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10 08:46:47marco

深入500大企業 解讀兩岸三地財經大趨勢

深入500大企業 解讀兩岸三地財經大趨勢

/撰文/郭庭昱


連戰、宋楚瑜相繼出訪中國,政壇掀起一股中國熱……嗅覺最敏銳的台商,二十年前就已經聞到中國的商機;連戰才說出相見恨晚,台商卻早已綠葉成蔭……中國經濟正在崛起,十三億人口對食衣住行,以及娛樂的欲望,正以星星之火展開燎原之旅;商機如此多嬌,吸引著全球企業在中國淘金……兩岸三地經濟血脈相連;台灣和香港因為文化及地利之便,正是這股中國浪潮上的明珠,因此,要掌握大中華趨勢機會,就從兩岸三地五百大企業開始!

中國 和解 大商機

一八四○年是中國歷史重要的分野,這一年爆發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苦難的百年歷史,在此(清朝道光皇帝)之前,中國人民富庶,經濟繁榮,世界各國的白銀流向中國,換取絲綢、瓷器、茶葉、香料等產品。中國貿易長期順差,歐洲的白銀有一半流到中國,當時十大商幫(相當於今日的企業)每年的營業額,比朝廷的財政收入還高,學者指稱,如果當時也有世界前十大首富排名,中國人一定有份。

前一陣子才來台灣演講的高盛董事總經理胡祖六指出,一八四○年的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GDP占全世界四成,人口達到四億一千萬人;現在的美國是第一強權,但其占全球GDP也不過二二%,可以想像當時中國的經濟實力。

中國重返榮耀 世界工廠產品行銷全球

財富最討厭戰爭,這是從古至今不變的通則!鴉片戰爭爆發之後,財富迅速地逃離中國,相對於西方世界的工業革命,中國經濟一落千丈。一百多年後,直到一九七八年鄧小平南巡後,巨獅才睡醒,過去二十六年,中國以每年平均九%的經濟成長率加速前進,現在的GDP雖然只占全世界不到四%,不過卻是成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大力支持中國應改採浮動匯率、人民幣走向升值之路的胡祖六估計,中國目前以美元匯率計算GDP,但這是因為人民幣幣值低估(編按:一九七八年人民幣與美元約是一比一,如今卻是八.三元人民幣換一美元),如果依照購買力平價理論(PPP)計算,中國占全球的GDP應該達到六%,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超越日本。如果中國生產力提高,加上人民幣升值,到二○五○年,中國成為最大的經濟體「完全可能、指日可待」。

過去十多年,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吸引外國投資,增加貿易並解決失業問題,現在,全世界有一半的成衣來自中國、三分之一的手機在中國製造,美國最大的零售業者沃爾瑪(Wal-Mart)每年從中國進口一百億美元的產品,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客戶。各式各樣標示著「中國價」(China price,意指低廉的價格)、「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的產品,銷往全球和世界接軌。

中國和世界接軌的路上,香港身居貿易和金融要津,拜中國之賜,貿易額扶搖直上,彈丸之地卻成第十一大貿易國,而香港開放自由的金融制度,完善的證券監理系統,除了作為中國企業對外籌資重要的渠道,也是外國資金投資中國最重要的窗口。最近二年,中國股市積弱不振,但香港股市無論是IPO(首次上市籌資)或是成交量,都快速成長,創下歷史新高紀錄,展現了香港的金融管理價值。

香港是中國對外籌資的渠道,台商則是貫穿沿海經濟的重要血脈,五十萬在中國扎根的台商,在此複製七○年代台灣第一次經濟奇蹟,把貿易、製造、科技及現代化的全球運籌經驗,一古腦地灌溉在中國土地,也讓中國成為台灣最大的出口國。依民間估計,台商在中國投資金額高達二千億美元,只不過,大部分台商的經濟實力,都因為種種政策箝制,消失在統計數字上。

去年,中國取代日本,成為全世界第三大貿易國,貿易總額高達一.一兆美元,僅次於美國和德國。中國目前的貿易順差、源源不絕的外資,以及外匯存底不斷增加,已僅次於日本,似乎又回到一八四○年那段白銀源源流入中國的歲月。

內需產業崛起 十三億人商機引人遐想

打工二十年來,中國需求終於在最近二年引爆,食衣住行加上娛樂,每人的國民所得超過一千美元後,改善生活成了最重要的事,和吃喝有關的行業「迅猛發展」。

中央電視台是中國最大的電視台,幾年來廣告的「標王」(指當年花最多錢買下黃金時段的業者),大部分是飲料業者,去年是生產鮮奶和酒的蒙牛乳業、○三年是家電及手機業者熊貓、○一及○二年都是以營養品及飲料起家的娃哈哈、再早些年就是酒類品牌如秦池酒、孔府宴酒等。不過,今年的標王首度由外商P&G拿下,象徵中國人的消費進入新的層次。

全世界第三大廣告業者BBDO亞太地區總裁蘇雄,在中港台三地待過,非常了解華人的消費習慣,他表示,這些年來中國人消費意識抬頭,再配合廣告,銷售一下子就做上來;一些廣告業者,每年甚至可以賺幾千萬人民幣。在中國人年平均所得跨越一千美元後,第一步就是要吃得飽、吃得好,上海、深圳、北京等大城市餐廳又多又大,花錢享受美食已是中產階級常有的生活享受。

十三億中國人有錢以後,除了改善基本生活所需,現在已開始升級,進入「高消費」階段,花錢的胃口轉向房地產、轎車兩個市場,成為兩個紅火產業。中國內地首富、鵬潤集團總裁黃光裕靠著電器通路起家,接著揮軍房地產,短短十七年,三十五歲拿下首富的光環。電器和房產,正是中國人追求居住品質最鮮明的代表。而影星徐楓和已故夫婿湯君年經營的湯城太平洋,也因為在上海擁有精華區地皮,股價大漲。

相較於房地產業的紅火,汽車業也不遜色,但廣大的內需市場卻引來全球各大車廠競逐,雖然銷售量紅火,但是激烈競爭內傷慘重。前年在股市漲幅勇冠三軍的汽車類股,去年兵敗如山倒,例如一汽轎車、上海汽車、華晨中國,一年來市值大幅縮減六成以上,屬於「看得到、吃不到」的商機,在此態勢下,台商最有利就是進軍零組件業,也成為近日傳統、電子產業轉型最熱門的去處。

受惠中國崛起 台港經濟發展各異其趣

蘇雄這幾年跑遍大陸,他觀察到,除了買房、買車這種提高生活福利的消費以外,大陸人消費進級的過程也和其它地方一樣,滿足了吃、住,接著就會想去旅遊,包括五一勞動節長假、十一國慶、春節等假期,旅遊都是最熱門的話題,造就很可觀的商機,今年光五一勞動節到香港旅遊的人次就高達五十萬。和旅遊相關的業者,例如香港中旅這家公司,一年來股價大漲近六成,還有航空、機場、旅館及酒店業者,不但業績滿堂彩,股價更讓投資人賺得荷包滿滿。

尤其中國在○三年與香港簽署了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開放內地民眾前往香港觀光消費,讓香港經濟如獲甘霖,酒店、餐飲、娛樂、百貨業都強烈受益於中國人的消費力,每逢假日,香港到處是中國人,高檔的精品常是一掃而空,酒店的房價一漲再漲,讓香港的地產股大豐收,美麗華酒店的主席李兆基資產因而大增三十億美元,首富李嘉誠次子李澤楷的盈大地產,一年來市值大增十一倍。

如今香港豪宅頻頻創新天價,在九龍機場鐵路站上方的「凱旋門」建案,雖是建築在新填海土地上,但高層可飽覽維多利亞港海景和港島夜景,成為樓市焦點。凱旋門由新鴻基地產發展公司興建,四月中甫開賣第二天就創下天價,一戶一百五十坪的房子總價六.八億元台幣,每坪約台幣四五○萬元,創下香港分層豪宅最高紀錄,澳門賭王何鴻燊家族一口氣買下數戶,在一日後轉手,竟然獲利十%,地產的熱度可想而知。

反觀台北,雖然在SARS之後房地產開始復甦,最近國產局標售台北市商業用途土地,每坪單價二五八萬元,單價已是創下近兩年新高,但台北的一坪土地竟然比不上香港豪宅的一坪地價,就算是民國八十八年統一集團以每坪逾四一三萬元的超級天價標得信義區土地,和香港相比,仍是小巫見大巫。

經常往返兩岸三地的亞東集團總裁徐旭東在一次演講中,秀出三張照片,並表示:香港的中環區高樓林立;上海的外灘以東方明珠為首,也是燈火通明;但台北最進步的信義計畫區,卻只有一○一大樓孤伶伶矗立,「而且還有好多層租不出去,這一定是有什麼問題,政府的效率要再強化。」

香港和台北對比,政府的態度和政策是關鍵,中研院院士于宗先直言「台灣只有政治問題,沒有經濟問題」,兩岸商業交流速度緩慢,遲遲不能三通;上市櫃公司投資大陸受限於淨值四成,在大陸投資比重高的公司,也不能回來上市,反而成為香港、新加坡交易所眼中的好標的,為此不時來台舉辦說明會,希望台商過去上市。

香港股市整體本益比十八倍,總市值八千五百億美元;台灣的本益比只剩十二倍,如果再對照上海A股的二十六倍,兩岸三地的本益比,以台灣相對最低。力晶半導體董事長黃崇仁沉重地指出,「過去台灣贏韓國,是因為我們本益比高,有利於取得便宜的資金,現在本益比這麼低,不但籌資不容易,成本也變高,競爭力愈來愈弱。」

再以成交值來看,去年台股成交量七六二二億美元,是全世界第十名;香港成交量五○六四億美元,排名第十六名。但是今年一到二月,我們從第十名退到第十六名,香港超越台股,從十六變十四名。

台商在中國的競爭力強,赴港上市的公司也令人刮目相看,從鴻海的富士康、林百里的晶門、勤美的勤美達、還有早期寶成的裕元、康師傅等,股價表現都很不錯,但留在台灣的台股被打入冷宮,對台灣絕對不是好事。

政策決定成敗 二流市場撐不起一流經濟體

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吳乃仁坦言,包括香港、新加坡及東亞交易所對台商有興趣,未來二年還有數十家公司會在香港上市,他能夠做的,除了更加強交易所的監理以外,還要放寬漲跌限制,此外,推出國際板也很重要。吳乃仁語重心長地表示,「證券市場(國際板)一開始推出就要成功,不然就是死路一條,慢慢改是沒有用的。」

中國崛起、亞洲崛起,不僅展現在股票市場的競爭,政府競爭才是全面性的。去年澳門拜賭場之賜,所有和賭場相關的股票大漲,何鴻燊的新濠國際市值就大增十七倍。賭場人人愛,華人尤其好賭,澳門金沙賭場的一位經理就說,「拉斯維加斯的客人來賭場是找樂子,澳門的客人進賭場是來挑戰命運的,他們就像進了戰場,目的就是要發財」,貼切地形容了賭性堅強的中國人!

除了澳門,娛樂業龐大的商機正撼動新加坡傳統的治國思惟。以往連嚼口香糖都違法的新加坡政府,四月中宣布開賭,國父李光耀自言因父親好賭,為賭變賣家產,因此他治國嚴禁賭博,但面對國際競爭,新加坡政府的危機意識,讓它作出重大決策轉變。就連日本、泰國政府也積極考慮開放賭場,希望藉此刺激經濟。

刺激經濟也是各國的一場競賽,不但要搶中國的內需、搶股市的績效、交易量,更要搶資金。香港因為金融自由,近年來享盡各種好處,愈自由、錢愈喜歡來,即使稅率低,收到的稅金也遠比高稅率卻收不到稅來得好。最近香港政府正考慮要取消遺產稅,新加坡政府對此也密集注意,因為取消遺產稅後,香港馬上變成有錢人的天堂,資金更加集中到香港。不收遺產稅,對於信託、銀行、私人理財、投資等金融業是莫大的利多,預料也將吸引所有富有的華人將資金留在香港,台灣政府不能不警惕。

摩根富林明亞洲區行政總監許立慶沉重地指出,「台灣金融發展和經濟發展的方向背離,政府對金融業諸多管制,不和中國扯上關係,但實際上產業又和中國關係密切」,這是非常矛盾的,古往今來的金融歷史,從來沒有「一流的經濟體可以用二流的資本市場來支持」的例子。

台灣是否邊緣化 中國加入東協運作成關鍵

不管是金融或是地產,甚至於稅制,台灣明顯落後於香港,台商在製造業占有優勢,但背後卻沒有相應的金融業支持。台灣金融業國際化的速度遠遠不如製造業,加上台商回台上市機制不明,除了拿不到後援的資金,台灣的投資人也無法享受果實,時代基金會執行長徐小波直指,這是「做小台灣」。

不論是外銷或內需,中國經濟崛起是不容忽視的事實,不過,中國大部分的國有企業,依然是大鍋飯心態,缺乏有效率的企業家精神,但這也是台灣很好的機會。當然,中國引發的負面效應,包括對石油、天然資源,以及糧食的需求增加,導致價格高漲,石油甚至於是中日關係緊張的近因,都必須持續觀察。

政治影響經濟,兩岸關係影響台灣國際地位,導致經貿上被邊緣化,是台灣企業界心中的痛。「一旦東協和中國簽署FTA,運費及關稅享受互惠,大陸和東協的往來基地可能設在廣西,台灣很可能因此被邊緣化」,台化總經理王文淵說出他最擔心的問題。

台灣被邊緣化,受害最深的不是商人,企業只要在當地設廠就可解決問題,徐小波言簡意賅地點出,「台商不會被邊緣化,台灣可能被邊緣化」,一旦如此,受害最深的將是留在這塊土地等待就業機會的眾多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