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23 17:17:01marco
族群激變 紐西蘭文化整合路漫長
族群激變 紐西蘭文化整合路漫長
【編譯於家寧整理報導】對林肯˙譚而言,因為倫敦發生的爆炸案,這週末在回教徒集會的場所見到不少公物遭毀壞的情景,並不令人意外。他對紐西蘭社會因為日趨多元,而正經歷的衝突矛盾已經感到相當習慣。
國際先鋒論壇報報導,過去20年來,紐西蘭境內人口和國族的激烈變遷導致社會上對文化認同沒有穩定的共識。以他自己來說,身為新聞記者的譚是紐西蘭的新移民中比較熱心的,把他家鄉新加坡和他所謂當地的「工作、工作、再工作」的生活型態和在政府監控下,發展機會貧瘠的媒體都留在了他的背後。
從文化多元的新加坡社會來到紐西蘭,他發現紐西蘭的人都生活在不同的社群裡,閱讀不同的報紙。他好奇:「這樣他們怎麼彼此對話?」
三波文化整合
柯林˙詹姆斯是威靈頓的政治分析家,他說紐西蘭正在經歷第三波的文化整合,這一次主要是關於來自亞洲的新移民。他稱第一波文化整合為來自英國殖民政權移民的「在地化」,他們領悟到「我們現在身在這裡」,並且發展出獨立於英國的不同聲音。
這種感覺在英國加入歐盟,撇下紐西蘭出口貿易商獨立掙扎後更加明顯。但是仍然有許多紐西蘭人去倫敦旅遊、居住甚至就業,而老一點的紐西蘭人有時仍然稱英國為「母國」。
第二波文化整合是在過去20年間,原住民的毛利人藉由成功領回土地,以及他們日漸攀升的社會和文化地位,重新獲得政治上的一些權力。
在詹姆斯的理論中,「亞洲化」是紐西蘭認同形成的第三個階段,目前仍在進行中,但是從現下社會改變的規模來看,他感到有點驚訝—這當然得歸功於紐西蘭人—種族問題造成的糾紛並不如想像中多。
第三波文化整合也包括了從伊拉克逃出來的回教難民,從印度來的工人,從南韓來的學生,具專業能力的華人移民等等。
詹姆斯說,紐西蘭社會對於為數眾多的亞洲移民的確感到不安或不舒服,但亞洲是紐西蘭人沒有體認到這一點。這是一個令人不安的過程,不容易被了解。
紐西蘭人口只有400多萬,該國的經濟成長得靠身懷專業能力的新移民。但是每年都有成千上萬受過良好教育的紐西蘭年輕人遠走異國,多數是因為他們覺得紐西蘭太小,又太孤立。「我們出口人力,然後我們又必須再進口人力,」詹姆斯說。
排外觀念強烈
跟許多其他國家一樣,越來越多元的文化刺激了。「紐西蘭第一黨」(the New Zealand Firstparty)的黨魁溫斯頓˙彼得斯是一個毛利人,他上個月發起了對種族問題的嚴厲批評,為即將在9月底到來的選舉預作準備。
「我們現在已經到了一個地步,你在奧克蘭隨意沿著皇后大街散步,然後你忍不住會開始懷疑你人究竟是在紐西蘭,還是在什麼別的國家?」他指控「亞洲人」造成房價飆昇、道路擁塞、竊佔工作機會、佔用這個福利國度的資源時表示。
彼得斯提議政府重新審核紐西蘭的移民政策,並且強烈抨擊他所謂新移民所犯下的詐欺和罪行。在他的演講中,他不時向毛利人和老一輩的白人喊話,稱呼他們為「愛國的」紐西蘭國民,以尋求選票支持。
他抱怨道2021年以前,紐西蘭境內的亞洲人數量就有可能超過毛利人。無論如何,政府的統計局預測毛利人人口從2001年起將成長29%,在2021年時到達76萬,而亞洲人口將會成長145%,而在2021年時到達67萬人。分析家表示移民的速度正在減緩,主要是因為紐西蘭有些地方給人排外的印象。
「紐西蘭才剛開始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還未完全轉型成多元的社會,」基督城一家移民事務所Immigration Solu-tions的顧問雪沙德˙拉賈表示。「部份移民在這裡感到不受歡迎。」他說,在尋找新家的南非人之中,紐西蘭頂多只是第二或第三選擇。
他談到紐西蘭:「這裡沒有廣大的就業市場,但是人們覺得要在這裡落腳比在加拿大、澳洲或是英國來得難,所以他們寧可先選擇那些國家。」
紐西蘭首相海倫˙克拉克的政府支持自由貿易,給予在英國有工作經驗的人,比曾在南亞就業的人更優厚的待遇。
拉賈說:「你可能在印度有15年擔任行銷經理的經驗,但沒有紐西蘭的公司向你招手,對你沒有幫助,相對的,你在英國也許只有2年工作經驗,也沒有紐西蘭公司向你招手,卻對你有不小的幫助。他們稱這個作『可以比較的就業市場』。」
與此同時,亞洲移民卻常常得揹黑鍋,市中心的購物區越來越破敗,減價商店和大賣場遠遠多過有機食品店,通通怪在他們身上。除此之外,有些專搞民粹的政客甚至暗示回教移民,尤其是來自中東的族群,十之八九都生活腐化,或行一夫多妻制。
對外來者恐懼不安
在這樣的氛圍裡,發生在倫敦的恐怖攻擊顯然變成引發反回教的報復行動的導火線,其中包括搗毀好幾處回教徒的集會處,像是奧克蘭最大的清真寺。
位於威靈頓,致力拉近紐西蘭與亞洲間關係的「亞洲紐西蘭基金會」媒體負責人查爾斯˙瑪貝特說:「令我沮喪的是,多數紐西蘭人雖然也不同意歧視亞洲人的種族惡行,但他們仍對於來自不同背景的外來者感到疑懼不安。」
譚也同意紐西蘭在真正整合起所有不同的族群前,還有好長的路要走。2年前他創辦「I-Ball」,一份包含兩種文化的報紙,以中英文印刷;去年他與其他人共同在基督城組織了一場反種族主義的遊行。那個活動舉辦在一個越南女孩在公車站被揍,旁邊卻有十幾個他稱為「普通的紐西蘭人」袖手旁觀之後。
譚提到新移民間的聚會,有時候與會者的國籍可能多到50種,但是毛利人或紐西蘭的白人從不參加。後者被稱為「帕凱哈」(Pakeha,即歐洲人)。他說:「我們彼此交談,但是帕凱哈們沒有參與,因此也失去了受到教育的機會。」
【編譯於家寧整理報導】對林肯˙譚而言,因為倫敦發生的爆炸案,這週末在回教徒集會的場所見到不少公物遭毀壞的情景,並不令人意外。他對紐西蘭社會因為日趨多元,而正經歷的衝突矛盾已經感到相當習慣。
國際先鋒論壇報報導,過去20年來,紐西蘭境內人口和國族的激烈變遷導致社會上對文化認同沒有穩定的共識。以他自己來說,身為新聞記者的譚是紐西蘭的新移民中比較熱心的,把他家鄉新加坡和他所謂當地的「工作、工作、再工作」的生活型態和在政府監控下,發展機會貧瘠的媒體都留在了他的背後。
從文化多元的新加坡社會來到紐西蘭,他發現紐西蘭的人都生活在不同的社群裡,閱讀不同的報紙。他好奇:「這樣他們怎麼彼此對話?」
三波文化整合
柯林˙詹姆斯是威靈頓的政治分析家,他說紐西蘭正在經歷第三波的文化整合,這一次主要是關於來自亞洲的新移民。他稱第一波文化整合為來自英國殖民政權移民的「在地化」,他們領悟到「我們現在身在這裡」,並且發展出獨立於英國的不同聲音。
這種感覺在英國加入歐盟,撇下紐西蘭出口貿易商獨立掙扎後更加明顯。但是仍然有許多紐西蘭人去倫敦旅遊、居住甚至就業,而老一點的紐西蘭人有時仍然稱英國為「母國」。
第二波文化整合是在過去20年間,原住民的毛利人藉由成功領回土地,以及他們日漸攀升的社會和文化地位,重新獲得政治上的一些權力。
在詹姆斯的理論中,「亞洲化」是紐西蘭認同形成的第三個階段,目前仍在進行中,但是從現下社會改變的規模來看,他感到有點驚訝—這當然得歸功於紐西蘭人—種族問題造成的糾紛並不如想像中多。
第三波文化整合也包括了從伊拉克逃出來的回教難民,從印度來的工人,從南韓來的學生,具專業能力的華人移民等等。
詹姆斯說,紐西蘭社會對於為數眾多的亞洲移民的確感到不安或不舒服,但亞洲是紐西蘭人沒有體認到這一點。這是一個令人不安的過程,不容易被了解。
紐西蘭人口只有400多萬,該國的經濟成長得靠身懷專業能力的新移民。但是每年都有成千上萬受過良好教育的紐西蘭年輕人遠走異國,多數是因為他們覺得紐西蘭太小,又太孤立。「我們出口人力,然後我們又必須再進口人力,」詹姆斯說。
排外觀念強烈
跟許多其他國家一樣,越來越多元的文化刺激了。「紐西蘭第一黨」(the New Zealand Firstparty)的黨魁溫斯頓˙彼得斯是一個毛利人,他上個月發起了對種族問題的嚴厲批評,為即將在9月底到來的選舉預作準備。
「我們現在已經到了一個地步,你在奧克蘭隨意沿著皇后大街散步,然後你忍不住會開始懷疑你人究竟是在紐西蘭,還是在什麼別的國家?」他指控「亞洲人」造成房價飆昇、道路擁塞、竊佔工作機會、佔用這個福利國度的資源時表示。
彼得斯提議政府重新審核紐西蘭的移民政策,並且強烈抨擊他所謂新移民所犯下的詐欺和罪行。在他的演講中,他不時向毛利人和老一輩的白人喊話,稱呼他們為「愛國的」紐西蘭國民,以尋求選票支持。
他抱怨道2021年以前,紐西蘭境內的亞洲人數量就有可能超過毛利人。無論如何,政府的統計局預測毛利人人口從2001年起將成長29%,在2021年時到達76萬,而亞洲人口將會成長145%,而在2021年時到達67萬人。分析家表示移民的速度正在減緩,主要是因為紐西蘭有些地方給人排外的印象。
「紐西蘭才剛開始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還未完全轉型成多元的社會,」基督城一家移民事務所Immigration Solu-tions的顧問雪沙德˙拉賈表示。「部份移民在這裡感到不受歡迎。」他說,在尋找新家的南非人之中,紐西蘭頂多只是第二或第三選擇。
他談到紐西蘭:「這裡沒有廣大的就業市場,但是人們覺得要在這裡落腳比在加拿大、澳洲或是英國來得難,所以他們寧可先選擇那些國家。」
紐西蘭首相海倫˙克拉克的政府支持自由貿易,給予在英國有工作經驗的人,比曾在南亞就業的人更優厚的待遇。
拉賈說:「你可能在印度有15年擔任行銷經理的經驗,但沒有紐西蘭的公司向你招手,對你沒有幫助,相對的,你在英國也許只有2年工作經驗,也沒有紐西蘭公司向你招手,卻對你有不小的幫助。他們稱這個作『可以比較的就業市場』。」
與此同時,亞洲移民卻常常得揹黑鍋,市中心的購物區越來越破敗,減價商店和大賣場遠遠多過有機食品店,通通怪在他們身上。除此之外,有些專搞民粹的政客甚至暗示回教移民,尤其是來自中東的族群,十之八九都生活腐化,或行一夫多妻制。
對外來者恐懼不安
在這樣的氛圍裡,發生在倫敦的恐怖攻擊顯然變成引發反回教的報復行動的導火線,其中包括搗毀好幾處回教徒的集會處,像是奧克蘭最大的清真寺。
位於威靈頓,致力拉近紐西蘭與亞洲間關係的「亞洲紐西蘭基金會」媒體負責人查爾斯˙瑪貝特說:「令我沮喪的是,多數紐西蘭人雖然也不同意歧視亞洲人的種族惡行,但他們仍對於來自不同背景的外來者感到疑懼不安。」
譚也同意紐西蘭在真正整合起所有不同的族群前,還有好長的路要走。2年前他創辦「I-Ball」,一份包含兩種文化的報紙,以中英文印刷;去年他與其他人共同在基督城組織了一場反種族主義的遊行。那個活動舉辦在一個越南女孩在公車站被揍,旁邊卻有十幾個他稱為「普通的紐西蘭人」袖手旁觀之後。
譚提到新移民間的聚會,有時候與會者的國籍可能多到50種,但是毛利人或紐西蘭的白人從不參加。後者被稱為「帕凱哈」(Pakeha,即歐洲人)。他說:「我們彼此交談,但是帕凱哈們沒有參與,因此也失去了受到教育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