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12 14:25:51海王颯羽

大器晚成的艾森豪

大器晚成的─艾森豪
壹、前言
杜威.艾森豪(Dwight David Eisenhower從軍事學院畢業時,是班上一百六十四人中第六十一名。一九一五年畢業的這一班後來被稱為「將星雲集班」,二次大戰結束前班上有五十八人得到一或兩顆星階。這個班級得最高軍階的學生是艾森豪。一九三九年他是個中校;一九四三年他是四星上將;一九四四年他成為進攻歐洲的盟軍最高統帥,並且是新創五星上將的四位將領之一。二次大戰期間有許多軍官的官階升得很快,但沒有人比得上艾森豪的成就。是什麼原因使艾森豪這位畢業生得到這麼偉大的成就?為何他被選為最高統帥?
艾森豪並非天生的偉大,但他卻能擔負偉大的責任,和迎接偉大的挑戰。在勝利之後,對於他的成就曾產生許多的爭論,一直經過了三十年的時間,對於各種資料有了精密客觀的分析之後,其作為一代名將的地位才終於確立。現在我們已經確實知道,就其全體而論,艾森豪在第二次大戰時所作的判斷和決定是要比那些反對他的人較為合理和正確。其對於戰爭的影響也遠比那些批評家所想像的更具有決定性,當艾森豪犯錯誤時,也都是君子之過,其動機都是善良的。批評他的人說他是毫無經驗,毫無主見,完全是一個傀儡,不過是庸人多厚福而已。但事實卻充分顯示艾森豪是一個具有優良素質的軍人,其意志的堅強,其認識的深入,其常識的豐富均非其部下諸將所能及。那些人雖比較有經驗,但究竟不是大將之才。
貳、家世及生平
「艾森豪」這個名字是德國的名字。中國的姓氏來源是按皇帝策封與委派職務而定,在外國有時也如此,「艾森豪」是德文「鐵匠」的轉變。艾氏最早的祖先是中古時代德國的鐵甲騎兵,後來由傳統的軍人生活,到十六世紀末期,開始改變為極度和平主義的宗教生活。
西元一六一八年到一六四八年的三十年宗教戰爭中,艾氏家族居住在萊因河旁的巴伐利亞。因為受到宗教信仰不同的迫害,艾氏的祖先在危險中逃到瑞士去避難,他們在瑞士居住了一世紀左右,再遷到荷蘭又住了一段時期,直到十八世紀初期他們才乘船移居到美洲。
家譜簡介:
曾祖父----菲特烈.艾森豪,西元一七九四年出生於美國,是一位熟練的紡織工人。曾祖母也來自德國,他們有相同的宗教信念。
祖 父----雅各.艾森豪,生於西元一八二八年,是一位受人歡迎的傳教士,並經營農場。
父 親----大衛.艾森豪,生於西元一八六三年,畢業於堪薩斯州的萊恩大學。因為拒絕從事農業,改營經商,曾在故鄉阿比蘭城開了一家雜貨店,後來因為放帳借款他人太多,而負債倒店,以致早期的艾氏家境不大寬裕。
母 親----愛達.史都華,生於西元一八六二年,也是萊恩大學的學生,一八八五年與大衛.艾森豪結婚,並且生下了七個兒子,唯有第五個孩子,生來多病而早夭。
長 子----阿瑟.艾森豪,生於西元一八八六年十一月十一日。
次 子----艾格. 艾豪,生於西元一八八九年一月十九日。
三 子----杜威.大衛.艾森豪,生於西元一八九○年十月十四日,也就是日後的美國第三十四任大總統。
四 子----洛埃.艾森豪,生於西元一八九二年八月九日。
五 子----保羅.艾森豪,生於西元一八九四年,五月十二日,生來多病而早夭。
六 子----歐爾.艾森豪,生於西元一八九八年二月一日。
七 子----密爾頓.艾森豪,生於西元一八九九年九月十五日。最得雙親寵愛。
生平簡介:
一九○四年,艾克進入加菲中學就讀,他在學校成績很好,他喜歡幾何、歷、足球和棒球。
一九一一年一月間,考取西點軍校。
一九一五年,西點軍校畢業,任命美國陸軍少尉。
一九一六年七月一日,艾克與瑪咪.陶德在丹佛市結婚。
一九一九年三月十日日,艾克奉命調往馬利蘭州的密特營。這一年中,艾克和巴頓中校成為好朋友。
一九一七年四月六日,威爾遜總統簽字宣佈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五月中旬,艾克升到永久階級的上尉,他被留在國內,未能調往歐洲海外戰場。九月二十四日那天,瑪咪生了一個兒子。
一九一八年三月,艾克又被調往賓夕法尼亞州吉斯特堡的柯特軍營,在名義上他是美國唯一坦克訓練營的上尉指揮官。但是訓練坦克作戰,卻沒有一輛坦克,完全靠理論。在這種環境下,他的成績非常優越,雖然在坦克戰術的實驗方面無能為力,但至少在理論方面,把士兵操訓得十分熟練,使柯特軍營的名聲傳出去。十月十四日,艾克二十八歲生日時他又擢升為臨時中校。十一月年,當天接到派赴海外的命令時,即準備離開柯特軍營,並訂於十一月十八日,自狄克士堡乘船出發。可是在他未及出發之前,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停頓了。他只有留在國內,很遺憾沒有機會到戰場上一顯身手。
一九二○年七月,艾克官階回復到永久上尉,十二月又升為永久少校。
一九二一年一月二日的清晨,三歲零三個月的孩子因患猩紅熱去世,這是他一生中最傷心的旅程。
一九二一年一月,艾克從步兵坦克學校畢業,擔任第三百一十營坦克營營長。
一九二二年八月三日,艾克又得一子,取名叫約翰。這使艾克和瑪咪對艾奇去世的悲哀逐漸沖淡了。
一九三五年初,追隨麥克阿瑟到菲律賓就任軍事顧問。建立西點軍校於避暑勝地的碧瑤。積極訓練與組織、裝備第一批菲律賓陸軍,協助菲國防禦的戰略和戰術之基本大綱。
一九三六年,幹了十六年少校的艾森豪,終於昇為中校。
一九三九年年底,艾克在菲律賓的任務已告完畢。艾克告訴麥帥和奎松總統時,他一向認為菲律賓的工作是臨時性質,他的真正事業是在美國陸軍。十二月十二日中午,菲律賓總統奎松頒贈菲律賓的優異服務勳章給艾克。麥帥夫婦親自為他們送行。
一九四一年三月,艾克又升為第九軍參謀長,三月十一日,他昇為上校的願望達到了。
一九四一年九月二十九日艾克上校在路易斯安納大演習完畢時昇為美國陸軍臨時准將。
一九四二年二月十六日,艾克以助理參謀長接管作戰計劃處。三月十八日,艾克又被昇為美國陸軍少將。
一九四二年七月二十六日,馬歇爾通知艾克將成為盟國遠征軍總司令。
一九四二年七月二十五日,英美聯盟國的首長,決定了北非「火炬」作戰的計劃。盟軍在艾森豪元帥的指揮下,以八百五十艘船艦的龐大兵力,在北非登陸。
一九四三年二月時正式成立北非戰區司令部,二月十一日,艾克進昇為上將。
一九四四年二月十四日,艾森豪正式被任為盟軍最高統帥。他接到命令是「擴張到歐洲大陸,並且和其他盟國一起進攻德國的心臟。擊敗其武裝部隊,解放歐洲,指揮「大君主」作戰----諾曼第登陸作戰。」
一九四五年底,擔任陸軍參謀長。
一九四八年,從陸軍參謀長的職位上退休,結束他將近四十年的軍中工作。
一九四八年春天,接任了哥倫比亞大學的第十三任校長。
一九五○年十二月十九日,被任命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聯軍統帥。
一九五二年十一月,艾森豪以壓倒性的多數票擊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史蒂文生,二十年來第一次共和黨員就任美國總統。
一九五三年一月,艾森豪就任美國第三十四任大總統。
一九六一年一月十七日,艾森豪總統向全體美國人告別。
一九六九年三月二十八日,長期與病魔不斷博鬥的艾森豪總統,終因心臟病再度突發,而告不治,與世長辭,享年七十八歲。

參、初膺重任
關於艾森豪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擔任盟軍最高統帥乙職,每個人,包括艾帥本人,都會提出一個問題:他是否堪負重任?他是否有能力因應即將面臨的更大挑戰?
自從一九四二年夏季他出任盟軍最高統帥,以迄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事結束,艾森豪一直面臨著接踵而至且日益複雜的情勢。他領導英美盟軍雙方人數日增的陸海空三軍部隊,再加上法國、比利時、捷克、加拿大、波蘭、紐西蘭、南非、澳洲,及其他國家的軍隊,並主導了戰史上空前浩大的聯合軍事行動。他負責這些部隊的運籌帷幄,也因而捲入了如此大規模的戰役中,難以避免的政治及行政問題。
他之所以能夠應付這些難題,主要是因為他本身便是個在領導統禦方面極有能力的將才。隨著職位日漸高升,他的經驗也隨著與日俱增。最後,他便充分表現出調兵遣將的長才。在溫和的外表下,這位面帶微笑,易於相處的謙謙君子,其實是個百鍊成鋼的戰士。
他的成功,大部分得歸功於他的部屬。他精挑細選出的美軍驍將有:布萊德雷、巴頓、貝德、史密斯,每一位都替他建立無數功勳。而經他任命的盟軍將領,諸如:亞歷山大、康寧漢、泰德等。也都是能獨當一面的猛將。
艾森豪之所以能功成名就,長官對他的充分信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他們都聽任其全力施展。
美國與英國的政界領袖們,尤其是羅斯福總統及邱吉爾首相,主導了整個戰役的走向。他們在做決定時,英美兩國的參謀所組成的聯合參謀首長會議會給予協助。美國的陸軍參謀長喬治‧C‧馬歇爾,及帝國參謀長艾倫‧布魯克,是這個威名遠播的聯合參謀首長會議中最具聲望者。聯合參謀首長會議擬出整體戰略,將所能運用的人員、物資調度至前線,並與世界各地的盟友相支援。他們並向麾下負責各戰區戰役的盟軍最高統帥直接發號施令。
艾森豪獲悉自己榮膺盟軍最高統帥一職時,正在倫敦的克拉吉飯店,時間是一九四二年七月二十五日傍晚,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打了將近三年。
希特勒的部隊於一九三九年侵略波蘭,隨後與史達林瓜分波蘭,這時英國亦派兵進駐法國,但在其後的「假戰」中英國、比利時及法國的部隊都仍只是按兵不動。到一九四O年五月,德軍以閃電戰術擊潰駐防於法國的盟軍,英國倉皇撤出敦克爾克,比利時與法國也因而投降。
一九四O年夏秋兩季爆發的不列顛之戰,使英國本土免受德軍肆虐,英軍以險勝結束這場戰役。希特勒遂將注意力轉向東方,並於一九四一年中侵略蘇聯,企圖直撲莫斯科,但仍無法在寒冬來臨前攻下蘇聯首都。希特勒在一九四二年佔領了土地肥沃的烏克蘭後,便派兵南下,朝盛產石油的高加索山脈地區揮軍,打算攻至史達林格勒才罷休。
同時,墨索里尼亦已率義大利軍參戰,並在德國協助之下,加入了北非及巴爾幹半島之役。英國在利比亞及埃及,與義─德聯軍僵持不下,勝負難分。到了一九四二年夏季,軸心國的軍隊在隆美爾率領之下,已滲入埃及內陸的艾爾阿拉敏,距離亞歷山卓港及尼羅河剩下不到六十哩。
美國在珍珠港遭日本偷襲後,才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太平洋方面採取守勢,並設法找出可執行「歐洲優先」戰略的途徑,亦即,先以美軍主力部隊擊潰歐洲之敵軍後,再全力反擊日本。而在一九四二年夏季,美軍仍得與歐洲的軸心國部隊周旋。
英美兩國藉著聯合參謀首長會議的討論,試圖尋求雙方皆能接受之戰略計劃。他們竭盡心力想找出制服軸心國部隊的最佳方式。最後達成共識,要克敵致勝,上上之策便是由英國橫渡英吉利海峽進佔歐陸,與德國主力部隊交戰,並直搗柏林。
為了這個目的,美國在英國的認可之下,於美國本土開始大規模地集結兵力,包括部隊、武器、裝備及補給都運往英國。待一切部署妥當,這支部隊將連同英國、加拿大及其他一同受訓的部隊渡過海峽,解放西歐。
美軍集結部署的工作由艾森豪負責。他在一九四二年六月二十四日到達倫敦。當時他是歐洲戰場的美軍總司令,直接隸屬於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麾下。負責在英國指揮美軍地面部隊的馬克‧克拉克協助艾森豪籌組了一支美國戰鬥部隊待戰。
雖然同盟國對歐洲戰略已有默契,但對發動戰爭的時間卻意見紛歧。同盟國究竟應於何時發動橫渡海峽的攻擊呢?
美國方面希望能在一九四二年就反攻歐陸,最慢不超過一九四三年。他們深知解決太平洋方面的戰事同樣刻不容緩,所以希望及早贏得歐洲戰役。美軍的戰略家們,尤其是馬歇爾,憑藉其國勢強盛,提議要發動強力猛撲,橫渡海峽直接攻擊,並立刻長驅直入德國。
英國則缺乏美國的工業基礎,而且連年征伐也早已兵困馬疲。他們和軸心國早就交過手,對敵方軍力知之甚詳,因此步步為營,認為在一九四二年就渡海攻擊略嫌倉促,並且在不能確保勝券在握的情形下,拒絕參戰。他們不願參與自殺式的登陸,因為從法國的敦克爾克灘頭堡撤退時,他們早已吃足苦頭了。
值此僵局之際,英美兩國的政治及軍事領袖皆承受了新聞媒體的強烈壓力。一來反映民意,二來主導民意的兩國報章雜誌,皆強力敦促應另闢「第二戰場」。蘇聯已將來犯之德軍牽制一年餘,若同盟國不設法另闢戰場,引開部分征俄的德軍,則蘇聯很可能會臣服於德軍的淫威之下。
馬歇爾所代表的美國亦認為在歐陸另闢戰場,可使蘇聯繼續留在他們的陣線中,而渡海之舉,似是最上乘之妙計。英國雖然瞭解必須設法使蘇聯不致棄甲請降,卻更想保住埃及。對英國而言,中東的重要性遠高於其他地區,因為他們希望經由直布羅陀及蘇彝士運河,能暢行無礙地直達印度。
在七月中旬,羅斯福派馬歇爾及若干高階將領到倫敦,與英國針對在一九四二年展開的若干戰役進行協議。若馬歇爾無法說服英國參與聯合渡海攻擊之計畫,就得設法找出可於當年發動攻勢的另一套作戰計畫。
雙方在協商期間,英國一直堅持,避免在時機尚未成熟之前參與渡海作戰。邱吉爾提出的替代方案,是登陸法屬的非洲西北部。目標訂為登陸法屬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藉此威脅在利比亞和埃及的隆美爾部隊後方。
馬歇爾確信若另闢其他戰場,對渡海作戰的兵力集結將極為不利,他認為如此一來,英國將無餘力兼顧其餘戰區,而想於一九四三年進軍歐陸亦將會力不從心。
然而羅斯福的指示很明確。馬歇爾儘管既不情願又不安心,仍得同意攻擊法屬非洲西北部,並「火炬」為此役之代號。
英美兩國之政治及軍事領袖於七月底在倫郭協商後,決定派一位美國將領指揮「火炬」作戰,因為他們希望讓外界將此次攻擊視為由美軍主導。法國對英國這個老盟友是恨之入骨,不只因為他們認為英國在一九四○年時貿然棄他們於不顧,更因為英國在法國投降後,唯恐法國戰艦落入德軍掌握,甚至還毫不留情地朝法國在達卡爾等的戰艦猛烈砲轟。
法國雖將杯葛英國發動的攻擊,但對由老盟友美國所主導之軍事行動則應會友善得多。美國或許可望不費吹灰之力便登陸,屆時法國雖然痛恨英國,卻會基於更痛恨德國之心態,而加入同盟國,朝隆美爾的後方進軍。
七月二十五日那場會議的結論,是任命艾森豪負責北非的進攻行動。聯合參謀首長會議同時也委託他負責籌組渡海攻擊行動的集結兵力。此次任命之主因,是艾森豪的調度靈活,可充分運用現有資源。
而對於他是否堪負重任,統御才剛剛成軍的英美聯軍,亦招來若干質疑。因此,他的官銜不是盟軍最高統帥,而是盟軍總司令。這兩個頭銜其實差別不大,但也反映了若干人的想法,即有朝一日,也許馬歇爾會由華府再度外調,並率領英美聯軍登陸。
在那次會議結束後,馬歇爾回到下榻的克拉吉飯店,並召見艾森豪。艾森豪到達後,才得悉自己已受命負責這場攻擊法屬非洲西北部的兩棲作戰。
這位即將擔當重任卻經驗不足的年輕軍官究竟是何方神聖?一個月後,英加聯軍朝法國第耶普突襲時,就可清楚地顯示兩棲作戰是最高難度的軍事行動。依照預定行程,將以應付岸上敵軍的兵力裝載上船,並提供海空掩護,而在護送軍隊橫渡海洋後,得在最佳時機讓他們登陸……這種種都是極危險又棘手的難題,需要精心策畫,以及高度的執行能力。更何況,這類英美協同作戰並無前例可循,連運送部隊到北非的軍艦都還嫌不足。
無論是誰擔當這種重責大任都必須付出很多精力,因此要求一個從未帶兵上戰場的人擔此重任,則不啻是天方夜譚。艾森豪能應付艱鉅的任務嗎?
艾森豪出身於美國堪薩斯州的農村,具備農家子弟的一切美德。接下此重任時已五十二歲。他畢業於西點軍校,也是位於萊文沃斯堡的參謀學院之榮譽畢業生;他在該校兩百四十五名的畢業生中名列前茅。此外,他也是陸軍戰院的畢業生。
他的軍事教育相當完整,但經驗卻相當缺乏。他在第一次大戰時,一直留在美國本士,擔任戰車部隊的指揮官及訓練官。此後他奉命擔任諸多不同職務,包括擔任麥克阿瑟將軍的副官----在麥帥擔任菲律的軍事顧問時。艾森豪在一九四○年及一九四一年期間,曾任美國軍事大演習的參謀,表現頗受讚賞。但他不曾真正上過戰場。
到了一九四二年二月,馬歇爾任命艾森豪主掌陸軍參謀總部作戰計畫處,艾森豪的官運這才真的開始平步青雲。這職務原本是馬歇爾為協助他本人控制及協調美國對全球戰事之貢獻而設立的幕僚機構,後來此單位被稱為參謀長辦公室作戰處。
身為作戰處長的艾森豪,總能與馬歇爾密切地配合,並在不久後便展現其過人之處:他的聰明才智、環境適應力及盡忠職守的態度。
他的表現頗令馬歇爾讚賞,六月便奉派至倫敦指揮歐洲戰場的美軍。當他尚未開始在這新職務上大展身手,也來不及向英國人表現才華時,便已奉命主掌「火炬」作戰了。
許多人相信,憑著艾森豪的背景,實不足以率領英美兩大盟國陸海空三軍的聯合軍事行動。
正因如此,且聯合參謀首長會議又期盼能藉一舉奏功來鼓舞士氣,以便直搗黃龍、奪下歐洲戰場,因此在向艾森豪委託同盟國的首場攻擊計畫時,多少有點憂心忡忡。
肆、諾曼第登陸----「大君主」作戰
自一九四三年夏季起,一個由弗雷德利克.摩根爵士主掌的策畫小組便開始草擬「大君主」計畫。摩根爵士雖然身為盟軍最高統帥部參謀長,身分卻極尷尬,因為當時最高統帥人選尚未定案。由於摩根爵士的職權只局限於紙上作業,根本無權要求或徵調進攻行動必要之部隊及物資。
至一九四三年底,決定統帥人選已是刻不容緩了。雖然決定最高統帥人選為英美聯合參謀首長會議之特權,他們卻寧可讓邱吉爾及羅斯福做裁奪。而由於該場戰役大部分人員及物資皆由美國提供,甚至多達英國兩倍,是以統帥人選的決定便操在羅斯福手中。
稍早,在英國與美國參戰之人員、物資幾乎等量齊觀時,邱吉爾曾提議指派艾倫.布魯克擔任最高統帥。艾倫.布魯克的確是一時之選,他身經百戰,也有足夠威望可統御眾將官;然在美軍大幅投入戰場後,艾倫.布魯克雖然頗覺失望,也只能退讓。
在個人聲望與資歷上,唯一能與艾倫.布魯克抗衡的,就只有馬歇爾一人,而他亦是最佳人選。馬歇爾是最先提議進行這場攻擊行動的人。早在一九四二年春季,他便指派當時擔任其幕僚的艾森豪,策畫進軍法國的計畫。馬歇爾亦是最積極鼓吹橫渡英吉利海峽反攻、並直搗德國心臟者。
看來任命馬歇爾擔任盟軍最高統帥,再由艾森豪接替他到華盛頓擔任陸軍參謀長,似是最妥當的安排了。然而華府極不願意調動馬歇爾,他是英美聯合參謀首長會議的靈魂人物,是與各國折衝協調最有力的人士,亦是羅斯福最信任的軍事顧問。雖然羅斯福知道馬歇爾若無法擔任最高統帥,必定會悵然若失,但依然告訴馬歇爾,馬歇爾一旦不在華府,他將恍若失去左右手,處處不方便。
羅斯福可能早在開羅會議期間,就決定指派艾森豪擔任「大君主」作戰的盟軍最高統帥了。他徵詢邱吉爾的意見,邱吉爾則表示樂觀其成。當兩國領袖在雅爾達與史達林晤談時,羅斯福也告訴蘇聯方面,艾森豪將擔任統帥。
羅斯福在開羅及雅爾達結束開會後,於返回華府途中在突尼斯稍事停留,艾森豪遂自阿爾及爾飛抵當地謁見羅斯福。在由機場前往市區的路上,羅斯福在車上若無其事的說「艾克,『大君主作戰』就由你指揮了。」
艾森豪大吃一驚,他一直以為將由馬歇爾擔此重任。
事實上,由艾森豪擔任稱得上是實至名歸。就經驗、才華,以及所獲致的戰果而言,沒有其他人足以與之匹敵,擔當此重責大任,主掌如此龐大而複雜的聯合行動。
艾森豪當初在一些人的質疑聲中,奉命擔任「火炬」作戰統帥,一年半來,成果輝煌,眾所皆知。
艾森豪開始網羅人才,成立盟國遠征軍最高統帥部,以協助他執行進軍西北歐的任務。這機構很類似「火炬」作戰的盟軍司令部,基本上是採取美國體系,但也是將英美的幕僚部門整合為一。
貝德.史密斯擔任艾森豪的參謀長;泰德爵士擔任盟軍最高副統帥;卡爾.斯巴茲統御美國戰略轟炸機;布萊德雷擔任美軍第一軍團兼第一集團軍司令;美軍第三軍團則由巴頓領軍。艾森豪本欲指派亞歷山大指揮英國地面部隊,但邱吉爾想將他留在地中海戰場繼續效命,便另派蒙哥馬利取代。
受徵召的其餘將領尚有指揮盟國遠征軍空軍的特拉福.雷.馬洛利爵士,負責轟炸敵方防線;統御海軍的亨利.拉姆錫爵士,負責運送部隊登陸,並於搶灘時擔任支援。
邱吉爾另外徵調此刻在中東指揮英軍的馬蘭.威爾遜,以接替艾森豪擔任地中海戰區之盟軍最高統帥。而原本在倫敦組織「大君主」任務美軍部分的雅各.戴佛斯,則被徵調至阿爾及爾,擔任地中海戰區的美軍指揮官。
「大君主」作戰最主要的任務,是使部隊登陸後,留下來支援往後直搗德國本土的戰役。法國與英國距離最近的加萊海峽,是最明顯的登陸地點,位在歐洲最優良的港口安特衛普附近,也是通往德國的捷徑。不過德國必然預期盟軍將在加萊海峽登陸,自然會在當地構築銅牆鐵壁,嚴加防範。
盟軍為求出其不意,因而選擇位於塞納河口的諾曼第進行登陸。盟軍在攻佔科唐坦半島後,取得瑟堡港將如探囊取物,然後由卡昂穿越法萊斯平原,將可拿下機場,再藉此直攻巴黎。一旦攻至塞納河,並佔領德軍據點後,盟軍便在當地集結,再朝德國本土進軍。整個計畫的大綱大致如此。
不過,艾森豪首要工作是讓部隊渡海,佔領灘頭堡並將之逐步擴大到集結地區的大小。登陸時機將選在退潮時刻,以使德軍設置在沿海的水雷及水底障礙物皆能露出水面。渡海的時刻要選在有月光的夜晚,以便傘兵及滑翔機的人員能藉著光線安全降落。在攻佔瑟堡後,將由英國拖來人工港及防波堤,設在登陸海灘外,以供卸載人員及裝備。
艾森豪於一九四四年一月初在美國待了兩星期,然後到倫敦仔細研究盟軍最高統帥參謀長所擬的計畫。艾森豪在研讀了摩根爵士的「大君主」初步作戰計畫後,與蒙哥馬利及貝德.史密斯看法一致,認為必須擴大並加強最初的攻堅行動。艾森豪認為,摩根爵士因缺登陸艇而將搶灘部隊縮小到三師兵力,根本無法克竟全功。
為了獲得更多登陸所需之艦艇,該日由原訂的五月延至六月五日,英美兩國因此得以有充裕時間製造足夠的艦艇。另外,由於安齊奧登陸計畫已如箭在弦上,且需要將登陸艇留在地中海戰區,就著地利之便,便順道草擬了代號「鐵砧」的計畫,進攻法國南部。
艾森豪想推動的是「鐵砧」作戰,他對安齊奧興趣索然,認為該區已成次要戰場,根本不用冒這種風險;而在法國南部用兵則會使駐防諾曼第的德軍腹背受敵,只要再朝其側翼挺進,必會迫使德軍因無法兼顧對全法國的掌握而棄守。且如此一來,馬賽港將落入盟軍手中,美國便可自本士直接運送人員、物資至當地;同時也可讓已在北非重整旗鼓的法國部隊有用武之地。
艾森豪於是打算徵調地中海戰場的登陸艇,用來進軍法國南部。
邱吉爾堅持要攻打安齊奧,但艾森豪仍偏好「鐵砧」作戰,雙方最後達成協議:攻打法國南部的計畫暫時擱置,「鐵砧」不再與「大君主」同時進行,而是等到盟軍攻佔羅馬後再執行。一旦如此,登陸艇將可由義大利運送若干部隊及物資至法國南部。
艾森豪在一九四四年初開始著手規畫這龐大的攻擊行動;但此時,他的重要部屬產生了若干疑慮。例如,在諾曼第登陸前數個小時,有三個空降師得先行空降,其主要任務是防堵德軍在登陸部隊搶灘時的攻擊。換句話說,空降部隊必須掩護搶灘部隊由灘頭堡撤離,朝內陸挺進。
英國第六空降師要在左翼空降,鞏固奧恩河口附近的戰線。美軍第八十二及第一○一空降師則要在右翼空降,佔領科唐坦半島。
雷.馬洛利對於美軍兩個師準備空降之處有戒備森嚴的德軍,極表關切。他預測若艾森豪按原計劃執行,則一○一師之傷亡將極慘重,可能高達全師的百分之七十。
艾森豪在研究之後,仍認為空降行動絕對必要,而且勢在必行;他堅信雷.馬洛利對傷亡的預測太高了。
不過他私下亦頗為憂慮,因此在攻擊行動的前一天,特別去探視這些部隊。那些將士們高昂的鬥志令他深受感動,而他則確信他們已準備就緒,也必能達成任務。
事後證明,艾森豪的決定是正確的。空降師的死傷相當輕微,且其卓越的表現對搶灘行動有不可抹滅的貢獻。雷.馬洛利並於攻擊行動後數日,向艾森豪為此表示歉意。
有史以來軍容最龐大的「大君主」作戰正待出師之時,天侯卻突然變壞。潮汐的變化與月亮的圓缺尚可預先得知,但風雨卻難預測。剎時整個西歐風狂雨驟,攻擊行動似已不可能執行。空軍與海軍皆無法在這種天侯下達成任務,而暈船的戰士更難以指望能奮勇作戰。
然而,若延後此次行動,要再等到合適的潮汐與月色,又得耗上數星期之久。屆時已近夏未,必將錯失一年當中最適合進軍之時機。
六月三日傍晚,艾森豪到達拉姆錫位於樸次茅斯的司令部,在作戰開始的前幾天,他都待在該處。他在該處聽取氣象專家的簡報,得悉高氣壓已遠離,隨之而來的將是會造成惡天氣的低氣壓。
到了六月四日清晨四點半,亦即預定渡海的前一天,氣象專家說海面風浪會轉弱,但陰鬱的烏雲仍將使空軍部隊無法順利執行任務。
當日稍晚,氣象專家預測海面情況會好轉,不過仍不利噸位較小的船隻出航。
艾森豪詢問糜下主要將領的意見。蒙哥馬利他決心放乎一搏,泰德爵士與雷.馬洛利皆贊成延期,亨利.拉姆錫爵士則沒有意見。
艾森豪在聽取他們的意見後,對整個問題做出裁決。他說,地面部隊的陣容不夠堅強,盟軍唯有取得空中優勢,才不致處於劣勢;若無空中優勢,搶灘行動必會太過冒險。基於這一點,他決定將登陸行動延後二十四小時。
已出海的船艦隨即奉命返回海港加油,準備隔日再出發。
六月四日傍晚,艾森豪的司令部所在地風雨交加。到了九點半,氣象專家再提出報告,宣佈情勢有了變化,雨勢可望在幾小時後停歇,風勢亦會趨緩。雖然雲層仍然濃密,轟炸機與戰鬥機卻已能執行任務。
艾森豪與糜下將領會商,是否要在六月六日發動攻擊。他本人希望隔天早晨再做最後決定然而拉姆錫指出,艦隊必須事先知道確定結果,因為若要在六月六日發動攻擊,艦隊就必須六月四日晚間出發,才來得及;若得六日才做決定,艦隊到達目標時已過了兩天,潮汐就不適合了,而等到下一次潮汐符合要求的時機,已是六月十九日了。
艾森豪一時孤立無援,必須當機立斷。到了九點四十五分,他說:「我確信必須下令了。」
他意指作戰已經展開了。不過若這龐大的計畫臨時決定暫緩實施,隔天清晨以前仍來得及。
為數超過五千艘的艦隊開始航向法國。
艾森豪一夜輾轉反側,在六月五日清晨參與了攻擊前的最後會議,室外仍是狂風暴雨,不過,正如氣象專家所預測的,雲層正逐漸消散,雨勢也在逐漸減弱。
艾森豪徵詢在場將領,對於在這種天氣下發動攻勢之看法。在每個人皆表達過意見後,室內一片死寂,待艾帥做最後之裁奪。
艾森豪沈思了半晌,然後以清晰而平穩的語氣說道:「好,咱們上路吧!」
命令一下達,他即使想收回成命亦已無能為力了。無論往後是禍是福,他的決定已使攻擊行動展開,如今只有勇往直前了。
當天艾森豪隨手寫了幾行字,放入皮夾中。
「在瑟堡----哈佛地區的登陸行動,由於無法順利攻佔據點,我已將部隊撤離。我在此時此地決定發動攻勢,是基於所有能獲得的情報所做之判斷。陸海空三軍健兒皆兵驍將勇,即使馬革裏屍也無悔;若此次行動有任何差池,則皆應唯我是問。」
一個月後,這場登陸戰已成為過去,艾森豪才發現了這張便條,並拿給侍從看。他表示,在每次指揮兩棲作戰前,都會寫下類似的便條。由於「大君主」作戰發起之前的天候極惡劣,德軍根本毫無防備。他們相信盟軍不可能在這種天候發動攻勢,因此沿岸守軍中有幾位師長都去參加沙盤推演會議,不在崗位上。而負責這道號稱為「大西洋長城」堅固防線人員調度的,是德國悍將隆美爾,他也剛好回國替妻子慶生,順道晉見希特勤。而盟軍代為「堅毅」的欺敵計畫,使德軍認為主要的搶灘地點應是加萊,而盟軍的海空砲火又炸斷了電話及電報線,更使德軍難以判斷情勢。
結果,德軍對盟軍的搶灘行動一時不知如何因應,造成群龍無首,各行其事。盟軍只在奧馬哈海灘遭遇頑強的抵抗,這是因為情報單位未能及時確定當地德軍實際的駐防位置,而要更改登陸計畫也已來不及,才與德國守軍發正面衝突。
攻擊行動的第一天顯然戰果豐碩。即使是在戰況最激烈的奧馬哈,盟軍亦已穩住陣腳。盟軍以兩千五百名傷亡的代價,護送兩萬三千餘名空降師,加上五萬七千名美軍與七萬五千名英國及加拿大部隊登陸法國。他們已突破了隆美爾的「大西洋長城」。
艾森豪迫不及待地想親睹戰況,因此於六月七日搭乘佈雷艇渡海,去會見布萊德雷並共同討論戰況。他對此場戰役的唯一指示,是要美軍的兩師於卡唐會師,以形成緊密、連成一氣的戰線。
艾森豪讓蒙哥馬利、布萊德雷等糜下戰將們自行決定每日的戰術,他則在開戰後第一星期內,忙著召開記者會、回覆道賀的電函、與邱吉爾及戴高樂會晤、匯整接踵而來的情報、督促部屬們再接再厲,以及致電向剛於列寧格勤展開反攻的蘇聯道賀。
六月十日,馬歇爾與厄尼斯.金及阿諾德兩位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成員飛抵倫敦。艾森豪與馬歇爾討論了諸多議題,包括糜下高階將領的升遷、授勳及艦艇行程等。兩天後,他們搭驅逐艦抵達奧馬哈海灘,與布萊德雷及其僚將領會商許久。馬歇爾對艾森豪指揮戰役之輝煌戰果表示激掌賞,於是致電羅斯福:「艾森豪與他糜下將領皆冷靜沈著,將一場複雜得令人瞠目結舌的作戰執行地極為出色。」
艾森豪又克服了一次挑戰,或許也是他最大的挑戰。他指揮若定,在「大君主」這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戲劇化的戰事中,將其才幹表現得淋漓盡致。邱吉爾評論道:「有史以來最艱鉅、最複雜的作戰」之「大君主」任務,已獲得無庸置疑的成就。
由另外一件事,可以證明艾森豪只將攻擊行動延後一天,而不再往後延,確是明智之舉。六月十九日,一場暴風雨侵襲法國沿岸,並摧毀了兩座人工港其中之一,使運送行動陷於停頓。若艾森豪將攻擊行動延至六月六日以後,就必須在六月十九日才能發動,如此一來,他面臨英吉利海峽二十年來最惡劣的天氣。他的賭注,他對當時情勢及影響戰局成敗的諸多因素之判斷,實是明智的抉擇。
伍、結語
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最成功的戰爭,就是西元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的諾曼第大登陸作戰,共計美、英等國盟軍出動的兵力有海軍艦四千艘,空軍飛機一萬一千架,載運數以百萬以上的雄師,在法國諾曼第這一塊狹小的灘頭登陸。這種既複雜而又偉大的工作,可以說是掀開了有人類以來最偉大戰史的先例。這一個大登陸作戰,等於是運用世界上一部最複雜的機器,來完成一件最細微的工作。因此這個史無前例的大戰,使我們不得不承認「戰爭就是最高藝術」的名言了。
故美國第三十四任大總艾森豪元帥,就是當時諾曼第大登陸作戰的盟軍最高統帥。艾帥最大的功績是他指揮聯盟國大軍於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登陸諾曼第成功,再一鼓作氣,迫使德軍節節敗退,德國納粹侵略帝國主義,終於在西元一九四五年五月七日接受無條件投降。在此一期間中,歐洲各國名將如英國的蒙哥馬利,法國的戴高樂等,原先難以駕馭,但艾森豪元帥卻能令其翕然服從,推心置腹,置之糜下,可見艾帥確有大將之才,充分發揮他的才智,統率百萬大軍,協同作戰,終於建立世界歷史上偉大的功勳。這位盟軍最高統帥是舉世聞名的軍人,也是能任重致遠的偉大人物。他肩負過許多艱難的任務,是位以忠貞剛毅著稱的軍事領袖,對敵人不嚴峻、不姑息;對自己部下則公平、體諒,而又富於人情味。他的態度坦白友善,那「艾克」式寧靜誠篤的微笑;會使人們從心底感到溫暖的,所以他能成為盟軍最高統帥的最佳人選。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艾帥被召回國,擔任陸軍參謀長,正式晉升為五星上將。西元一九四八年美國大選,兩黨部都想爭取艾帥做美國總統的候選人,但為艾帥所婉謝。當時,這位天才將軍,只承認自己的事業在軍事方面。西元一九五○年,他又出任駐歐洲盟軍最高統帥,籌組北大西洋公約,擴建盟軍的防衛力量。到了西元一九五二年,他又再返回美國,在共和黨的一致推崇之下,參加了總統競選,終於以壓倒票數被選為美國第三十四任大總統。西元一九五六年,他又連選得勝,再度當選為美國總統。但艾帥不喜歡政治,其淡泊高潔的秉性,益使他贏得無分敵友的崇敬。
艾森豪總統在任八年期間,結束了韓戰,發展了太空及飛彈計劃,同時解決了許許多多的國際危機,防止了共產主義的進一步擴張與侵略,尤其是協助中華民國保衛金、馬、台、澎,及時制止中共的侵略野心,更是目光遠矚,舉世崇仰。
艾森豪總統對中華民國人民的支持和友誼,更令人永誌不忘。西元一九五三年艾森豪剛上任總統職,即命令美國海軍派遣第七艦隊在台灣海峽進行巡邏,執行保衛台灣的任務。另外,在艾森豪總統任期內,還簽訂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建立了中美兩國相互防守同盟的重要關系。美國國會並通過艾森豪總統所提出的「台灣決議案」,也「授權使用美國部隊,以保衛台灣、澎湖及該區域的有關據點和地區的安全。」這已為中美兩國緊密合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礎。西元一九五八年中共向金門發動了「八、二三」炮戰,國軍英勇還擊。當時,美國若干姑息主義份子,曾叫嚷退出他們所謂沒有價值的金馬諸島,但是,艾森豪總統卻發表了兩項重要的政策。指出「如果中華民國軍隊能夠獨立防禦金門、馬祖外島,美國將不干涉。」、「如果美國總統斷定,協防台澎有所必要,美國即將協防這些外島。」由於艾森豪總統這種支持中華民國的堅決態度,以及積極加強第七艦隊的防禦實力,令匪共陰謀不能得退,今天,金馬外島不只成為保衛台灣、澎湖的屏障,而且成為亞洲最重要反共前哨的堅強據點。
西元一九六○年六月十八日,艾森豪以總統身份訪問台灣,與先總統蔣公共商世界多項問題,交換反共意見,成為美國在任總統訪華的第一人。兩國總統會談之後,艾森豪總統重申反對中共進入聯合國,並且加強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決心,更是贏得中國人民無比的愛戴。
艾森豪卸任總統後,閉門著述,曾出版「歐洲十字軍」、「白宮回憶錄」等書。不幸的是自西元一九五五年開始,艾森豪總統即患有心臟病,其後不斷與病魔博鬥,與世長辭,享年七十八歲。
艾森豪總統的逝世,不但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哀悼,甚至往日的敵人,德國、日本、國內的人民和政府官員,也都深表哀傷。而對於中華民國來說,尤令人永誌不忘,因為艾森豪就任美國總統後,堅決支持中華民國保衛台灣,遏止了中共勢力的擴張和侵略野心。一代偉人的蓋世英名,亦將永垂不朽。