),兩個杜區發協會(古樓、中興)、鄉公所、代表會、分駐所、戶政事務所、衛生所、服務分杜、來義郵局、電信局交換所、房客公司來義終站。本村係全鄉行政中心所在地,學校有來義國中、古樓國小。本村承襲傳統文化及民俗,重視薪火相傳與尋根。最能代表排灣族文化特色的五年祭、六年祭在這裡可以獲得。部落中以木雕最為表現傳統藝術。人傑地靈,傑出政壇人士,已故前鄉長高德成先生,前鄉長洪平順先生,現任屏東縣議員邱加傳先生。農產品及山之味有小米、芋頭、小米酒、花生、野菜等。交通有屏110線穿越村裡,客運公車經過村莊交通極方便。觀光反遊憩以本村舉辦民俗活動,最保有原住民原始風味。

(2)、提升數位化之規劃:

A.專業人才的培育

1.輔導的方針以提升民眾的數位能力為主,期能將數位觀念帶入社區,且輔導更多民眾走入數位化的職場。

2.加強專業課程,提升社區有中階能力的人才,能為社區做專業的服務。

B.輔導地方特色和文化的發展

1.將藉由數位的課程輔導,使本村舉辦的民俗活動五年祭典用數位方式來做保存及傳承。

2.針對社區發展之需求可協助產業輔導和經營,連結本鄉手工藝工作室經營電子商圈,能吸引遊客前來,並能營造部落文化藝術的氣息。

屏東縣泰武鄉數位機會中心

(1)、現況說明:本數位機會中心服務範圍內皆為排灣族原住民,主要所在地泰武村裡多半都是耆老與小孩,青壯人口多半遷往潮州等平地都市地區就業或求學,約為海拔7百公尺的位置,距離鄰近部落(佳興佳平村)皆有一段距離,因此在實際推展上有相當之困難,本村位於南大武山西側,西北靠山,西南走向溪谷,地勢陡峻坡度極大,本村共有138戶,居民有747人,其中男性為404人,女343人。

(2)、提升數位化之規劃:

泰武鄉的風景秀麗,保存相當完整的排灣族文化特色,但因人口外流嚴重,致使在發展產業上有相當困難,因此針對數位機會中心未來之發展,期望是以文化典藏為主要面向,並且透過文化的保存與記錄,期盼未來能有機會吸引外流的青壯年人口回流創業。

屏東縣獅子鄉數位機會中心

(1)、現況說明:鄉內分別有丹路村、內文村、內獅村、竹坑村、南世村、草埔村、楓林村、獅子村,鄉內居民數位程度普遍低落。

(2)、提升數位化之規劃:

1.提升鄉內資訊電腦知識與技術,並培育在地人才

2.提振鄉內產業文化發展管道並能改善生活經濟、增加生活樂趣。

3.達到全民E化運動,縮短數位城鄉差距、活絡地方參與與紀錄。

4.開發鄉內產業發展

5.鄉內豐富的排灣族文化色彩,透過數位化成為典藏的文物與發揮創意的內涵。

6.提升E化政府服務,強化鄉民與地方政府的互動

7.推動「服務學習」精神,數位機會中心建置以「合作」為基礎,鄉內的服務學習以「互信」為依歸,培養數名「資訊電腦志工隊」並選用地方賢能,增強電腦資訊教育,達到人才在地化,讓數位機會中心永續經營與管理。

8.社區發展,數位機會中心在建置營運期間,評估各地方社區發展狀況或地方意願,針對社區發展之需求可協助產業輔導和經營。

台東市建和數位機會中心

(1)、現況說明:卡地布(katipuL)是「知本」的舊地名,卑南族語意「團結」或「合併一起」,光復後政府依日人及漢族取tipuL的演變音,音譯為「知本」二字,飲水思源則是它最新的詮譯。傳統上卡地布部落涵蓋知本及建業二里,目前戶數1013戶、人口3,372人,35%為卑南族,65%為漢族,漢族的閩南及客家人係日治末期及光復後,由台灣西部大量移入,外省人則是民國5、60年代,由退輔會組成開發大隊,拓墾後留下定居的榮民,因漢族人口數較多,且原、漢族混合居住,演變為在地原住民逐漸漢化,另光復後至70年代期間,國民政府的文化政策,是以發揚大中國文化思維為著力點,並大力打壓原住民文化的傳承,也加速了卡地布傳統文化的流失,在這灰暗的日子,僅能依賴部落少許有心人士,暗地裡維繫及蒐集紀錄。

(2)、提升數位化之規劃

1.產業發展:以部落的農產品結合地方生態觀光為導向,讓部落的產業得以復甦與重建。

2.鄉內豐富的卑南族能歌善舞之文化色彩,透過數位化成為典藏的文物與發揮創意的內涵。

3.提升E化政府服務,強化鄉民與地方政府的互動

4.推動「服務學習」精神,數位機會中心建置以「合作」為基礎,鄉內的服務學習以「互信」為依歸,培養數名「資訊電腦志工隊」並選用地方賢能,增強電腦資訊教育,達到人才在地化,讓數位機會中心永續經營與管理。

5.社區發展,數位機會中心在建置營運期間,評估各地方社區發展狀況或地方意願,針對社區發展之需求可協助產業輔導和經營。

四、期許

我們期待透過努力與付出,紮實地經歷每一個過程,協助這5個偏鄉地區能夠在我們輔導團隊細心且用心的灌溉耕耘,將數位化的幼苗根植在當地,之後再由當地的管理單位繼續努力,將數位化精神真正落實在當地原住民的生活當中,提升該地生活品質並與數位化世界接軌,拓展更大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