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10 07:41:04marco

中壯年優退潮

中壯年優退潮
職涯壽命縮短 30歲世代拉警報


終身雇用時代不再,65歲退休成為奢想,提前優退的巨浪,從50歲世代捲向30歲世代,從民間企業捲向公營機構。當年齡從資產變成負債,如何才能成為職場常青樹?

撰文:李佩芬


當初考進這家銀行,在同儕眼中也算優秀了。10多年下來,我們營運績效也不差,沒想到還是硬生生被新銀行併走,」決定在合併生效前辦理優退的王淑琴(化名)說,聽過太多銀行合併之後,新東家不問老員工意願,強行調部門或換分行的例子,她決定提早申請優退,「把舞台讓給那些30歲以下的年輕人吧!」50歲不到的她,語氣中有豁然,但也抹不去一絲遺憾。
  
  「那天一大早剛進公司,公司主管請我到他辦公室一趟,其實,看到公司前兩波公布的資遣方案,我早已有心理準備,」在科技業服務的孫德銘(化名)回憶,因為年度大案沒拿到,公司被迫縮編程式研發人員,主管告訴他東西收拾一下,當天中午就請離開公司,e-mail帳號也很快就被關閉,「企業為保護智慧財產,用這樣『明快』的方式處理,是可以理解的,」在公司任職9年,面對毫無人情味的「逐客令」,35歲不到的孫德銘平靜地回憶。

鐵飯碗也難逃提前優退
  
  提前從長年服務的崗位中退場,不僅發生在金融業或科技界,從媒體、教育界到國營機構,都不乏這樣的例子。
  
  全國教師會私校總幹事陳素娥說,台灣生育率降低,許多私立高中職招生都出現困難,「私校教師都得揹負招生壓力,」有些科別招生不足無法開班,學校只好請老師走路,「專業科目老師影響最大,相較起來,國英數等共同科目教師,情況還沒那麼糟。」
  
  就連國營事業,也展開大規模人事精簡。台糖、中油、台電、漢翔等過去被視為「鐵飯碗」的機構,預計將優退、優離800多人。而行政機關如稅捐單位,也不遑多讓,像國稅局符合資格的優退人數,佔總編制員額的10%,而財政部中部辦公室有意申請優退人數,甚至達到50%。


30歲青壯世代拉警報
  
  工作舞台的退場號角,不再等你60歲才吹起。Final Countdown的紅色警戒區,一路往前逼近,無情衝擊著中年精英世代。
  
  許多年齡45~55歲,「年資+年齡≧60」的資深員工,在公司晉用新血、大力衝刺業務的政策下,不是優退就是優離,紛紛被換下陣來,工作壽命年限提前喊「卡」。
  
  然而,工作壽命的縮短,不僅發生在45歲左右的中年精英身上,連40歲不到的青壯年世代,也感受到寒意來襲。
  
  根據主計處最新公布的「92年受雇員工動向」調查發現,92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雖達到3.33%,但30~39歲的青壯年齡層,卻出現「退出率1.78%,進入率1.73%」的淨退出現象,顯示國內青壯年離開職場者,比例正在上升。
  
  主計處指出,這可能是受到全球化競爭影響,廠商為降低成本,紛紛採取優退、優離等人事精簡措施,造成青壯年上班族從職場提早出局,或選擇自行創業。
  
  職務壽命縮短現象,不僅波及普通上班族,連公司領導人也無法倖免。美國《策略與商業》(Strategy & Business)季刊指出,1995年亞太區離職的CEO,平均任期為5.6年,而2002年時,已縮短至3.9年。


火山爆發Vs.細水長流
  
  年齡與年資,不再是論功行賞的標準,重要的是「你的生產力與貢獻度有多少,才是公司決定你是否留任的指標,」希望森林網站總監李良達說。
  
  當職場大限提前來臨,上班族不能不認真思考,「我這份工作的壽命有多長?」以及「如何延長自己工作壽命?」
  
  而在選擇工作時,也要先想清楚:這究竟是高收入、但職業壽命短的「火山爆發」型工作?還是中等收入,但職業壽命較長的「細水長流」型工作?


猶如老酒,愈陳愈香
  
  有些工作固然是「年輕人當道」,但也有些工作較不受年齡限制,只要持續在專業精進不懈,就能像老酒般,愈陳愈香。
  
  以金融業來說,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周吳添觀察,銀行外匯交易室的交易員,普遍以年輕未婚者居多,「那是個不斷接電話、大聲叫喊下單、強調快狠準」的工作環境,每日工作12小時是家常便飯,「若年輕沒有踏入那個門檻,之後進去的機會很低,」他說。
  
  相反地,近年從國外引進的CFP理財規劃顧問,則可歸類為「細水長流」型的工作。不像銀行理財專員需要維繫300~500個客戶,「在國外的CFP,或許只有50位客戶,卻都是真心信賴他們的長久型客戶,」周吳添說。


科技研發不是年輕人專利
  
  旺宏電子企業資訊技術處處長鄭亭玉指出,台灣高科技業是近20年才發展起來的,因而研發工程師年齡偏低。她觀察,台灣科技業以製造業、晶圓、數位設計為主,需要耗費體力輪班,因此年輕人當家,但「美歐等其他國家,很多研發人員的年紀都很資深。」
  
  她認為,像類比(Analog)、射頻(RF)、演算法(Algorithm)等領域,由於設計經驗需長時間累積,因此對工程師來說,年齡比較不是問題。


IC設計兩樣情
  
  擎力科技專案經理廖思翰指出,隨著EDA(電路設計自動化)軟體的進步,數位IC線路可改由程式模擬來設計,數位訊號IC研發工程師的價值,將會逐漸被電腦取代。反觀類比IC,主要是處理機器與真實世界物理現象(如溫度、聲音、光線、顏色等)的溝通,處理的是連續訊號,「需要師傅領進門帶著教,經驗傳承的比重很高,」智動科技總經理劉東榮說,可謂「年齡愈陳愈香」的工作。
  
  類比IC人才需長時間累積,不像數位IC必須「追著時間跑」,大家比速度、拚體力,就看哪個團隊最先將產品設計出來,「相形之下,類比IC的產品週期算是比較長的,」劉東榮說。
  
  然而,由於數位IC的應用層面廣,也比較容易上手,「過去多數剛從學校畢業的工程師,喜歡選擇數位IC領域,不像一個好的類比IC設計工程師,要經過3~5年熬的過程,」廖思翰觀察。


把年齡從負債變成資產
  
  目前主持一個公益性的職涯輔導網站,經常受邀演講的希望森林網站總監李良達認為,年齡,可以是資產,也能是負債,端看你是否「選對角色,站對位置」。
  
  若置身在一個「年齡大、不討好」的工作環境,又該如何自持?李良達提供的三帖藥方是:學習、轉進、放下身段。
  
  「先要具備終身學習的觀念,」李良達指出,若拒絕學習,工作壽命很難延長;如果願意學習,但職場觀念僵化,不願轉進新領域,也可能提前出局;即使願意轉進新領域,若放不下身段,依然可能在轉進過程中,遭到淘汰出局。


人脈與班底有如保護網
  
  面對殘酷的職場淘汰賽,每個人都要提高危機意識,及早培養各種管理能力、建立人脈與班底、強化理財智商(Financial Quotient),才能高枕無虞。
  
  花旗銀行人力資源部副總裁閻台生指出,大企業評價一個員工,與其說在意年齡,不如說看重的是「年齡背後所蘊含的生產力、資源統整能力、以及各種管理能力,是否隨年齡與日俱增。」
  
  旺宏電子鄭亭玉也強調,「遠見與溝通能力,是在高汰換領域中,必備的特質,」因為現在的產品愈來愈細緻,工程師們無論想不想做管理職,「都一定要能與他人溝通,」她強調。
  
  而另一個要提早耕耘的,則是職場人脈網與班底群的建立,在公司合併裁員時,最容易見識到這層隱形網絡的作用。
  
  大安銀行與台新銀行合併時,當年大安老長官招手,數百名員工集體轉檯到日盛銀行。這種情況在科技業也屢見不鮮,「一個能帶得動整個團隊的研發主管,他的職場價值,遠比技術卓越但單打獨鬥的工程師高出許多,」一位人事主管表示。


強化理財智商
  
  雖然職場的不確定因素,造成薪資收入的不穩定,但若有充裕的財務後盾,就可讓自己從容地轉到合適的舞台。
  
  理財暢銷書作家蕭碧華,在投信界工作20多年,沒想到一個出書的機會,讓她打響個人品牌,決定轉換跑道自行創業。
  
  早年父親經商失敗,孩子年幼時,又遭逢喪夫劇變,蕭碧華對「風險」的體認,可說點滴在心頭,對她積極培養理財能力,起了不小的作用。在出書過程中,她深刻感受到自己的理財經驗「被讀者需要」,除了帶給她成就感,在核算自己財產淨值時,她發現自己的積蓄「已經夠了,不需要像以前那樣拚命了!」因而決心轉換跑道。這個抉擇的背後,靠的正是財務基礎做後盾。
  
  面對優退、合併、資遣、裁員等壞消息,中壯年的你,深感憂心忡忡嗎?或許,金鐘獎得主張菲在得獎感言中的一句話,可帶給你若干態度與心境上的啟發──夕陽無限好,那是因為,「彩霞正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