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4-15 14:18:36marco
當職場碰到了憂鬱症
當職場碰到了憂鬱症
作者:王念綺 攝影:吳毅平
「暮色蒼茫,晚風涼,內心那不安的感覺,就如天邊一抹紅霞逐漸擴大。我身為案子負責人,不論感受多大的壓力,表面上仍得力持鎮靜,主持檢討會議……親自處理接踵而來的許多難題。但是,我總覺得自己不對勁。開始睡不好覺,惡夢連連……全身則如同萬針穿刺,每一根神經都在痛。最奇特的是,我常莫名奇妙地哭起來……」
這是前生活調適愛心會理事長蔡香蘋,在《說是憂鬱,太輕鬆》中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敘述憂鬱症病友的患病歷程。
事實上,像書中面臨憂鬱處境的人不只是少數。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憂鬱症與癌症、愛滋病同為21世紀三大黑死病,未來20年,有人數增加的趨勢,並估計到2020年,憂鬱症將僅次於心臟血管疾病,成為全球疾病負擔(burden of disease)的第二位。
憂鬱症就近在身邊
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陸汝斌指出,憂鬱症的終身盛行率(一生中罹患憂鬱症的機率)高達15%,也就是說每6至7人中,就有1人有罹患憂鬱症的可能。精神健康基金會執行長、台大精神科主治醫師吳佳璇估計,台灣約有3~6%的民眾正飽受憂鬱之苦。
根據2003年董氏基金會發表的「民眾憂鬱程度與就醫習慣」調查顯示,11.7%的受訪民眾有嚴重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並有8.7%的民眾壓力到達臨界點(見圖1)。這是台灣近年來有關憂鬱症的大規模調查,也代表台灣有兩成左右的民眾,正徘徊在憂鬱的陰影下。在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間,共有41萬3000人次至董氏基金會網路填寫憂鬱症量表,由此可見憂鬱症不論在國內外,都不只是少部分人的問題,它是有可能發生在你我、或是周遭親友身上的疾病。
憂鬱症對於職場的影響,更被國際勞工組織(ILO)稱為21世紀員工失能的重要疾病之一,如明碁電通電腦產品策略事業部總經理洪漢青,與明華園當家台柱孫翠鳳就曾深受憂鬱症之苦。
30世代是高危險群
憂鬱症防治協會祕書長、市立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湯華盛指出,憂鬱症的好發年齡在27~33歲左右,根據2004年底汎亞人力銀行的網路調查顯示,工作經驗6~15年的上班族,適逢職場憂鬱指數最高的灰色10年,也正是30世代事業快速發展的黃金10年。
憂鬱患者都是什麼人?
「大家工作壓力都很大,為什麼是你得到憂鬱症呢?」職場上常有人這樣問,那麼誰較容易罹患憂鬱症呢?
吳佳璇表示,正式的醫學研究中並無顯著的性格差異,有些人家庭美滿、工作順利,也不抽煙、喝酒,卻仍罹患憂鬱症。但可確定的是個性樂觀者,罹患憂鬱症後的復原情況較良好。然而根據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聰財多年臨床觀察,自我要求高、完美主義者,以及內設性思考者是罹患憂鬱症的高危險群。
而就從事的行業來看,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認為,通常從事創意型態的工作者,如高科技從業人員、廣告人、記者等,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較大;此外,近年來銀行紛紛合併,以及九年一貫教育實施後,金融從業人員與教師的壓力也居高不下,罹患憂鬱症的比例也增高。因此白領的職場從業者,在處理龐大工作壓力的同時,更要小心憂鬱悄悄上身。
初期症狀常被誤解批評
生活調適愛心會理事長劉惠玲表示,在她任職市立療養院護士的28年間,許多病人都是在內科診斷了一年半載仍檢查不出病因,直到轉診後才發現是憂鬱症。許多對於憂鬱症不甚了解的人認為,憂鬱症患者只是「想太多」,在職場上更易引起「逃避責任、懶惰」,甚至是「草莓族」「意志薄弱」等負面的評判,甚至帶著歧視眼光認為他們是「神經病」與「不定時炸彈」,這些誤解使得瀕臨憂鬱邊緣的人或是憂鬱症患者,心理上承受著更多的壓力及污名,使得他們怯於就醫。
前台積電品保主管胡怡中,勇敢站出來說他是個憂鬱症患者後,他在公司吃飯或搭電梯時,常被同事拉到一旁問:「你看我的症狀……這樣是不是得了憂鬱症?」由此可見,許多人對於憂鬱症仍帶著恐懼與不安。
因此,當你發現自己失眠、胃口不佳、胸悶、容易疲倦,並對許多事物失去興趣時,你就該停下來思考,這些或許是憂鬱症初期的表現症狀。
作者:王念綺 攝影:吳毅平
「暮色蒼茫,晚風涼,內心那不安的感覺,就如天邊一抹紅霞逐漸擴大。我身為案子負責人,不論感受多大的壓力,表面上仍得力持鎮靜,主持檢討會議……親自處理接踵而來的許多難題。但是,我總覺得自己不對勁。開始睡不好覺,惡夢連連……全身則如同萬針穿刺,每一根神經都在痛。最奇特的是,我常莫名奇妙地哭起來……」
這是前生活調適愛心會理事長蔡香蘋,在《說是憂鬱,太輕鬆》中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敘述憂鬱症病友的患病歷程。
事實上,像書中面臨憂鬱處境的人不只是少數。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憂鬱症與癌症、愛滋病同為21世紀三大黑死病,未來20年,有人數增加的趨勢,並估計到2020年,憂鬱症將僅次於心臟血管疾病,成為全球疾病負擔(burden of disease)的第二位。
憂鬱症就近在身邊
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陸汝斌指出,憂鬱症的終身盛行率(一生中罹患憂鬱症的機率)高達15%,也就是說每6至7人中,就有1人有罹患憂鬱症的可能。精神健康基金會執行長、台大精神科主治醫師吳佳璇估計,台灣約有3~6%的民眾正飽受憂鬱之苦。
根據2003年董氏基金會發表的「民眾憂鬱程度與就醫習慣」調查顯示,11.7%的受訪民眾有嚴重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並有8.7%的民眾壓力到達臨界點(見圖1)。這是台灣近年來有關憂鬱症的大規模調查,也代表台灣有兩成左右的民眾,正徘徊在憂鬱的陰影下。在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間,共有41萬3000人次至董氏基金會網路填寫憂鬱症量表,由此可見憂鬱症不論在國內外,都不只是少部分人的問題,它是有可能發生在你我、或是周遭親友身上的疾病。
憂鬱症對於職場的影響,更被國際勞工組織(ILO)稱為21世紀員工失能的重要疾病之一,如明碁電通電腦產品策略事業部總經理洪漢青,與明華園當家台柱孫翠鳳就曾深受憂鬱症之苦。
30世代是高危險群
憂鬱症防治協會祕書長、市立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湯華盛指出,憂鬱症的好發年齡在27~33歲左右,根據2004年底汎亞人力銀行的網路調查顯示,工作經驗6~15年的上班族,適逢職場憂鬱指數最高的灰色10年,也正是30世代事業快速發展的黃金10年。
憂鬱患者都是什麼人?
「大家工作壓力都很大,為什麼是你得到憂鬱症呢?」職場上常有人這樣問,那麼誰較容易罹患憂鬱症呢?
吳佳璇表示,正式的醫學研究中並無顯著的性格差異,有些人家庭美滿、工作順利,也不抽煙、喝酒,卻仍罹患憂鬱症。但可確定的是個性樂觀者,罹患憂鬱症後的復原情況較良好。然而根據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聰財多年臨床觀察,自我要求高、完美主義者,以及內設性思考者是罹患憂鬱症的高危險群。
而就從事的行業來看,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認為,通常從事創意型態的工作者,如高科技從業人員、廣告人、記者等,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較大;此外,近年來銀行紛紛合併,以及九年一貫教育實施後,金融從業人員與教師的壓力也居高不下,罹患憂鬱症的比例也增高。因此白領的職場從業者,在處理龐大工作壓力的同時,更要小心憂鬱悄悄上身。
初期症狀常被誤解批評
生活調適愛心會理事長劉惠玲表示,在她任職市立療養院護士的28年間,許多病人都是在內科診斷了一年半載仍檢查不出病因,直到轉診後才發現是憂鬱症。許多對於憂鬱症不甚了解的人認為,憂鬱症患者只是「想太多」,在職場上更易引起「逃避責任、懶惰」,甚至是「草莓族」「意志薄弱」等負面的評判,甚至帶著歧視眼光認為他們是「神經病」與「不定時炸彈」,這些誤解使得瀕臨憂鬱邊緣的人或是憂鬱症患者,心理上承受著更多的壓力及污名,使得他們怯於就醫。
前台積電品保主管胡怡中,勇敢站出來說他是個憂鬱症患者後,他在公司吃飯或搭電梯時,常被同事拉到一旁問:「你看我的症狀……這樣是不是得了憂鬱症?」由此可見,許多人對於憂鬱症仍帶著恐懼與不安。
因此,當你發現自己失眠、胃口不佳、胸悶、容易疲倦,並對許多事物失去興趣時,你就該停下來思考,這些或許是憂鬱症初期的表現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