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1 22:11:04ken

環保與永續之路...........

七百年氣候魔咒 提早應驗了

地球暖化,過去五十年北極海的冰層縮小幅度,是一千五百年來之最。怪的是,各地氣候極寒化,最近歐洲暴雪,德國各地氣溫多在冰點以下,而且從北到南積雪嚴重,法蘭克福機場取消幾十個航班。

今年二月更嚴重,東歐各國氣溫降到零下幾十度,數十人喪生,多數是老人和街友;有的村莊交通中斷,和外界完全隔離,學校停課,許多地方停電。各國設置緊急收容中心,呼籲民眾儘量留在室內。

塞爾維亞十四座城鎮進入緊急狀態,保加利亞的二十八省有二十五省宣布進入「橘色警戒」。羅馬尼亞中部降到零下三十四點四度,發出「嚴寒黃色警報」,逾千輛車受困雪中,除雪機不停運轉。波蘭降至零下三十五度,氣象部門稱「簡直令人無法忍受」。

氣候不僅是極寒化,而是極端化,東非大旱嚴重缺水,可口可樂公司大舉進軍,飢渴貧窮的非洲人喝可樂止渴。近日颱風肆虐菲律賓,造成一千多人死傷,農損約台幣五十七億。日前颶風珊蒂橫掃美國,重創至少二十個州,粗估經濟損失達三百億美元。

三一一大地震後地震頻繁,可能驚醒沉寂三百年的活火山富士山。富士山是座活火山,日本氣象廳持續進行二十四小時監視。另外,美國阿拉斯加的柯迪亞克島這幾天塵霾籠罩,氣象單位說,是強風掀起沉積百年的火山灰所致。

科學家指出,全球氣候這三十年來出現巨大變化,熱帶與寒帶國家氣候極端,愈來愈多國家出現奇熱、奇寒天氣。最糟的是,各國面臨「滅頂式的颶風及河患」不再是「百年難遇」,而將年年承受。

唯一可以解釋的理由是溫室效應。事實上,早在一八九六年就有專家預言七百年後溫室效應將開始肆虐。豈料一百二十年後的今天,這個魔咒就應驗了。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86745

 

減排約束無力 地球自求多福吧

在超長加時談判幾乎瀕臨「絕境」之際,於卡達首都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上周六以閃電速度通過多項決議,包括延長《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至二○二○年,在新公約生效前遏制氣候變化。

在歐盟二十七國、澳洲、瑞士和其他八個工業國簽署下,近兩百個國家代表同意將今年底到期的《京都議定書》延長八年,於二○二○年新氣候公約生效前遵守減排約束。各方重申,希望二○一五年五月前草擬新全球方案,二○二○年起取代京都議定書。新協議將約束全球所有國家。

由於《京都議定書》約束範圍不涵蓋美國、中國大陸和印度等溫室氣體排放大國,加上日本、加拿大、俄羅斯及紐西蘭退出,令協議涵蓋的碳排放量只及全球的百分之十五。不少環保人士表示,對會議成果深感失望。

此外,已開發國家也承諾在三百億美元快速啟動資金之外繼續增加出資,到二○二○年達到每年一千億美元(約新台幣二點六兆元)的規模,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開發中國家表示,氣候變遷導致旱災與洪水增加、海平面上升,從現在到二○一五年間還需至少六百億美元因應,明年就先需要二百億美元。不過,歐盟、美、日等國並未保證二○一三至二○一九年仍持續撥款。

而在減排力度上,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減排量都是由各國自行制定的,根據這個減排量,要實現本世紀末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不超過攝氏二度是不可能的。各國將在二○一四年前再次考慮是否需要增加減排量。

經過兩周馬拉松式談判所達成的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協議,各國代表儘管高聲喝采,但已筋疲力竭,且遍體鱗傷。由於採取行動的規模、全球氣候變遷問題的急迫程度,以及政治意願與企圖心之間存在極大的差距,因此觀察家表示未來的道路仍坎坷難行。

從談判第一天開始,窮國與富國間便出現深深的鴻溝。最關鍵的爭議,二十年來仍一成不變,就是因應氣候變遷「危機」的責任將如何分擔。開發中國家將籌集資金及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責任,歸諸於富有國家,認為富國在整個工業時代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但以美國為首的富有國家,則堅持當今的貧窮國家也因承擔責任,因為窮國使用燃煤來帶動經濟發展。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總幹事奈都便表示,「從談判過程來判斷,沒有理由樂觀地」認為能得到一項公平且嶄新的全球性協議。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85898

 

多哈氣候協議要點
*京都議定書:

這份全球唯一約束溫室氣體排放的條約,今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到期後,將以「第二減排承諾期」形式延長效期。

新效期二○一三年一月一日生效,二○二○年底結束,約束歐盟二十七個會員國及澳洲、瑞士在內的十個工業國。

*開發中國家資金

敦促已開發國家「在財務狀況允許時」,承諾明年起撥款給開發中國家,在二○二○年達到每年至少一千億美元。但歐盟、美國與日本未保證二○一三至二○一九年仍持續撥款。

開發中國家表示,氣候變遷導致旱災與洪水增加、海平面上升,他們從現在到二○一五年間還需至少六百億美元來因應,明年就先需要兩百億美元。

*損失與傷害

已開發國家同意明年於華沙開會時,就損失與傷害創設「制度性安排」。

*新全球協議

各方重申,希望二○一五年前草擬新全球方案,二○二○年起取代京都議定書,新協議將約束全球所有國家。

*二○二○年前減排量

氣候會議指出,各國減排目標與實際減排量有出入,且出入越來越大,必須想辦法縮小。若要控制全球暖化,氣溫只能比工業化時代之前高出攝氏二度以內。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86744

 

京都議定書

1997年簽訂的京都議定書有191個締約國,是唯一對導致地球暖化溫室氣體排放量設限的全球性條約。首階段於今年12月31日到期,有37個列在「附件一」的已開發經濟體,承諾於2008至2012年期間,將平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到比1990年的水準少5%,這個目標大致已達成。

京都議定書於2005年生效時,規範的國家約占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量近2/3,排除了中國大陸與印度等國家,但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的資料,中印兩國後來分別成為世界第一和第四大排放國。排放量排名第二的美國因拒絕批准議定書,也不受規範。

這項議定書將以「第二減排承諾期」的形式,自2013年1月1日起延長效期,直到2020年底新的全球公約生效。俄羅斯、日本、紐西蘭和唯一退出這項議定書的加拿大,尚未重訂第二期減排目標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85903

碳交易

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所採用的市場機制。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於一九九二年五月九日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在日本京都通過了公約的第一個附加協議《京都議定書》,把二氧化碳排放權做為一種商品,交易係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為計算單位,通稱為「碳交易」,交易市場則稱為碳市(Carbon Market)。碳交易可分為兩種型態——配額型交易(Allowance-based transactions)及項目型交易(Project-based transactions)。配額型交易是指總量管制下所產生的排減單位的交易,如歐盟的歐盟排放權交易制的「歐盟排放配額」(European Union Allowances,EUAs)交易。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82426

 

京都議定書延長八年 站在財政懸崖 富國難挽窮國氣候

在卡達首都多哈召開的「氣候變遷大會」,近兩百國的代表達成協議,同意將京都議定書效期延長八年,使聯合國能繼續二十年來遏止溫室氣體排放所做的努力。

但京都議定書只限於對已開發國家有效,中國及印度不受拘束,但美國迄未批准此議定書,日本、加拿大及俄羅斯退出,各簽署國的排放量只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百分之十五,許多專家認為,延長京都議定書的意義有限。

多哈會議的決定,遠不及科學家所建議的行動積極,包括防止熱浪、沙暴、洪水及海面上升。綠色和平組織指責,這次大會根本沒有設定溫室氣體減少排放的目標,以及如何具體協助開發中國家的環保。

京都議定書要求三十五個工業國家有責任在二○○八到二○一二年間,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到比一九九○年至少低百分之五點二的水準。但全球今年增加百分之二點六,比一九九○年的水平高出逾百分之五十,主要是由於中國及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的排放量增加。

補償窮國 富國同意

整套決議稱為「多哈氣候途徑」,要求富國補償窮國因氣候變遷帶來的損害,富國首度同意在明年的華沙會議上建立補償機制,被視為一大突破。

從談判第一天開始,窮國與富國間便出現鴻溝,關鍵是因應氣候變遷危機的責任如何分擔。開發中國家將籌集資金及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責任歸諸於富國,認為富國在整個工業時代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但以美國為首的富國,則堅持當今較貧窮國家也應承擔責任,因為窮國使用燃煤來帶動經濟發展。

最近一系列報告指出,地球暖化正邁向危險程度,導致更極端氣候。聯合國所訂目標是氣溫不能比工業化之前的高出攝氏兩度,但英國經濟學家史坦指出,「依據現在計畫,氣溫可能會提高攝氏三度,遠超出現代人類所經歷過的氣溫。」

協議雖明訂將籌募更多資金,協助窮國因應全球暖化,但並未列出明確金額。另依據新協議,世界所有國家都須在二○一五年之前參與談判,但未明確表示將如何要求未參加京都議定書的國家也在二○二○年前降低排放量,包括全球排放量第一的中國大陸、第二的美國及第四的印度。

美國從頭到尾反對這類全球性的協議,堅持需有一套彈性制度,讓各國自行決定能做出多少貢獻。全球需要美國與中國一起加入,但這兩國覺得他們的貢獻將會超過聯合國為二○二○年所訂的目標。

財政懸崖 自身難保

自《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二十年前開始其進程,各國就分為經常發生衝突的兩大陣營:一方是少數富裕國家,提供資金幫助應對全球變暖效應,另一方數量龐大的較貧窮國家,期待獲得資金。

對出資國而言,現在是尋求新資金特別困難的時期。美國傳統上提供類似國際資金的約四分之一,但它目前正在「財政懸崖」邊徘徊,華盛頓沒什麼人會考慮找出數十億美元,幫助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或脆弱的島國,應對乾旱和上升的海平面。

美國國務院的氣候變化副特使喬納森潘興三稱,美國有極大的誠意來為適應氣候變化尋求資金。但他還明確指出,美國與大多數地方一樣,預算過程相當複雜。

歐盟氣候談判高級代表皮特貝茨稱,歐盟將繼續提供氣候資金。但他也強調,現在經濟時局艱難,許多國家面臨困境,因此不能明確給出二○一五年的目標。

富裕國家的保留態度激怒了受援國,他們認為,富裕國家數十年來的肆意排放如今威脅地球的健康,而這種態度是逃避責任。

巴西代表稱,對歐盟和美國的預算問題表示同情,但除非出資國承諾繼續進行支持,否則巴西等國家將不會允許談判進程繼續推進。「如果最後你們不支持,將是件非常令人沮喪的事。」

哪些國家可犧牲?

與往常一樣,最激情的聲音來自貧窮的非洲國家,以及由於海平面上升而面臨淹沒的低地島國。太平洋島國諾魯代表在大會上請求,「女士們、先生們,請在地圖上指給我看,你們認為哪些國家可以犧牲。」

美國高級外交官斯特恩稱,美國理解發展中國家的焦慮和沮喪;不同國家有不同能力,來應對氣候變化和找尋適應資金。他說美國願意討論公平和「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概念。在關於氣候問題的會議上,這一術語承載深厚的情感和歷史包袱。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86746

多哈氣候會議 美加日紐獲化石獎

二十六日揭幕的多哈氣候變遷會議上傳來頒獎消息——美國、日本等國「榮獲」阻礙氣候變遷談判「化石獎」。這是美國繼去年在南非德班氣候變遷會議上獲得該獎後,再次獲得此一「殊榮」。

「化石獎」已是每年世界氣候變化變遷會議的傳統活動,由民間環境組織「氣候行動網(Climate Action Network, CAN)」評選產生。該團體由全球約七百個非政府組織組成,自一九九九年以來,其成員都會根據各國在氣候變化談判中的表現評出「最佳選手」。

二○一二年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二十六日開幕,一直拒簽《京都議定書》的美國贏得大多數選票,第一個獲得「化石獎」。作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長期游離於強制減排溫室氣體的國際公約之外,對於提供開發中國家資金和技術援助反應冷淡,使得因應氣候變遷的國際合作進展嚴重受阻,因此受到各方指責。

活動主持人毫不客氣地宣讀了頒獎詞:「美國,請拋開你的『孤立主義』,與眾人同行。」在場觀眾和媒體記者發出一片贊同聲。

在今年的評選中,拒絕參加《議定書》第二期承諾或對減排提出「特殊」條件的加拿大、日本和紐西蘭與美國並列第一。頒獎詞頗具諷刺意味:「優秀的加拿大,我們真的無法與你溝通,退出《京都議定書》是完全不可接受的,你的減排目標簡直是對最易受氣候變化影響國家的一種羞辱」。對於日本、紐西蘭,主持人則指出:「你們仍有機會改過,支持《議定書》第二期承諾並下決心減排吧,希望在本周末聽到你們的回應。」

參與這項活動的「氣候行動網」成員阿里‧法赫里說:「這些國家脫離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體系,引起國際社會不滿,獲得『化石獎』實為眾望所歸。我們希望通過此類活動向這些氣候談判中的頑固派施壓,使他們早日承擔應有的責任,共同參與全球因應氣候變遷的努力。」

主辦國卡達 從未承諾減碳

另外,很諷刺的是,今年世界氣候變遷會議的主辦國卡達,人均溫室廢氣排放量居世界第一,而且從未承諾減碳。

「氣候行動網」負責人姆麥丹說:「卡達迄今未證明自己重視氣候變遷。各國代表前來開會的同時,並不知道卡達的立場如何。」

雖然卡達的人均碳排放量是美國的幾乎三倍,但卡達自稱,總體碳排放量小。這個國家居民共一千八百萬人,僅約二十五萬為卡達人。主持會談的卡達前石油部長阿提雅在記者會中說:「我們的二氧化碳主要來源是能源部門,我從不同意以人均方式計算碳排放量。我認為,這種方法是存心抹黑小國家。」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84320

 

英挹注843億 助貧國因應暖化 快淹沒群島小國 大喊訂碳排標準

瀕臨消失於海平面下的諾魯、馬歇爾群島等小國,抨擊全球汙染大國不肯採取嚴格的氣體排放限制,聽任氣候暖化造成海平面升高,淹沒他們的國家。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昨日在聯合國多哈氣候變遷會議表示,極端氣候成為新常態,且威脅人類種族存亡。英國昨日拋磚引玉,率先承諾將出資二十九億美元(約新台幣八百四十三億元),協助窮困國家因應全球暖化。

CNN報導指出,目前在卡達多哈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諾魯外交部長凱克正領導小島國聯盟(AOSIS)打一場不可能獲勝的戰役,希望中國大陸與印度等汙染大國訂定更嚴格的氣體排放標準。

凱克表示,諾魯天氣現在完全沒有規律可言,乾旱可能持續七、八年,暴風雨更猛烈。海岸線已遭到侵蝕,海水已淹到家門口。

凱克說,AOSIS希望在多哈開會的一百九十餘國代表團必須「硬起來」,許多地勢低的國家未來都將被淹沒,時間已非常緊迫。

目前國際間唯一對氣體排放有約束力的京都議定書,不到四周內就會到期,而多哈會議則在本周閉幕。凱克指出,歐盟、澳洲等國已願意延長京都議定書的效期,亦即從二○一三到二○二○年,但日本、俄羅斯與加拿大則拒絕。他們堅持,中國大陸、印度這兩個全球最大與第三氣體排放國,也應該納入規範,不能因為他們是開發中國家而獲得豁免。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85487

 

英國環保新政策 值得參考

英國舉辦奧運,把倫敦變成一個和善可親的城市,也把奧運辦成史上最環保的奧運。英國又進一步做出全球第一的環保政策。規定從二○一三年開始,倫敦證券交易所掛牌的一千多家上市公司,都必須在年報當中,說明其溫室氣體排放量。

英國是全世界第一個強制規定企業將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納入年報的國家。日後全球投資者,都可以透過這些數據,評估哪家上市公司能夠有效掌握溫室氣體所帶來的長期隱性成本。過去企業只計算經營成本,不計算環保成本,已經造成破壞地球的經濟成長。現在,勇於揭露環保成本,會促使企業必須追求更環保的經營模式;有助於全球溫室效應的控制,也有助於投資人決定自己的資金是否要投資破壞地球環境的企業。

英國企業願意在全球經濟前景不佳的大環境下,祭出這個政策,當然也盤算過。原因在於他們知道這是遲早要做的事,早做有助於企業名聲,同時調整企業內部的實質經營策略。

在企業的配合下,英國政府希望在二○二五年,全英國的碳排放量能減少到一九九○年排放量的一半以內。這是非常不容易達成的目標,為何英國企業會全面配合呢?因為民氣可用。今年五月間的一份民調發現,超過百分之七十五的英國人認為,企業應該公布他們的碳排放量。

英國政府去年透過公眾諮詢,取得強大民意支持,要求企業溫室氣體排放量需要強制列入年報。今年英國政府在七月和十月,分別舉行多次公眾諮詢,清楚明定環保關鍵指標,需要如何納入法律。根據英國在二○○八年通過的氣候變遷法,本來英國政府必須在今年四月強制執行,但為了取得更多共識,延到明年。

取得共識的關鍵在於,遊戲規則要公平。英國環境部長史佩爾曼(Caroline Spelman)說,企業願意公布碳排放的數據,但他們要一個「公平的遊戲規則,而且企業間可以彼此檢視」。這是台灣應效法的政策手段。

我國行政部門在面對如何減少碳排放量的這個議題上,不僅過度偏袒企業的不作為,也吝於對民眾宣導碳排放減量的重要性。環保官員也去巴西,參加了里約的聯合國環保高峰會,但是回來之後,有什麼政策,有什麼說明,民眾完全不清楚。當然無法凝聚民意共識,支持政府對企業施壓,好好做環保。

英國的例子證明,景氣不好的時候,正是企業強化體質,汰弱留強的時候。政府的責任不是要去救那些根本就不值得救的企業,更何況也救不起來。政府要做的是,利用這個時刻,提醒企業要更精算其經營成本,免得日後反而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台灣雖不是聯合國的一員,但我們願意配合聯合國有關減碳的各項要求與目標,願意遵守京都議定書的規定。這些都必須好好地落實在政策和法案之上,不能只有口號說說而已。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71461

 

保護地球 從我做起

這頓「綠色中秋饗宴」好吃、益生,吃了還會長知識而不長肥肉。呂秀蓮表示,這頓別具意義的宴饗,除了很有情趣,更緊緊扣住主題,要讓與會者認識地球的災變,告訴大家「地球生病了」。

呂秀蓮指出:「台灣人對地球要負很大的責任。除了因為愛吃肉而大量殺生外,一直以來,台灣高汙染的工業發展,造成台灣人平均每人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是全世界其他國家國民的三倍;也就是說,平均每個台灣人每年排放十二公噸的二氧化碳。」

因為全地球排放二氧化碳量的平均值是每人四公噸。而根據京都議定書,要達到工業革命以前的排放標準的話,每個人以後只許排放兩公噸的二氧化碳。「要如何做?食衣住行方面皆可著手。大家必須強迫自己改變所有的生活習慣。這是艱巨的任務,也是重大的責任。」呂秀蓮語重心長地說。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75466

 

上一篇:退與不退.....誰來接

下一篇:關於健保~

ken 2014-05-29 21:18:30

短評-護樹 台灣不如大陸

大陸江西省德興市一棵1800多歲的古樟樹,多次遭遇雷擊、火災等意外事件,瀕臨死亡邊緣,村民們主動捐款聘請專家救治,4年來終於有了成果,古樟樹發出新芽,枝葉繁茂綠意盎然,吸引大批遊客前來,也為當地帶來新商機。

反觀台灣,隨著都市化快速發展,許多道路拓寬,土地重劃與建設開發,原有老樹紛遭砍伐,目前大城市裡不僅看不到千年古樹,連百年老樹都不多見。

台北市光復南路、忠孝東路附近原有高聳的楓香、木棉等行道樹,由於大型建設開發,施工單位打算移植他處,引發護樹團體抗議,連月來,護樹志工自動夜宿光復南路,就為了保護這些美麗的行道樹。

護樹團體指出,台北松山菸廠舊址原有1500多棵老樹,由於推動新開發案,市府把半數以上老樹遷移他處,由於移植過程有疏失,移植後未妥善照料,這些被移植的老樹多數枯死,其中一株百年老樟樹,也難逃死劫,令人扼腕。

近年全台不時傳出因工程建設而砍伐老樹的消息,除了松菸舊址之外,台北市南港瓶蓋工廠舊址也有300多棵80年以上樹群,由於市府規畫拆除工廠,老樹群也難逃被移植或砍伐的命運,引發護樹團體抗爭。他們質疑,原本應帶頭護樹的政府,怎能成為帶頭砍樹的凶手?

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一定少不了老樹;一個綠意盎然的城市,也是一個有文化的城市。在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等威脅下,沒有老樹的城市首先遭殃;保護老樹不該只是護樹團體的責任,握有公權力的政府更應全力護樹,而不應帶頭砍樹。江西德興有千年古樟,難道台北容不下一棵百年老樹?
https://tw.news.yahoo.com/%E7%9F%AD%E8%A9%95-%E8%AD%B7%E6%A8%B9-%E5%8F%B0%E7%81%A3%E4%B8%8D%E5%A6%82%E5%A4%A7%E9%99%B8-215046651.html

ken 2014-05-29 21:14:35

最近全球金融風暴,連上百年國際級大財團都會接連倒閉,政府怎麼能夠將我們的土地隨便BOT給一個建設公司五十年呢,而開發商遠雄股價在短短五個月內暴跌85%,從效率市場理論來看,企業體質堪慮。

大巨蛋案開發過程,松山菸廠上百棵老樹慘死,也顯示出台灣的BOT官民不分,企業經營效率的好處尚未發揮,政府卻已變成財團的開路先鋒。松山菸廠在市府早先的規劃報告中,預計列為保護樹木者達一千多株,但實際上開發區僅有136株列入保護,在民眾努力調出航照圖證明樹齡達六七十年之後,樹木保護委員會勉強增加73株,卻居然在一個月內全部移走。而先前公園路燈管理處粗暴、不合程序的移植作業,已造成三分之一的樹木死亡,環保局也配合將移樹工程排除於舊環評的開發行為之外,市政府配合開發單位的行為不勝枚舉。

「海角七號」將台灣與過去日本殖民的歷史串聯起來,而松山菸廠的老樹其實就是這段歷史的活見證,菸廠的日籍員工來台,見到過去手植的樹苗蔚然成蔭便感動落淚。現在將這段歷史BOT給廠商,五十年後大家都不在了,但子孫該怎麼辦呢?

http://www.jrf.org.tw/newjrf/rte/myform_detail2.asp?id=3402


後學覺得 經營與bot一事 較複雜
可能很難窺見真正的原貌 (利益之事 先不提)

但古蹟的保存 文化 與 大樹 老樹的保存
在這個城市 確實是少了點 味道與可能

看到的 似乎 只有 時間 快速 價值 與利潤
忽略了 更深層的可能蘊涵的文化底下
發現 更大的可能產生!!

但~ 這些 不可預見的 文化

其產生及所將來的預見

也是透過 時間一點壹滴 所累積而成的!!

2014.05.28

ken 2014-05-29 21:07:57

子孫的未來不能BOT
◎松菸公園催生聯盟

隨著海角七號風靡台灣,「山也BOT,海也BOT,什麼都被BOT」的台詞,動搖了一般人對BOT的好印象。而總統馬英九日前以貓空與北投纜車為例說,「不要迷信BOT或委外經營的神話!」,遠雄集團董事長趙藤雄也公開表示「不再參與BOT案」,再度引發全面檢討BOT的聲音。

當初貓纜是因為廠商評估無利可圖,才由北市府自己興建經營且根本未做環評,雖然累積五百多萬人次搭乘還是沒賺錢;而北投纜車是廠商為了在國家公園蓋溫泉旅館才加入BOT,爆發弊案後廠商為免落實民間指控,只好硬著頭皮賠本作下去。

BOT不全然是壞事,但橘逾淮為枳,到了台灣就變樣,「問題在於官員太笨!不知道手上的公共資產有多寶貴,該和財團交換什麼回來」。小一點的事,像台北市公車站的廣告BOT出去,只換回不好用的街道家具,但綠黨聯合執政的巴黎市政府卻用公共看板BOT換來大量便利的自行車租賃系統,台北想要學著推動卻要自己花錢。

台北市府花240億元取得松山菸廠精華地段,還自行負擔古蹟維修,文化園區BOT給富邦與誠品開發權利金12億元以上,外加營運權利金為營收的0.5%,但面積更大、地段更棒的體育園區BOT給遠雄50年卻無任何權利金收入,僅以公告地價1%計收土地租金,但市府向民間租地租金一般為公告地價的6%;再比較101大樓BOT利益包括206億元權利金,和每年兩億多元的租金與兩億多元房屋稅。有議員依市價估計,財團參與大巨蛋BOT估計獲利數百億元。市府如此作賤市民財產,卻只換到不到十天的大巨蛋使用權,既然花卉博覽會幾十億元都可以花完就消失,怎會沒有錢自己蓋巨蛋而要BOT?

依照促參法,BOT合約更動草約的部分,必須有助於公共利益,然而詳細比對大巨蛋原始招標須知的BOT草約,修改的部分都是有利於業者。包括原本業者必須負責興建及營運,但最後確定的合約卻允許遠雄出租和轉讓,得標廠商等於只要負責興建,BOT精神蕩然無存。甚至一旦層層轉租出問題,或未來經濟情勢不佳,遠雄擺爛解約,依照合約市府將被迫買下所有建物,這需要多少預算?誰來營運?將致使台北市政府陷入無邊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