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30 22:40:35陳小花

講一齣戲:Proof

講一齣戲:Proof

2012-12-31 05:45:30

本報訊

■ 科學月刊
■ 單維彰(任教中央大學數學系 )

去年有一件很幸運的經驗。5月20日(星期日)晚間7點30分,我在台北城市舞台趕上了綠光劇團之「世界劇場」十周年系列演出之一:《求證》的加演場。據說女主角姚坤君教授每次演出的最後一幕都真的落淚,而那天下午有表排的演出,所以她在晚間加演的第一幕眼眶就已經略微紅腫。
從名字或許猜得出來,這是一齣關於數學和數學家的戲。既然是戲劇,就不必太擔心數學元素。數學只是串起親情、愛情、仰慕、信任、猜疑、感激、嫌忌和渴望這種種凸顯人性戲劇元素的另一條「梗」罷了;數學並非主角。
我早先錯過了民國94年的首演,又錯過了95年排進國家戲劇院的演出,其實我本來還會錯過去年的紀念重演。幸運的是,過去從我的廣播錄音謄寫逐字稿的校友,來信分享她看戲的心得,後來又即時傳來加演的消息,由身邊的朋友幫忙上網搶到了最後幾個空位。當晚謝幕之後,也就是這次重登舞台的幾乎最後十分鐘(其後還有台中、台南各一場),劇團的羅北安先生說,這是世界劇場唯一賺錢的戲。
聽了羅先生的告白之後,我以為對這齣「唯一賺錢」的戲有所貢獻而自我陶醉著。這齣戲於西元2000年首演,成為百老匯的固定戲碼之後,於四年間演出917場。作者Auburn生於西元1969年(科學月刊創刊的那一年),而這齣戲的劇本在西元2001年獲得了東尼獎和普立茲獎。我在民國91年初買到劇本,那是一冊薄薄的小書,內容全是四個角色的對白,加上極少數的背景註釋。同年5月27日,我在漢聲電台介紹了這部劇本;而後從6月3日起,在連續六次節目中口譯了大部分的內容。
民國89~92年間,我受漢聲電台梅少文女士之邀,每週一早上八點在她製作主持的生活掃瞄節目講50分鐘的《關於人文的數學話題》。用各種「創意」評斷標準來看,梅小姐都是一位具備高度創意的人。她的勇氣造就了那麼一個沒有黑板、沒有公式、也沒有點名,卻持續了150節的數學課。大部分的節目錄音,仍然開放陳列在網路上。
採購那部劇本並非為了漢聲電台,而是為了中央大學在91學年實施的「跨科際」創新實驗教學。當時,跨科際不像今天是個火紅的詞語,它是當年劉兆漢校長在中央大學推動的「創意教學」之一環,而我們認為跨科際的學習和思考,是促成「創意」或「創造力」乃至於「競爭力」的一個核心元素。這部劇本被設計在理學院學生的英文課裡。當時合作的朋友們,有英文系的林文淇教授和陳聖儀講師。如今,十年之後,中央大學的創意學程仍在進行,文淇主編的《放映週報》獲得台北電影節的「卓越貢獻獎」,而我很僭越地兼任了語言中心的行政工作,直接參與了本校英語文教育的政策規劃。
僅在民國91那一年,我估計對2300人介紹了這部原著劇本《Proof》;再加上其後陸續在演講中述及,或者廣播錄音在網路上的緩慢散播,使我自以為對這齣戲的票房,有點貢獻。
漢聲電台的講話內容,後來整理成「文化脈絡中的數學」通識課程的基礎。在我親自看了戲之後,熱情地想要介紹給通識課的同學們。於是,我為這齣戲編寫授課簡報(俗稱ppt檔案)。在授課前一天定稿,發現那天是民國101年5月27日,距離我首度在電台講這部劇本,整整十年。垂下鍵盤的手,喟然一歎:人生固然不長,其實也不算短。
「文脈」那門課被收錄在「台灣通識網」,內容將包括(專錄的)授課影片,經過正式版權處理的授課簡報,習題和提供討論的議題。感謝整個通識網工作團隊的支持,目前還在積極籌備中,請稍待。
《Proof》是怎樣的一齣戲呢?借用吳念真先生的廣告詞:這是一齣「成就了劇作家,爽了觀眾,但是絕對可以整死演員」的戲;其深度足夠讓姚坤君教授據以寫一部專書《演員功課》闡述劇本分析和角色分析的學術課題。但是整齣戲在人物上只有四個角色,一景(固定)到底而且只須最小規格的舞台,在氣氛上大約只須變化六種燈光模式。或許因為如此,自民國95年以來,學生團體或新成立的小型劇團,一再拿這部劇本當作試金石。
Proof是名詞,那是一種獨特的數學文本,用以論述一個數學命題的正確性(命題本身可能是否定句,例如「不存在最大的質數」)。而撰寫或演示一份proof的動作是prove。不論動詞或名詞,中文都習慣說「證明」。找尋、思索、研討、思辨一份證明的歷程,叫做「求證」。原文劇本是Proof,是指一份遭質疑的證明文本;綠光將它翻譯為求證,著眼於角色們心中的渴望。至於後來搬上大螢幕的電影版,就乾脆譯作《證明我愛你》了。
好萊塢的版本仍然只用了四名演員,男女主角都是影帝、影后級的卡司。電影版相當忠於原著,劇本裡重要的對白全部出現了,而運鏡與時空移轉的重新安排,確實發揮了電影的優越性質,為舞台劇本添加了有價值的元素。值得一看。
引起爭執的那一份證明,被稱為「自從有了數學家之來,就想要證明的一個命題」。有哪個數學命題擔得起這種榮譽?劇本裡沒有說明,大部分觀眾可能也不在乎。我只想在這裡補充這一點。如果觀眾想要在心中呈現一個具體的樣貌,可以假設他們談的是:「不存在最大的一對孿生質數。」所謂孿生質數就是連續兩個皆為質數的奇數,例如(3, 5)是一對,(5, 7)是一對;但(7, 9)不是一對孿生質數,因為9不是質數,而(7, 11)也不是,因為它們不是「連續」的奇數。以上命題的另一個說法是「孿生質數有無窮多對」。
至於《Proof》的劇情究竟是什麼?我不該「雷」你們。

本版內容由台灣立報與《科學月刊》合作出版。《科學月刊》網址:http://www.scimonth.com.tw/

新聞來源:台灣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